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言合一開拓者
時間:2022-08-08 03:29:00
導語:知行言合一開拓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易行難,管理是一種實踐。作為咨詢培訓師,應該是與企業在路上的同路人,做知行言合一的管理實踐者,責任,更是夢想。
所銷售的不是有形的產品,培訓與咨詢是一個特殊服務性行業。而更多則是無形的思想、技能、方法學,因此培訓咨詢行業屬于智力產業,應該屬于知識產業的范疇。作為咨詢培訓師,當項目結束之后,最重要不是交給了客戶多么詳備的方案、模型、工具,而是讓客戶領會管理的思想,學會使用管理的工具和模型、方法學。因此,對于培訓咨詢的組織和個人來講,很難讓客戶直接感知為其所帶來的貢獻,及貢獻所產生的價值。所以,當我步入了這個行業,就應該孜孜不倦地探尋和解答這個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培訓咨詢組織和個人才干存在也才干有可持續的發展。
當面對客戶時候,作為智力服務行業。首先應該想到三個問題:為什么做培訓咨詢?培訓咨詢帶來的價值是什么?培訓和咨詢對企業的影響是什么?當步入培訓咨詢行業中,那么我就必需深入分析和解答這三個問題,并在與客戶實際交流與溝通、實踐、體悟中,實踐出真知。作為培訓師和咨詢師往往對于企業來說是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因此很多的咨詢師和培訓師一出校門就投入這個行業,缺少了企業當中的歷練,成為了一個純粹的旁觀者。德魯克先生自謙自己為旁觀者,但是德魯克先生在通用、ibm等大型企業堅持緊密聯系,雖然是旁觀者但是卻一直沒有旁觀。
對于培訓組織來講,因此。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學會用管理的語言溝通,要清晰地了解和認知你客戶,包括戰略、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干夠看到客戶的優點和缺點,并能夠分析出客戶的需求,從而滿足客戶的需求。
企業為什么做培訓咨詢?
首先思考如何定位,作為培訓和咨詢組織機構。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因為位置決定了態度,態度決定了結果。很多咨詢和培訓組織往往一廂情愿地扮演“醫生”和“老師”角色,把自己放在居高臨下的位置,眼中企業是身患重病的病人和幼稚的學生,這是很可怕的觀點,也是最致命的失誤。因為,從“醫患”角度動身,會讓客戶發生距離感和隔膜,從“師生”角度也并不讓人信服,會讓企業覺得不過爾爾,從而在咨詢培訓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雞同鴨講,沒有達成有效地溝通,更有利于達成雙贏的合作。
不論是幼稚還是不成熟的都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作為企業管理者對自身存在問題是有一定的認知和感觸—員工對企業的認知度差”員工專業化技能差”員工職業化水平低”企業管理者的領導力不夠”等現象都是企業存在通病。其實作為一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管此標記。個組織。完美的組織是不存在與客戶溝通時,一定要認識到這并不是客戶存在問題,其實咨詢和培訓組織也有這樣的問題。應該給自己定位的位置既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如果定位低的姿態,則會讓客戶感覺就是一個掮客和市儈,只是兜售而不是教授,進而質疑培訓咨詢的能力不夠專業,客戶抱著一種“施舍”心態進行溝通,或者只是借著外人的嘴表達出自己想說而又不方便的說的話,因此管理者對提供的培訓咨詢的解決方案并不信服,往往是錢弄到手,卻丟了人格和尊嚴,中國很多的培訓和咨詢組織都陷入這樣的尷尬境地,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已。而有的時候培訓咨詢組織的過高姿態,往往將其神化,則會讓客戶發生厭煩心理。而高姿態下提供的培訓咨詢解決方案往往是大眾化的沒有針對性,太過概念化,給人“一種藥包治百病”感受,同樣缺乏說服力。
咨詢培訓組織在與客戶的溝通中,因此。自身定位應該是戰略伙伴的關系,一種跨界合作的關系,中有我中有你當與客戶建立平行溝通的關系,使得客戶認知到培訓咨詢組織所具備的專業性服務,針對企業整體戰略目標與未來發展規劃提供培訓咨詢,以支持企業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這個新興行業不時向前邁進的同時,培訓咨詢行業日益發展、壯大。各個培訓機構的魚龍混雜。作為一個優秀的培訓咨詢組織應該本著兼容博納的open心態,學習西方優秀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工具、方法學,結合當下中國國情,融會貫通、去偽存真、優化創新,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管理的新路。
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適合的最具實踐力和糾錯力的組織。愿與企業共同分享管理經驗,培訓咨詢組織的管理者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不是最大的培訓咨詢機構。不時的溝通與合作中,基于企業的戰略愿景與未來發展,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培訓咨詢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是什么?
