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校工作講話
時間:2022-09-07 11:47:00
導語:開校工作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師們:
和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配合得適當而勻稱。”我認為在此用一個“配合”不準確應改為“配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程度不同的提出過“和諧”的概念。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和道家都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從政治上建構一個和諧社會是我國歷代思想家的理想和夢想,他們以古代堯舜禹時代的社會為樣板,設計出一個個和諧的社會模式。儒家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古代烏托邦社會,實質上都是主張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但是,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總是極度的不和諧,矛盾重重,斗爭異常激烈。因此,他們的和諧社會理念不免流于空想,但他們對理想的追求精神是可嘉的。在西方思想史上,畢達哥拉斯說:“整個天是一個和諧”,可能是最早提出和諧概念的。后來的笛卡爾、萊布尼茨、黑格爾等人都把和諧視為重要的哲學范疇。萊布尼茨認為“宇宙是一個由數學和邏輯原則所統率的和諧的整體”。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一部分。為什么要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校園呢?
第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把“和諧社會”作為社會理論概念提出來的是馬克思。馬克思強調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提倡社會和諧”。但是,什么樣的社會是和諧社會,怎樣構建和諧社會,由于受當時歷史的局限馬克思沒有過多論述,論述得多的是“斗爭!”,馬克思的女兒問他的幸福是什么?馬克思在紙上寫下兩個字:“斗爭!”,《共產黨宣言》公開宣稱,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意圖和觀點,就是要用暴力推翻現存的一切社會制度,他的目的才能達到,在這場斗爭中,無產者失去的只是鎖鏈,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所以,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就是斗爭的哲學。”毛更把這個哲學發展到了極致,“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斗爭地主階級,工商業改造斗爭資產階級,反右擴大化斗爭知識分子,“”斗爭老干部和當權浱。有民主人士罵是秦始皇,毛說:“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我們鎮反,不是殺掉了一些反革命的知識分子嗎?我與民主人士辮論過,你罵我們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秦始皇一百倍。”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概括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因此,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這段話被概括為以階級斗爭為綱。斯大林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徒,崇尚斗爭哲學,拿黨內斗爭來說,蘇共前兩屆中央政治局委員除列寧、斯大林外全部被處死或自殺,五位元帥中三位被處死,五位集團軍總司令中也三位被處死,十位二級集團軍司令全部槍斃,八十五位軍長中斃了五十七個,一百九十五名師長中斃了一百一十名。黨員之間互稱同志,為了表明自己的斗爭性,在“同志”前面往往要加一個“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是發展的,且馬克思哲學的“斗爭”并不是為斗爭而斗爭,斗爭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斗爭而構建和諧。總書記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他說:和諧社會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馬哲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第二、是對當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思潮的科學吸收。
當代西方哲學有兩大思潮,一是人本主義思潮二是科學主義思潮。人本主義哲學思潮是把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倡導張揚和尊重人性、人權、自由、民主、個性,強調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等,這有科學合理的成份也有一些消極的內容,80年代初教育部要求有條件的本科院校可以開設這門課,課程名稱就叫《當代西方哲學思潮評價》,我在1989年學過這門課,當時是川師大教授、四川省外國哲學研究會會長駱天銀先生編寫的教材并授的課,這本教材的緒言是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劉放桐作的序,我清楚地記得劉教授在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天銀同志這部書如果說有什么不足的話,那就是對當代西方哲學思潮介紹過多而評價不足,大概可算一個。”可以看出,當時對于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在學。在哲學研究界都還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進入90年代中期,情況發生了改變,好象是94或95年我在《教改探索》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以人本主義為指導,提高學校管理效率》,我很驚訝,我驚訝作者的膽識,進入2000年,“以人為本”就滿天飛了,中央電視臺天天在宣傳,廁所里面寫在墻上寫的標語都是“以人為本”(就是臟得不行更沒有為人準備手紙),從總書記到普通農民口口聲聲講的都是“以人為本”,這個術語可能是現在使用頻率最高的。當然,這種思潮確有科學的成份和值得接鑒的東西。這也說明共產黨很善于學習外國先進的思想和優秀的文化再加之中國化。
