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農村城市化現場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3-11 03:08:00
導語:在全市農村城市化現場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年前,也是在這個地方,我們召開全市農村城市化現場會。三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在座的這些農村城市化的當事人,農村城市化的實踐者,也是農村城市化的實干家們,今天又坐在這里研究我們全市農村城市化問題。三年期間,無論是剛才介紹經驗的思明區,還是書面介紹經驗的湖里區,無論是島內還是島外,我們都在探索一大難題--農村城市化、失地農民的生活出路、征地拆遷這個世界性的難題。圍繞這個工作,三年來做了大量的實踐。應當說,三年來我們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取得了很大的收獲,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了一條路子,增強了信心。現在再提到城市化問題,現在再講到征地拆遷問題,依然是比較困難,但是現在我們和農民共同意愿更多了,農民對我們黨委、政府信任程度更強了,我們的共同利益、對前景的共識更多了,所以我們再做這個工作,就感到更加有信心。在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特別是工作在第一線的區、鎮、村的同志、基層的同志,努力的探索、辛勤的勞動,風風雨雨,忍辱負重,表示親切的問候,并致以誠摯的感謝!三年前開會時提出了城市化的“四化”,其實是區里先提出來的,我們幫著提煉成“四個化”,這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因為當時的城市化主要還在島內,那時島外基本建設只占全市基本建設總量的20%,2000、2001年只有百分之十幾,到2002年才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幾,而那時整個固定資產投入才五六十億元。因此,島外基本建設加起來才十來個億,而且主要還在海滄。即使在當時的五六十億固定資產投入的情況下,我們修仙岳路,也只修到洞口那個地方。仙岳路修不通,湖里大道修不通,呂嶺路這一段修不通,高殿二號路修不通,后來的環島路(會展中心再往前)新的一段修不通,當時路都沒有,我們是走過去的,走了一上午。現在看來都很容易,十幾分鐘就開過來了。當時很難很難,處于兩難之中:一方面城市要發展,另一方面農民要生活,在兩難之中,逼出來的,想了這么一個“四化”。但是當時我們這個“四化”方法只是個思路,只是個方向性的架構,里面還有很多空白的東西,只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做。真正的實踐是靠大家,真正的推動還是立峰書記來了以后,采取了很多措施,一心一意地把廈門建設搞好,特別是在實踐中又發展了“金包金”、“金包銀”、派干部駐村、派干部到村里掛職、進村入戶,這種強力推動,不斷想辦法,不斷創新,百折不撓,把農村城市化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推向一個高潮,推出了今天這個局面。這個非常重要,沒有這種推進和實踐是不可能的。所以三年過去了,特別是最近一年來的實踐,使我們今天能夠坐在這里很好地總結一下我們走過的過程,很好地來交流一下經驗,共同分析一下我們面臨的新問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今天講個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剛才炳發副書記講得很好,滄洲副市長把情況系統地進行了注解和部署,云峰同志代表區里介紹了經驗。我們看到了現場,看到了三年來實踐的成果,看到了可以用事實向農民說服,用事實來引導我們基層干部。今天這個會把現場和會場結合起來,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把我們要做的事情和我們應該怎樣做的樣板結合起來,這個會就很有意義了。希望大家重視這個會,重視這個會議的成果,重視這個會議所樹立的一些樣板。回去以后,結合各自的實際,繼續探索、繼續推進。我想,這方面事情一定會越做越好。立峰書記帶隊去幾個城市考察,如果他在廈門的話,我想他一定會參加這個會,需要說的話會更多,站位會更高。
剛才工作都部署完了,現場都看了。那么,如果要我講話,我想講一句話,就是加快農村城市化是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句話的意思,一個是指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農村城市化是應有之義,是回避不了的,是必由之路;另外一點是大家不要把新一輪發展與農村隔裂開,更不要把農村城市化當作一個包袱,一定要把它當作看作我們本身所具有的一項重要任務。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是市里定下的任務,是"十一五"的核心任務、核心目標,這個跨越應該包括農村向城市跨越,它本身的任務就在這里。現在我們研究很多工作、討論很多問題中有個二元習慣思維,經常把工業、城市發展和農村分離。實際上,工業、城市發展和農村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是繞不開、躲不過的一件事情,必須把它處理好。這主要從三個方面看:
