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推動旅游特色村發展現場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7-20 04:54:00

導語:在全市推動旅游特色村發展現場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市推動旅游特色村發展現場會上的講話

日前,*市召開全市推動旅游特色村發展會,副市長只升華作重要講話。

農村特色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通過這次現場會的召開和若干文件的,我市鄉村旅游業必將得到有力的推動,出現一個加快發展的嶄新局面。

一、要高度重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加快旅游特色村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件大事。中央1號文件有明確規定,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到2008年全市要建成100個旅游特色村。我們就是要狠抓落實,把中央大政方針、市委明確要求和市政府的工作目標落在實處。

(一)這是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包括都市旅游、鄉村旅游和景區旅游三大類型。特別是鄉村旅游以農村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了當代人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多樣化需求,反映了人們回歸自然、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追求。這不僅符合旅游業的發展潮流,而且引領著新興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據國家旅游局測算,目前遍布全國31個省市的鄉村旅游景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三個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人數的70%、約6000萬人選擇鄉村旅游,這些都顯示了鄉村旅游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目前,我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2%,2011年要達到45%,任務很重。發展鄉村旅游業是我市農村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必須盡快建設一批成熟的旅游特色村鎮,打造核心載體,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全市現代服務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二)這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完全符合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是農村發展和建設模式上的一種創新,是就地取材、富裕農民、激活內需的一條捷徑。一是有利于有效利用三農資源,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薊縣下營鎮利用山區特色資源,走“旅游立鎮”之路,在常州村的示范帶動下,目前已發展旅游特色村22個,農家院經營戶364家,戶均收入6萬元。旅游業已經成為該鎮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二是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挖掘鄉村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民族傳統,促進村容村貌和鄉風民俗的改善。薊縣山區旅游調動了各方治理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加大了“禁樵、禁采、禁牧”工作力度,制止“亂排亂放、亂砍濫伐”,促進了水源和植被的涵養和保護,許多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也挖掘出來,派上用場。“中國玫瑰葡萄之鄉”茶淀,將葡萄種植業和葡萄酒制造業與旅游嫁接,開辟了“華夢酒文化博物館”,建起了“華夢酒文化度假村”,興建了“孟莊園”新村,使500余戶農民喬遷新居。一個以葡萄綠色文化為特色的新型村鎮在濱海新區迅速崛起。三是有利于造就一代新型農民。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辦不冒煙的“工廠”,使一批有文化、會經營、懂管理的新一代農民正在鄉村旅游經濟的大潮中茁壯成長。

(三)這是城鄉互動、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發展鄉村旅游業,一方面使農村資源就地增值,農業就地發展,農民就地擇業增加收入,走上強村富民之路;另一方面,也為城市居民開辟了休閑度假的“第二家園”,為眾多企業進軍農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拓寬渠道。實踐證明,發展鄉村旅游是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和生動體現。毛家峪長壽村和永泰紅4|集團合作,創造了“企業介入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企業作引領,村民當股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今后3至5年,這里將建成我國北方山區生態休閑旅游第一村、全國“一村一品”工程示范村和新農村建設樣板村。他們走的正是一條以鄉村旅游資源為依托,旅游特色村為載體,引入城市的資金、人才和公司化機制,發展城郊生態休閑旅游基地的科學發展之路,發展空間巨大,后續文章很多,前景十分看好。

從*三個層面互動發展的大視野看,我市鄉村旅游具有不可多得的比較優勢。一是擁有京津大都市圈龐大的城市旅游人口,工業高度聚集,城市日趨繁華,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源源不斷,親水、親山、親田園、回歸自然旅游指向與日俱增,市場動力強大。二是擁有山、河、湖、海、林、泉、濕地多種生態資源,廣袤秀美的田園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郁的鄉風民俗,資源秉賦較高,地域特色明顯。三是擁有率先發展的良好基礎,許多鄉村旅游景點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亮點。始于薊縣常州村的“當一日山里人”,北塘漁村的“當一日漁民”,曾開中國北方鄉村旅游風氣之先。近年來,伴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以薊縣為重點、各涉農區縣競相參與的農業旅游開發新局面初步形成,并逐漸呈現出*鄉村旅游的地域特征。所有這些都說明,*鄉村旅游的資源特色十分鮮明,市場動力源泉十分強勁,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廣闊前景。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鄉村旅游大部分還處于初級粗放發展階段,總體規模不夠大,發展水平比較低,還不同程度存在規劃不到位、基礎設施不配套、特色品牌不突出、規范管理跟不上、扶持力度不夠大等方面的問題和差距。我們一定要把握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勢,搶抓機遇、開拓思路、大膽創新,著力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旅游特色村鎮,加快特色化、產業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進程,形成我市鄉村旅游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二、要扎實推進旅游特色村的建設

我市發展鄉村旅游業、建設旅游特色村的目標是:到2008年實現全市鄉村旅游發展“百千萬”工程,即建成100個旅游特色村,1000個鄉村旅游經營戶,實現鄉村旅游就業人員1萬人;到2011年,建成1個旅游特色縣、10個旅游特色鎮、200個旅游特色村、2000個農(漁)家經營戶,鄉村旅游就業人數達到3萬人,基本形成種類豐富、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服務規范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當前,要重點抓好旅游特色“百村”工程,確保明年有100個旅游特色村達標。我市旅游特色村的建設必須堅持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標準,產業高水平,努力做到“四有”、“四好”。“四有”即:有特色資源依托、有特色產品創新、有特色服務規范、有特色農戶群體;“四好”即:村容村貌好、鄉風民俗好、接待條件好、綜合效益好。在總體把握和實際推進中要注意抓好六個環節。