第三、是當今世界主題轉換的需要。
20世紀,世界主題發生了兩次重大轉換。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世界的主題逐漸被“和平與發展”所取代。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更加突出地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二戰以后,世界范圍內反對霸權主義的力量不斷加強,制止戰爭的因素在增長,世界各國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因此,戰后雖然局部戰爭不斷,但始終未爆發世界大戰,預計在一定時期內發生世界性戰爭的可能性比較小。各國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本國的以科技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迎接新世紀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也不例外,要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這就需要一個寬松、和諧的國際、國內環境。
第四、是中國緩和國際矛盾,樹立國際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
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原英國首相張伯侖有句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大英帝國永遠的利益。”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由于利益紛爭中國與世界一些國家是有矛盾的。時期,采取強硬政策,喊的口號就是“不僅要解放全中國還要解放全人類。”“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還處在水深火熱當中,我們有義務去解救他們。”所以,中國支持柬紅色高棉奪權,“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中印戰爭,珍寶島事件;、鄧小平時期幫助阿富汗游擊隊抗蘇,對越自還擊戰。、時期為緩和國際矛盾,在對待國際事務上采取隱忍的態度,他國之間的紛爭,我們袖手旁觀,最多說點不癢不痛的話,打到本國頭上來了的時候極力克制,如炸南聯盟大使館,美偵察機侵入我領空,日本侵占釣魚島等。在對待兩岸關系上容忍,我常想如果毛在早就打到日本,打到臺灣去了。這種處理也確實為國內換來了暫時的和平環境,緩解了一些矛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治國理念相近,得到認同。過去我們國家的管理確也有許多不人道的地方,就拿張貼的標語來說,“一人超生,全村結扎”,“寧添一座墳,不添一個人”,“該扎不扎,房屋倒塌,該流不流,收田牽牛”,“今天不交稅,明天牢里睡。”等,政治標語可以被看作是政府對人民所講的話,而這些話不難看出帶有暴力傾向和血腥氣味。因此,不改變這種不人道的做法,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在國際上就難以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第五、是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
中國已經有這個經濟實力了,可以免農稅了,義務教育階段免雜費、信息技術教育費了,這是從未有過的。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熙、乾隆之治也不過是“十五稅一”或“三十稅一”,歷史上為緩和階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也非能比也,所以,還是共產黨最偉大。
第六、是平衡仇富心理,怨恨分配不公,調和階層矛盾的措施。
在任何時代和任何民族,對財富的眼紅都是一種必然心態,只是人們往往會自覺地找到平衡這種心態的理由,譬如把這種富人財富的擁有理解成對方巨大代價和艱苦努力的付出、祖輩打拼下的遺產等等。但是一旦自己替對方尋找的富裕的原因不能很令自己信服,或者認為對方付出的富裕成本太過低廉,那種不公平感就會升華到仇視,仇富心理也就產生了。“劫富濟貧”歷來都被稱為英雄、好漢。中國的一些富豪,他們為成為富豪而付出的成本異常的低廉,在他們的發家史上,往往與“暴富”聯系在一起,是社會對資源分配機制的極端不平衡、對于公平機制的極端不健全造成了一些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暴富起來的,而與這些人的暴富構成強烈對比的是,另一部分社會群體由于社會公平機制的不健全而日益貧困,有的甚至直接是因為暴富者對他們權利的踐踏所造成的,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在超過了一定程度之后,這種仇富心理也就急劇膨脹起來。基尼系數是1922年意大利經濟學家首先提出的用來反映居民收人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分析指標。基尼系數介于0與1之間,0為“完全平等”,1為“極端不平等”。
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表示“相對平均”;0.3-0.4,表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而一旦基尼系數超過0.6,表明該國就有發生動亂的潛在危險,因此又有人稱0.6為“動亂線”。
中國的基尼系數官方:0.4,學者:0.5。根據世界銀行的相關研究,中國在1995年基尼系數已經上升為0.42,超過了警戒線,進人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行列。常常被他們拿來當作反面教材。中國已到了非采取措施的時侯了,這個任務就歷史地落到了,的肩上。那么,如何構建和諧社會?(這是總書記、總理的事)和諧校園?(只談后者)
第一、正確處理好學校與外部的關系。
學校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必然要與外界發生聯系,且學校屬于弱勢群體,許多部門和社會團體都能制約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過去有一種說法叫“八國聯軍”進剿教育,我說豈只八國那是多國部隊,不是嗎?物價、國稅、地稅、紀檢、監查、糾風辦、財政、新聞媒體、教育主管部門、還有黨委、政府、街道社區、學生家長等。聽說去年教育局開局務會評學校年終目標獎等級時,所有股室都推薦了我們學校,對我們學校獲特等獎沒有任何議異,而對有些學校爭議頗大。去年鎮上請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部分支部書記和村長對鎮級27個單位進行行風評估,據說我們得分最高,當然這與我們平時工作確實干得好有關系但也不能說我們善于處理好與些單位或個人關系沒有一點牽連。這里要強調一點的是處理與家長的關系時要有點藝術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做得較差,因而期期都有家長無事生非地告學校,全縣都在辦伙食團都在收資料費,然而卻只有我們一所學校有家長告且不只一二名,這應引起我們的深思。正確處理好與外部的這些關系,將給學校帶來發展的活力,否則,學校連運轉都將困難,構建和諧校園那是一句空話。