第一,從廈門工業化的角度來看。立峰書記來廈門主持工作以后,再次特別明確了市委、市政府以工業為主、大力開發工業一貫的思想,這個思路無疑是正確的,就當前來說是重要的選擇。在島內發展工業是不可能了,就向島外發展;不是島外什么地方都發展,像靠近海邊、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土地,必須有載體,要發展工業,沒有空間是不可能的。島外分擔了島內的壓力,把工業向島外轉移,在轉移的過程中,就有農民的問題。反過來,不能消極看這個問題,把它當成甩包袱的過程,那是不客觀的、不現實的。為什么?舉個例子,最近島內有些工廠確實搬到島外去了,我在調研工業區的時候,有幾個企業跟我說他們要準備回來,原因是他們搬到島外,沒有配套,中午吃盒飯打電話從很遠的地方送過來,還要漲價;島內一些人搬到島外去,中午回不了家,晚上坐車回來,去一小時回一小時,堵車時可能還要更長,外面工作孩子上學很多事情管不了,很多的人才就不愿呆。因此,如果島外不搞城市化,島外不配套,工業呆不住,人才留不住。如果島外城市化發展起來了,工業才能發展,人才才能呆得住。
第二,從市里的定位來看。廈門要建設經濟特區、區域性中心,要建設海峽西岸的龍頭城市,提出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這個城市就要對外輻射、對外擴張、對外服務,在整個閩南甚至更大的范圍凸顯一個中心城市,這就是廈門的發展戰略,就像“珠三角”有深圳、廣州,長三角有上海等等。只有整個地方發展了,才能隆起一個中心城市;只有中心城市發展了,才能輻射周邊城市。廈門的任務就是在整個閩南甚至更大的范圍隆起一個中心城市,這就是廈門的城市定位。在這個定位過程中,光靠廈門島內顯然是不夠的,現在全市架設的通道由十條到三十多條,通道建成后島內、島外連成一體,真正發揮輻射作用的,將來還在島外。海滄不僅要搞工業區,還要注意向龍海加強輻射;現在正在推進同安與安溪的道路的建設,為同安打開一條通道,加強同安對那一帶的輻射;翔安正在加強對水頭南安的輻射。最近香港來的客商,搞房地產,我們積極推薦到島外投資。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是:島內要提檔次,島外要擴規模,只有島外規模擴大了,才能真正實現城市規模的擴大,島內島外呼應起來更好地發展。特別是馬鑾灣、同安灣的建設,其建設水平要超過島內,現在整體規劃,道路、公共配套措施都超過島內;只有這樣才能把廈門做起一個大城市,真正在祖國的東南方隆起一個中心城市。島外任務任重道遠,建設水平要看得更遠,要建設得更有水平。廈門城市化不那么簡單,我們要做大文章、大格局。
第三,從人民富裕來看。目前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城鎮居民16400多元,農民只有6230元),相差大體上10000元。如果說“十一五”計劃有難度的話,那就是農民增收;為什么“十五”計劃不敢說全面完成,那就是因為當時說的農民收入翻兩番沒有實現,農民與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要解決農民的富裕的問題,從總體上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少農民數量,讓更多的農民轉為市民,從這個角度來講,要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除了收入差別外,在生活質量、公共服務水平、對居民的社會保險,包括公共教育、文化消費等,細算起來,實際上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差距還要更大。所以加快推進農村城市化應該是廈門“十一五”的核心任務,是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我考慮到五件事情必須把它提到議事日程上,要統一認識,抓好落實。
一、要把符合條件的地方直接建成新城區。哪些地方直接建成新城區?島內全部,島外城鎮周邊、工業區周邊、公路主干道周邊以及拆遷移民的地方。有三層意思,一是不要過渡,不要拆來拆去。比如海滄,有農民講他們因為被征地而搬遷三次了,實際上是當時我們規劃沒有那么遠、對農民的事情沒有想得那么清楚,造成了多次搬遷,對農民造成了不穩定。另一方面我們也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搬遷一次比一次代價高。事情應該有個輕重緩急,那些老有山體滑坡的,直接規劃到小區里,一勞永逸,加快城市化進程,千萬不要原地恢復,也不要移幾米再修理。二是一個自然村或幾個自然村搞成小區。我的意見是應該把幾個村,盡量多幾個村集中在一起。要盡可能把小區規劃、建設得更大一些,能夠把更多的村莊集中在一起,將來道路、學校、店面、寬帶等配套設施也可以相應集中,降低管理成本。把小區規劃、建設得更大一些,哪怕小區一次建不成,就搞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三是要早規劃,早控制,將來社區的規劃把圖畫出來,讓農民提前幾年早知道,周圍的環境怎樣,將來農民搬遷起來心里才會踏實,才會更好配合我們的工作。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農民的物質要求解決清楚了,思想意識、思想觀念就很容易轉彎了。不要走彎路,不要搞二次搬遷,符合條件的地方直接建成新城區,我們看到的第一個試點洪山柄,就是一次搞定。大家要有一個早期規劃、早期考慮,要直接建成社區,不要走彎路,如果一次搞不好的,可分期完成,但是也要一次規劃完成。