旁觀者,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也就是咨詢培訓組織自身的價值與貢獻。管理大師德魯克《卓越效果管理者》中管理者應該是卓有效果的而卓有成效是需要以貢獻來衡量的管理者對企業的貢獻在于三個方面:直接效果、樹立新價值觀及對這些新價值觀的重新確認、培養企業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作為咨詢培訓組織。更加透徹地審視企業的發展與規劃。因此,也要為企業帶來效果與價值。
培訓咨詢為企業帶來的直接效果無非指給企業帶來的解決方案、評估結果、課程體系等,從狹義理解。但這種表面、概念化的效果難出新意,卻給企業厭煩的感覺。最近在與幾家企業高管溝通過程中,表達出了這樣的疑惑:培訓現場很激動,回來想想仍然很感動,但是工作中卻一動不動。其實這樣的培訓是勝利學模式的通病,往往展示給人是最美好的一面,而這一切都是生活在一個幾乎很難
參與了幾次這樣的培訓之后,存在真空環境。筆者也不由感慨中國的培訓不是協助人成功,而是誤人子弟。企業最希望看到直接效果是通過一次培訓達到改變人的意識和行為的效果,但這種效果幾乎是不能達到因此作為培訓咨詢師應該懂得自己不是救世主,并不能改變組織和人。
應該秉承“和而不同”理念,作為管理與咨詢顧問組織。應該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和選擇,而不能先入為主,以自我價值觀衡量他人及事情的對與錯。做培訓咨詢更不能以自我價值觀去度量企業的培訓咨詢的需求,而應站在一個傾聽者的角度,真正了解企業的培訓需求,然后引導和創造企業的需求并滿足其需求。
每個階段改善一個問題。培訓咨詢組織所提供的直接價值不是改變,培訓咨詢分為不同階段。而是通過培訓咨詢介入到管理中,將其存在問題進行梳理與歸納,協助企業達到自身的管理水平的修煉。沒有任何一次培訓咨詢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這是絕對不是托辭,而是本著做培訓咨詢的良心的話。做任何一件事情和事業,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時優化、改善、提升,因此需要我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相互都應該堅持再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而不是片面的利益。協助企業解決員工同企業間的目標偏差,培訓咨詢組織所追求的一種合作。基于雙方的認知、溝通、理解上,協助企業完成每個階段性目標,進而達成企業的最終戰略目標。
培訓對企業有什么樣的影響?
絕對不能將兩者分割開來。而目前在中國確實很奇怪的事情,培訓和咨詢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和系統。培訓公司不做咨詢,咨詢公司不愿意做培訓,這樣貌似很清晰、科學的分工,卻反映出這樣市場的不成熟和不理智。因為培訓需要咨詢來引導,而咨詢需要培訓來改善,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應該創新培訓咨詢的服務理念,因此。應該有針對性開發和創新咨詢培訓的經營模式,推出咨詢式培訓和培訓式咨詢。什么是咨詢式培訓?咨詢式培訓是通過梳理企業所存在問題,依照企業所處的不同階段,推薦不同偏重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管此標記。培訓咨詢給予支持。那么什么又是培訓式咨詢?培訓式咨詢是將企業的發展目標細分成不同的階段,針對每個階段存在問題給予及時的協助,由給予轉變為共同學習,雙方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咨詢培訓在影響企業的同時,也使得我自身受到影響,并能夠從中得到生長,積累經驗,與企業相互支撐,共同發明價值。無論兩種服務是怎么樣的模式、方法學、解決方案,其實都是奔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初衷,只有這樣才干夠更貼近你客戶,更了解他否則陌生人對于陌生人的影響是很難通過正常的途徑來解決的如果想解決的話,那么就會通過另一種方式—造神運動,很多組織和機構往往把自己的培訓師、咨詢師神化了讓那些所謂的大師和專家幾乎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因此神和人的對話基本就是對牛彈琴,這絕對不是企業的悲痛,而是培訓咨詢界得悲哀。
就像春晚一樣,一次培訓咨詢帶來的影響往往是有限的堅決反對那些大而全的解決方案。原本是一次中國人年夜里精神晚餐,主題就是團聚、快樂,但是當塞進了很多東西之后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招來一片罵聲也是理所當然。因此培訓咨詢組織千萬不能把自己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應該聚焦于自己最具優勢的方面。其實,目前培訓和咨詢市場的不成熟就是往往在推包裝之后的課程,這個課程是針對很多的需求,因此也就很難去真正解決問題了
促進其實現其發展目標。對我自身而言是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培訓咨詢市場需求,對于企業來講是提高其員工的素質。以市場需求為風向標,形成高效的經營管理模式;具體到培訓咨詢產品上,研發獨特的解決方案體系;形成優質服務品牌,提升服務意識與不時做好流程改善。進而發展成為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的左膀右臂,同時將培訓咨詢的效果轉化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績效,從而使咨詢培訓組織與企業形成合作伙伴的關系,確定共同發展的戰略關系。
作為培訓咨詢師應該捫心自問,因此。能夠帶給客戶的影響是什么?為什么我不敢用“改變”這個詞語?其實我不敢奢求自己的努力會帶來改變,企業的革新是源自于企業組織內部的企業自發自覺的意識和行為,而絕對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而且這樣的革新是一個長期的溝通過程,企業與相關利益者:員工、客戶、股東、行業、社區、社會的溝通,其動身點往往是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