第二、協調好學校內部關系,溝通思想,融洽感情。
這一點很重要,同志之間要相互理解,多做換位思考,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了學校生存與發展目標犧牲個人利益而服從于學校大局。每一個同志說話要真,辦事要實,工作上相互補臺而不是拆臺,面對社會、家長正面宣傳同志,不私下詆毀,更不能有意貶低學校校長,校長是學校的形象代表,貶低他于學校于你本人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正確意會學校的意圖和苦心,比如雙語的開辦,伙食團的運作以及對代課教師的處理,學校可謂頗費苦心,愿望十分良好。在此,我可以好不臉紅地說:文宮小學這幫班子在全區乃至全縣是一流的班子,是最有善心的班子。我在多種場合表達過這個意思。還要說明一點的是工會與行政的關系,他們是同一條戰壕的戰友,工會是勾通教職工與學校行政的紐帶與橋梁,共同配合激發教職工工作熱情,促進學校高效發展。不是工會代表教職工權利、利益而學校行政則是壓迫、剝削教職工的。孔老夫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我主張學校內部教職工之間都能成為能交心的好朋友,但我反對結成狐朋狗黨或狐朋狗友,為了某種個人目的而結成小集團,當他們利益一旦發生沖突時又變成仇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他們。后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一打開酒壇,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面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家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是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之交是心與心的交流,是一種與天地共存的默契。不喜歡亂打“親家”,我沒有給自己女兒討過一個“保保”,為此,過去女兒給我提意見,我說:“你不需要別人保有老子保你就行了。”現在的年輕同志好象熱衷于這個,我認為在單位內部濫打“親家”不好,這不利于單位工作的開展,尤其在民主決策某些事時有失公允。要交朋友就交成真朋友,交成“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兩人都是春秋初期的賢臣良將。他們幼年時,常一起游山玩水,交情深厚,相知有素。后來管仲和鮑叔分別給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當老師。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非常殘暴,經常不理朝政,荒淫無度,最后被大臣們殺死了。齊襄王死后,為了爭奪王位,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鮑叔和管仲也各隨其主。公子小白奪得了君位,人們稱之為齊桓公。公子糾出逃在外,被魯國人殺死,他的老師管仲也成了囚犯。鮑叔得知管仲被囚,就對齊桓公說,管仲是個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忠實于自己的主人,這并沒有什么罪過,如果桓公能夠重用他,一定能夠成就霸業。齊桓公采納了鮑叔的建議,拜管仲為相國,位居鮑叔之上。管仲輔佐齊桓公,最后終于成為了有名的“春秋五霸”。
有一次,管仲和大臣們交談,對大臣們說,當初他窮困時和鮑叔合伙經商,每次分利時都是他分的多,而鮑叔并不認為他貪財而是說他家中窮;他做生意虧本時,鮑叔并不認為他愚蠢,而是說他時運不佳;他三次出仕做官,三次被逐,鮑叔并不認為他沒有才能,而是認為他生不逢時;他三次作戰失利逃跑,鮑叔并不認為他怯懦,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要照顧;他在受刑期間,受了許多屈辱,鮑叔并不認為他鮮廉寡恥,而是了解他不拘小節。最后管仲感嘆到:“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后來,人們常用“管鮑之交”來表示知心朋友。)的確,一位好朋友,可以幫助、引領你走上成功之路,一位壞朋友可能引誘、逼迫你跳進萬丈深淵;一位好朋友就是一本富有哲理的好書,一位壞朋友就是一盤不堪入目的黃色錄像帶。從一個人所交的朋友可以透視出這個人的品位和檔次,即所謂“曽以類聚,人以群分。”諸位,你有真正的朋友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希望文小教職工都做君子。
第三、進一步完善教師工作評估細則,搭建公平、公正的獎懲平臺。
學校管理最難的是對教職工工作的科學評價,在“量”上確實難以準確把握,所以,我們的評估細則雖然經教代會通過了,但學校仍然寫了“試行稿”三個字,就是說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要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不斷完善,使之趨于更加合理、科學。只有這樣,學校才能高效運轉,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最近,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頗讓人深思:晚飯后,我與兩位同事去附近的社區球場打球。沒過一會兒,4個美國小伙子,年齡都在十七八歲上下,說想和我們一起打球。我們當即回答說可以。可新的問題又來了,因為我們中方3人,他們美方卻有4人。當我提出人數問題后,他們4人甚至連相互看一眼都沒有,便走到罰球區,一個接一個地拿起球就投籃。我和同事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時他們4人第一輪投籃投進的兩位站到了一邊,另外兩位繼續投籃。最后,沒能投進的那位小伙子咧咧嘴搖著頭,默默地走到場外。我恍然大悟。他們原來是以定點投籃來決定誰有資格參加比賽。當體現公平的游戲規則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時,效率也就隨之而來。
第四、降低各種期望值,知足常樂。
對任何事情都不要抱太美好的愿望,換句話說就是期望值不要過高,否則,沒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東西時你會更加失落的。“知足者常樂也”這是中國傳統的中庸思想,在今天我認為對于克制個人私欲膨長是有用的,我常想,我們現在這狀況已經很好了: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車坐,有茶喝,有煙抽,有牌打,有網上……我躺在溫暖的被窩里望著天花板:“哎呀,好平好白好亮喲!”我真幸福!真滿足啊!