(一)抓好統籌規劃。要堅持規劃先行,牢固樹立“先規劃,后開發,沒有好規劃,不能搞開發”的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環境友好”的原則,認真研究、精心編制好市級、區縣級和鄉鎮級三個層面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要注意與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的有機結合,突出鄉村性、生態性、文化性、創新性和地區不平衡性。既要積極鼓勵、扶持發展,又要量力而行、有序推進,防止脫離實際的“一哄而上”,盲目發展。

(二)抓好資源整合。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核心是把美麗變為資本,把智慧變為財富,把享受變為市場。誰的資源整合水平高,誰就賺大錢、富得快。要把都市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產業化、園林綠化村、交通建設、村莊整治、生態市建設、景觀林帶建設等各種載體結合起來,發揮綜合效益。要把鼓勵廣大農民投資創業與吸引工商企業投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鄉村旅游的發展動力。特別是大項目開發,要進行農、林、漁、水利、交通和村鎮建設整體性籌劃,實現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所有特色旅游村建設都要抓住“生態、特色、品牌”三大看點,充分體現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生命力和發展趨勢。城里人到農村尋找的就是竹籬茅舍、藤蔓纏繞、空氣清新、花香鳥語的農耕文化特征,向往的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凡精神意境,享受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農家樂趣,因此,要特別注重突出一個“農”字,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園,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傳統及民間演藝,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藝”、“一景一特”,使游人流連忘返。

(三)抓好設施改善。鄉村旅游業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要求各項配套設施必須緊緊跟上并適當超前。這是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前提,也是帶根本性的保障。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體現公共財力向“三農”傾斜,公共設施向“三農”延伸,公共服務向“三農”覆蓋,切實加快道路、停車場、衛生、安全等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大對食品衛生、公共衛生、安全保護等直接關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抓好旅游特色村垃圾處理中心、洗滌服務中心、食品配送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的組織建設,努力為游客營造舒適、潔凈、健康、安全的旅游環境。

(四)抓好管理規范。鄉村旅游是對農民和基層組織有極大吸引力的新生事物,但也容易出現盲目開發、粗放經營、資源和環境保護不力等問題。要樹立以服務促發展的理念,創新管理手段,推行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標準化服務和標準化管理。要鼓勵、引導組建不同形式的農家樂協作聯營組織和專業協會,推進民主管理和行業自律。加大監督檢查工作力度,教育鄉村旅游從業者樹立合法經營、誠實守信的思想觀念,以優質服務和風格獨具的“農”家特色來吸引廣大游客,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務檔次。

(五)抓好人員培訓。農民從事鄉村旅游業,是就地轉換社會角色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做到不出家門就賺錢,必須著力提高自身素質。無論是經營管理、接待服務、產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訓和不斷的學習提高。旅游部門要協助鄉鎮組織靈活多樣、不同形式的專業培訓,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要加強旅游安全方面的培訓,特別是“農家樂”比較集中的地方,要給予足夠重視。在各類培訓中,要扶持一批重點農戶和基層領導,使他們成為真正的行家里手和帶頭人,起到引導、示范的作用。

(六)抓好市場拓展。發展鄉村旅游業,載體建設是基礎,市場開發是龍頭。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營銷策略,不斷提高景點串聯的組織化程度。特別要根據客源市場和旅游活動的變化情況,結合“假日旅游”的規律和特點,找準目標市場,搞好宣傳促銷;要充分借助新聞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加大宣傳促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要組織特色旅游活動,不斷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三、要切實加強鄉村旅游工作的領導

要把鄉村旅游業搞得紅火,把旅游特色村建設搞出特色,搞出水平,關鍵在組織領導。各部門必須切實負起責任,精心籌劃、加強合作、真心支持、化解難題,使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

(一)要建立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各區縣和有關部門要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建設新農村的總體部署。按照國家旅游局和農業部的要求,市旅游局和市農委將共同組成鄉村旅游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從市級層面進行操作和引導。各有農業區縣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迅速開展工作。市旅游局和農業部門要做好全市鄉村旅游的規劃、組織、指導和協調工作。發改、環保、建設、交通、水利、工商、文化等有關部門要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各負其責,在全市形成領導重視、部門協作、社會支持的發展合力。

(二)要完善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好新農村建設相關扶持政策。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各區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積極利用規劃、扶貧、環保、培訓、基建等專項支持政策。二是推動鄉村旅游開發項目和各種支農資金掛鉤,把支持農村發展的小額貸款按照有關規定用于支持農村旅游戶。三是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市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和農業發展資金要集中一部分,用于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服務業引導資金、小城鎮建設資金、風景名勝區資金、環境保護資金也要適度支持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各區縣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四是推動重點地區農村旅游項目集中招商,吸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引導大型旅游企業參與開發和經營。

(三)加強科學指導,創新發展模式。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中,我市許多村鎮大膽探索,創造了“旅游公司+農戶”、“公司介入型”、“嫁接升級”等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要想干,先得試。發展鄉村旅游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依托特色資源,立足市場需求,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生財之路。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勢和規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不同情況,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確保我市鄉村旅游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是一項惠及城鄉、造福于民的美好事業,也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操作過程復雜的艱巨任務。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市的鄉村旅游業一定會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一定會為*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