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發展合作委員會講話

時間:2022-06-22 11:39:00

導語:環境發展合作委員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發展合作委員會講話

主席先生,各位委員、專家,各位來賓:

首先,我給各位通報一個好消息。據初步測算,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2.7%和4.2%,繼續保持了雙下降的良好態勢。這是污染減排在去年首次出現“拐點”的基礎上,今年努力克服接連發生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造成的困難,以及當前國際金融和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取得的,充分表明我國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斷加大,環境與經濟的協調性有所增強。

大家知道,發展的協調性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包括發展質量(速度、結構、效益)的協調性、發展要素(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性、發展動力(投資、消費、出口)的協調性和發展格局(城市、農村、區域)的協調性,其中發展要素的協調性,就是要努力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實踐深化、認識提高的歷史過程。我們逐步認識到,環境污染追本溯源,是由于人口、資源、環境三大發展要素不協調造成的,一部環境保護的歷史就是一部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史。

空氣是重要的環境要素之一,人的生存離不開空氣,人的健康離不開潔凈的空氣。大氣污染對人類社會的傷害,早已成為現代文明進程中揮之不去的夢魘。19*年美國賓州的多諾拉小鎮,數日中煙塵籠罩,導致5000多人病魔纏身;19*年的英國倫敦,嚴冬里濃霧深鎖,4000多人在污濁的大氣中溘然長逝。震驚世界的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中,有5件源于大氣污染。反思過去,把握當前,是為了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環境改善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去年*月,總理在接見國合會外方委員時說,要做環境的總理,內閣要成為環境的內閣,不僅要努力使國家經濟保持發展,還要讓祖國擁有藍天白云。

各位委員!

*奧運會的環境質量保障工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鑒的案例。舉辦奧運會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是中國人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從自然條件來看,*群山環繞,西望太行,北顧燕山,大氣流動受阻,與曾經發生公害事件的城市有著驚人的相似。*能否全面兌現申奧環保承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正因為如此,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國際社會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曾利用環境問題對*奧運會進行無端的指責,甚至是詆毀。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中國環境與發展的突出矛盾都集中折射在這一史無前例的工程之中。

為解決*環境空氣污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市從19*年開始,連續實施了十四個階段、200多項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投入1000多億元資金打造綠色奧運。*市能源結構從嚴重依賴煤炭逐步轉向更清潔的能源,天然氣使用量7年內增長了3.5倍;首鋼等經濟支柱企業被搬遷,一大批污染嚴重的企業或關閉、或轉型;機動車第四階段排放標準開始實施,6萬多輛老舊出租車和公交車被淘汰;400多塊裸露地面進行了揚塵治理,披上了青翠的綠裝;六環以內的所有河道得到治理,一灣灣清水像玉帶一樣在城中蜿蜒流淌。與此同時,綠色奧運的理念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居民自覺將垃圾分類投放;節能燈、節水龍頭越來越多進入普通家庭;建設綠色社區、綠色校園、綠色企業等倡議得到社會各界熱烈響應。

為實現“綠色奧運”的莊嚴承諾,國務院于20*年批準成立了由*市政府和國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牽頭,*等5省(區、市)參加的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小組經過專題調研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形勢和任務,匯總6省(區、市)提出的保障措施,組織專家、院士開展研究,多次召開會議分析論證,編制了《第*屆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措施》。環保部門與6省(區、市)抓緊落實《保障措施》,開展聯防聯控,扎實推進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6省(區、市)在奧運會前建成并投運燃煤機組重點脫硫項目裝機達2600多萬千瓦,完成了一大批工業重點治污項目,淘汰或搬遷了一批落后產能及工藝。

經過不懈努力,*市環境空氣質量連年得到改善,20*年*全年收獲246個藍天,比19*年僅有100個藍天整整多出了146個。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市空氣質量達標率為100%,其中分別有10天和兩天達到一級標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等各項污染物濃度日平均值比去年同期下降50%左右,達到世界發達城市水平,為近10年來最好狀況。*市民反映,晴天時,天空變大了;雨天時,雨水變干凈了。同時,各協辦城市空氣質量也基本達標,全面兌現了綠色奧運環境質量承諾。

各位委員!

奧運環境質量保障工作不僅為*奧運的圓滿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成功塑造了在一個發展中大國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推動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全新案例。奧運籌辦7年來,*市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12.4%,服務業產值和從業人員比重均超過70%,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環境質量連年得到改善,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雙贏。在綠色奧運理念的實踐中,*市經濟結構發生了轉型,發展方式實現了根本性轉變,發展協調性得到顯著增強。*綠色奧運的成功舉辦充分說明,增強發展協調性對于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總結推廣綠色奧運的成果,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要全方位地加強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進一步增強發展質量的協調性、發展動力的協調性、發展格局的協調性和發展要素的協調性,形成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的良性循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質量的協調性,必須從再生產的全過程加強環境保護。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是經濟運行的4個環節,必須從各個環節入手,構建全方位的污染防控體系,才能促進速度、結構、效益相協調,增強發展質量的協調性。要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建立健全強制與激勵相結合的機制,促進企業在生產全過程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綜合效益,提升市場競爭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推進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生態化改造,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要嚴格環境執法,對污染企業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導傳統產業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的協調性,必須積極扶持環保產業發展。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只有依靠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應當把發展環保產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節能、節水、節材、污染治理等新興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著重改善環境民生。要制定和完善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戰略、政策及標準體系;推動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環保產業技術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創建多元化的產業投資環境;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加快環境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進程;積極扶持骨干企業,引導中小型企業向專、精、新、特的方向發展;加強監管,建立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產業市場。同時,抓住綠色奧運理念深入千家萬戶的機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環境意識,促進節能環保產品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拉動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格局的協調性,必須全面推進城鄉和區域環境保護。中國城市、農村和區域發展和環境保護長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必須統籌考慮城鄉和區域的環境與發展。針對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氣等突出的區域性環境問題,推廣*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的區域污染聯防聯控經驗,進一步研究制定區域環境管理政策,加快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步伐。尊重自然規律,落實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配套政策措施,推動不同區域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同時,城市環境和農村環境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不解決好農村環境問題,城市環境的暫時改善也長久不了。必須把農村環境保護擺上與城市環境保護同等重要的地位,堅持城鄉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突出抓好農村飲水安全,著力防治工農業生產污染,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城鄉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要素的協調性,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人口、資源、環境是發展的三大要素,人口具有能動的決定性作用,既可以是資源、環境的消費者,也可以是資源、環境的保護者。實現由前者向后者的轉變,必須要有強烈的環境意識和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進行約束。為此,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實質就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建設,健全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嚴格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重點搞好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機。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讓生態文明之花在每一個有覺悟的中國公民心中綻放。

各位委員!

人類文明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世界各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前,全球面臨的環境挑戰日趨嚴峻,各國應該用相互聯系的眼光看待環境問題,牢固樹立幫助別人就是保護自己的意識,并付諸行動,加強更加務實的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更加燦爛光明的美好未來。尤其是在國際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應繼續保持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環境援助資金不減少。同時,打破環境技術合作壁壘,建立合理的技術轉讓機制,推動技術與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更加合理配置和流動,努力促進世界各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為保持全球金融和經濟穩定發揮積極的作用。

本屆國合會任期內,中國的環境與發展事業正處于關鍵階段。我相信,在中國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下,在各位委員、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合會必將繼續取得豐碩成果,為深入推進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最后,祝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年年會圓滿成功!祝各位來賓在*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