第五、保持平靜的心態,不急不燥待來年。
我在首屆藝術節時學校很困難,為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我畫了兩竿竹子并仿鄭板橋的題竹詩:“擲去順惱氣順點,不急不燥待來年。寫取兩枝青瘦竹,跳墩河邊作魚竿。”急也沒用躁也沒用,現在學校的情況不是比過去好了嗎?要保持和諧,人要善于把握自己的心態。最近我看到這樣一則故事: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乘船到英國,途中遇到風暴,船上的很多人都驚慌失措。然而,他看到一位老太太卻非常平靜地在禱告,神情十分安詳。等到風浪過去,他好奇地問這位老太太:“您為什么一點兒都不害怕?”老太太回答:“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去了天堂,二女兒還住在英國。剛才風浪大作的時候,我禱告:如果我到天堂,我就去看我的大女兒;如果留住我的性命,我就去看二女兒。我不管去哪里都一樣,都可以同最心愛的女兒在一起,我怎么會害怕呢?”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挫折、失利……重要的是在不幸、災難或厄運降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常常左右不了外部的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心態。把握住了自己的心態,也就是把握住了一個美麗而安寧的精神世界。我有些觀點和看法與大多數人相反,實行“一費制”時,好多領導、同事大喊教育倒大霉了,我說不見得,實行“一費制”并沒有給學校帶來困難并沒有影響教職工利益。今年取消了雜費、信息技術費又有人大喊教育完蛋了,我卻認為教育的春天即將來臨了,說明政府有錢了要開始重視義務教育了,教師由地方軍變成中央軍了。(義務教育投入原來是縣為主體現改為中央為主體)取消社會服務性收費這更好,早該取消了,免得由學校背名而某些單位或個人得利。蒸飯費不需要物價局來定價,學校按市場化運作不就行了?是收20還是30由學校根據實際而定,這不是學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當然,今年取消了雜費、信技費可能會影響教職工的福利,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
第六、淡泊名利,少計較成敗得失。
宋朝詞人楊慎有一首《西江月》的詞(即《三國演義》卷首語)是這樣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所以,沒有必要挖空心思去跟別人搶權、搶錢、搶色!有人說讀《紅樓夢》要至少讀三遍才能基本讀懂,現在我正在看《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很有意思的,讀《紅樓夢》第一遍看到的是愛情,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小時侯我在想,娶老婆就要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千萬別娶心狠手辣的王西鳳;第二遍看到的是一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寧榮、榮府的家族衰敗史實際就是封建社會的衰敗史。第三遍看到的才是人生,一首《好了歌》把如何對待人生說得很透徹。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聚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第七、常懷寬容之心,感恩之心。
一個教會的長老們一起開會,討論教會執事因為不小心而失職一事。其中一些人認為應該嚴厲懲戒,他對眾長老說:“上帝賜給我們雙眼,不就是要我們看清楚事實嗎?”另一位長老有不同的看法,于是站出來說:“但是上帝也給了我們眼皮。”我們學校有些同志在私下搞了一些不好的動作,我是清楚的,但我裝著不知道,對他是一種寬容,因為我懂得什么時候該睜大眼睛,什么時候該睜大眼睛。華盛頓“報仇”的故事頗耐人尋味。1754年,當時任陸軍上校的華盛頓駐防亞歷山大市。正值議會選舉議員,有一個叫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華盛頓與佩恩展開了激烈爭論,說了一些冒犯的話。佩恩火冒三丈將華盛頓打倒在地。第二天一早,華盛頓捎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到一家小酒館見面。佩恩料想必有一場決斗,做好準備后來到酒館。令他驚訝的是等待他的不是手槍而是美酒。從此以后,佩恩成為華盛頓的一個狂熱崇拜者。一代畫家畢加索,胸懷寬廣得可以容得下整個世界。對冒充他的假畫,畢加索毫不在乎,概不追究。有人不解地問他為什么這樣寬容,他說:“做假畫的人不是窮畫家就是老朋友。我不能和老朋友為難,窮畫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再說那些鑒定真跡的專家也要吃飯。那些畢加索假畫使許多朋友有飯吃,而我也沒有吃虧,為什么要追究呢?”