二、要加大力度實現城市化配套。必須把服務新城區的配套,必須把服務城市化的配套作為城市建設重點。如塔埔那條道路不把它修好,污水、學校等不給它配套,農貿市場和外口公寓租給了別人,房子就租不了什么價錢。路一修好,汽車可以開進去,一平方一年就多得幾百元,那幾萬平方的房子,農民就多得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我們不給農民配套,那么就提高不了價值。學校、路燈、文體活動場所、公共服務、就業培訓、通信等等都要考慮配套,要考核人居環境指數、綠化率等多項指標,與市區同等待遇。希望各個部門特別是建設局和財政局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農村城市化水平才會更高,農民才會更容易接受政策,更容易迅速轉變成為市民,生活水平能逐漸與市區接近。島外在城市化配套建設要考慮周邊的配套,農民的利益才能更好地體現,直到讓農民得到實惠。根本問題還是農民生活的市民化,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才能長治久安。以后我們每年考慮計劃安排,發改委在考慮項目安排、財政局在制定資金計劃的時候,都要統籌考慮農村城市化的配套。
三、關鍵要抓好資產股份化。農村城市化的“四化”中,關鍵的是農村資產股份化,這是難點,也是工作的核心。今天云峰區長介紹思明區的經驗,學習其經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研究資產股份化這件事情,它不是市、區教你怎么做,你就能做得好的。要結合實際,因為各個村千差萬別,各個村的觀念、資金,人們的接受程度差別也很大,股份化問題是很難的問題。但如果說有什么規律,有什么根本的話,那就是公開、公正、公平。如果不那么做,農民便不接受。提出的方案,算出來的賬,農民眼睛要看得明白,心里要樂于接受,這點非常重要。以前村民上訪較多,現在村民上訪是少了,上訪問題大多都是村或者小組分配不公。所以,資金分配上,要清清楚楚,這是躲不過的。資產股份化難與不難的轉折點就在于要“三公”,農民覺得你沒有私心,分得清清楚楚,讓農民持股份、分紅、買社保這些是公開的。分配要有一套機制,民主表決,農民不嫌少,就怕不公。資產股份化是農村城市化的難點,關鍵還是堅持“三公”。
四、重點是農民就業問題。農民就業了,他們的心里就安穩了,把心思轉移到職業上去,就會為生活去奔波,為富裕去忙碌,這個時候就好引導。這幾年堅持舉辦專場招聘會,企業拿出一部分崗位,對企業給予農民就業的給予優惠政策,對農民的免費培訓、農民子女的進技校培訓、再就業,不再產生新的農民。政府提供公益性崗位,給特別困難的農民,像護林員、市場管理員、交通協管員、衛生保潔員、垃圾轉運員等等,用種種方式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將來勞動力崗位是有競爭力的,首先要把自己的農村勞動力解決好,如果就業不解決好,將來可能會變成包袱,對于城市社會也是財富的極大浪費,農村勞動力是新的生產力的生力軍,過去是與土地結合,現在與商業結合。廈門目前的勞動力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外來人員比廈門本地多,所以要千方百計地解決本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市委、市政府的很多政策措施,如“金包銀”,實際是引導農民從事第三產業,要按照原定的政策,組織更多的就業崗位,將來工業區的保潔、工業垃圾處理,最好讓村民自發形成社區管理公司、垃圾保潔公司,村村聯合起來成立幾個公司,創造勞動機會。
五、要積極引導農民為發展廈門做出新貢獻。實現城市化以后,現在農民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是主張吃光用光,賭“六合彩”,把補償金揮霍光了。“八榮八恥”也要有物質基礎,溫飽水平的榮辱觀與餓著肚子的榮辱觀是不同的。二是無所事事,不干事情,等著出租房,等著拿股份。“孩子不讀書、大人不干活”,給小孩一個可以寄生的思想。農村的子弟,工不會做、田也不會下,在家老待著會變成社會問題。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包括“八榮八恥”的教育,重點的是勞動光榮、不勞動可恥,遵紀守法光榮、違法亂紀可恥等等。
這五個方面,各級各部門要努力引導去做。我們要一起來努力,大力去推進,讓我們在農村城市化發展中,為廈門的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