全縣三農工作經驗交流

時間:2022-09-18 03:01:40

導語:全縣三農工作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縣三農工作經驗交流

一、堅持產村相融,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按照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相融互動的要求,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創新理念,統籌考慮新村與產業布局,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規劃,以產業發展助推新村建設,以新村建設帶動產業發展。我縣圍繞獼猴桃、茶葉、中藥材等農業特色產業,重點打造6大產業核心區,圍繞核心區建成9個標準化示范基地(園區)。今年新增茶園8000畝,新增獼猴桃3200畝,新發展中藥材5000畝,其中新發展天麻1500畝,新發展魔芋7500畝。生態肉豬出欄13萬頭,比上年增3.9%;牛出欄0.59萬頭,年增2.2%;羊出欄1.28萬只,年增3.6%;家禽出欄98萬只,比上年增3.15%,其中林下養雞出欄50萬只以上。

二、推進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圍繞農業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社會化、產業化,按照“提檔次、上規模、增效益、促增收”的工作目標,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做大做強現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著力打造品牌產品、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努力提升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質量和水平。今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9家;完成綠色、有機食品認證11個;無公害、地理標志產品認證6個;規范了11家已獲證的綠色、有機食品企業。目前,我縣農村專合組織達67家,其中:省級示范專合組織3家、市級示范專合組織7家。全縣共有市級龍頭企業8個,其中森楠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和縣塔山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申報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

三、狠抓新村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災后重建整體部署,我縣把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有機結合,全面做好災后重建新村聚居點建設工作。目前,我縣確定22個新村聚居點和34個生態村落建設,其中12個省級新村基礎實施投入建設點和13個市級新村示范樣板。新農村示范片內70%的村建成包括村兩委和便民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醫療衛生中心、農民培訓中心、農家購物中心、文化體育中心集中在一起的“1+6”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將進一步加強農村住房、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四、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確保農業基礎產業穩定發展

一是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惠農政策,及時足額發放各種惠農補貼資金,確保了我縣基礎產業的穩定發展。全縣共發放各種惠農補貼資金1157.5萬元,其中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963.99萬元、農機具購置補貼9.37萬元、農作物良種補貼184.14萬元。二是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權確權證頒證試點工作;嚴格按《農村土地承包法》相關規定及時處理和調解農村中出現的土地糾紛等矛盾,切實抓好農村土地流轉指導,維護農民利益,確保農村社會穩定,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全年共簽訂土地流轉合同1351份。三是積極配合縣綜改辦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從“一事一議”項目的申報、審查、實施、完工、驗收、審計到上級檢查等都做到了認真負責、嚴格把關,切實把這項得民心、惠民生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全年共開工一事一議項目24個,涉及17個鄉鎮,總投資為1143.99萬元。

五、探索農村改革創新,努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結合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災后重建,解放思想,創新體制,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加強扶持和培育,提高農民素質,培育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年開展新型農民培訓850人次,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6.15萬人次;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抓住災后恢復重建對用工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務技能培訓2215人次,加強農民工就近務工,增加勞務農民收入3.98億元;加快鄉村旅游和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評定星級農家樂8家,旅游從業人員1500人,年平均工資2萬元/人,全縣共計1萬多農民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鄉村旅游及旅游土特商品生產銷售,旅游業助農人均增收70元以上。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和管理,推進土地資源變資本,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