人應該記住恩,忘卻仇。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經一處山谷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
當他們旅游回來之后,阿里好奇的問馬沙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凈。”
第八、好讀書,讀好書,讓學校充滿書卷氣、書香味。
學校沒有書香味,書卷氣,那是一種不和諧,這個學校也是沒有品位和檔次的。讀一本好書就是同一個高尚的人在談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偉大的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晉代陶淵明有一句名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古語曰:“開卷有益”,的確如此。但讀書一是要養成一種習慣二是要講究方法,有人風趣地總結過讀書有五法:燕子壘窩:知識的積累如燕子銜泥做巢,要一點一滴地堆積;老牛吃草:就是采取反芻的方式,把所學所讀的東西回顧復習;母豬吃食:就是來者不拒,知識的提高要搏采眾長,以達到觸類旁通;醫生看病:醫生看病一定少不了寫病歷,讀書也要仿效之,做好筆記;小姐穿衣:知識到了要應用的時候,該露的一定要露出來。讀書是一種快樂。讀書如玩,能達此境界者為讀書之上乘也。
第九、安全工作警鐘長鳴,確保萬無一失。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確保不發生安全事故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條件。安全工作無小事,每個教職工要盡力盡職盡責,不得有半點疏忽。尤其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目前,有一些家長對此很有意見,在適當的時候學校要找這些教師戒勉談話,一旦有事故發生(不管是責任事故還是非責任事故)必須立即報告。抓安全工作要勝過當年抓階級斗爭,在對待安全工作上就是婆婆媽媽地反復講,就是要神經過敏,就是要“小題大做”,但真有什么事情發生卻要“大題小做”。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老板的火山》:朱老板是有名的火暴脾氣,職員犯一點小錯,賬簿上差幾毛錢,他都能花上兩個小時訓話。所以員工在背后都不稱他朱老板,只要一齜牙,說“神經!”大家就心領神會了。
但是今天沒人敢說“神經”了,反倒每個人自己的神經都緊繃了起來。更沒有人敢齜牙,只是暗暗在心里,對著自己齜牙。
因為———出了大錯。
雖然只是小李粗心造成,但每個人都想“天花板不翻才怪”,也就個個噤若寒蟬。
果然,小李被叫進去,大家的呼吸全停止了。
眼看火山就要爆發,現在是風雨前的平靜。
過了十幾分鐘,小李居然好端端地出來了,回到座位上翻抽屜。
“小李卷鋪蓋了!”大家心想。
小李沒卷鋪蓋,是找舊資料核對,蒼白著臉,埋頭猛算。
偶爾朱老板也會出來看看,居然不但沒冒火,腳步還比平常緩和,甚至拍拍小李的肩膀呢!
錯誤改正,在朱老板親自打電話道歉之后,失去的客戶居然挽回了。
年終聚餐,朱老板把雞頭夾進自己盤里,起身致詞:
“你們一定奇怪,平常一點小事,我就冒火,而小李出了那么大的錯,我卻出奇地平靜。道理很簡單,小事冒火,是為了教你們隨時警惕,免得出大錯。至于真出了大紕漏,你們自己已經自責得要死了,又何必我再多說?”朱老板舉杯,“出大錯,我們全受了傷。哪里有受傷的人打受傷的人呢?最重要的,是鎮定下來,彼此幫助、克服困難。”
平時,要“小題大做”,以收警惕之效。戰時,要“大題小做”,以安定人心。學校在對待安全工作上要向這個朱老板學學。
老師們:2006年新學期已經開始了,讓我們上下齊心,攜手共進,為構建書香型、和諧型校園而努力!“長風破浪會有時,云帆直掛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