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詞:向生態綠洲型工業新城邁進

時間:2022-09-01 11:30:00

導語:解說詞:向生態綠洲型工業新城邁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說詞:向生態綠洲型工業新城邁進

(男)九曲黃河,滔滔奔涌,閱盡人間春色,匯聚百川壯美。

(女)烏海,這顆偉大母親河金腰帶上的璀璨明珠,這個聯接華北與西北地區的重要樞紐,正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向生態綠洲工業新城闊步邁進

(男)烏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成立于1976年,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有蒙、漢、回等25個民族,轄海勃灣、烏達和海南3個行政區。

(女)烏海,又是一座從荒漠中崛起的工業城市。地處烏蘭布和、毛烏素和庫布其三大沙漠交匯處,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蒸發量達3200毫米。“風吹沙石走,飛鳥也不留”,“全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描述的就是當年烏海貧瘠荒涼的情境。

(男)回首1958年,烏海地區作為正在建設的包鋼煤焦基地,拉開了“萬人上山奪煤大戰”的序幕。亙古荒原頓時勃發出無限生機。

(女)然而,單一的煤炭采掘業,在漫長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中,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沉重的歷史包袱日積月累地壓在了烏海人的肩上。

(男)資源、環境、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等一系列決定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擺在烏海人的面前。那么,作為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出路究竟在哪里?

(女)自治區黨委、政府十分關心烏海的發展,始終把烏海作為全區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和重要的工業基地。

(男)儲波書記和楊晶主席等自治區領導多次視察指導工作,明確指出:總量要做大,結構要優化,生態環境建設要加快,經濟社會要統籌發展。

(趙忠書記同期聲)

(女)在一度是“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西域風情中,孕育一片充滿青春希望的生態綠洲已不是遙遠的夢想,烏海人正在將宏偉藍圖上的圈圈點點揮灑到奔騰激越的實踐中。

(男)烏海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自然環境惡劣和資源潛能充足的現實,重新審視烏海發展的曲折里程,作出了以循環經濟帶動生態健康發展,以生態健康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努力打造內蒙古西部生態綠洲型工業城市的戰略決策。

(女)“政府——企業——社會”三體聯動,堅持以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產品鏈條和綜合回收利用廢物為特征的循環模式,構筑“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三級分層推進的循環經濟大格局,如今已跨出非常可喜的一步。

(男)政府推動猶如一部發動機引擎,為循環經濟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廣闊的舞臺。

(女)緊跟國家改革開放的節拍,烏海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先行做了一篇大文章,一場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的改革大刀闊斧地展開了。

(男)在所有制結構調整上,著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率先完成了企業轉機建制這一重要環節,市屬214家國有企業在逐步完善的市場體系中退出國有序列,注入新的活力。

(女)全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使非公有制經濟如雨后春筍,異軍突起,成為烏海財政收入、社會就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男)在產業產品結構調整上,實行退出一批,改造一批,引進一批。由淘汰大批落后生產力,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再到發展新興替代產業,構建起以能源、化工、建材和特色冶金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框架。

(女)“一煤獨秀”已經成為過去,“四柱擎天”、“多點開花”已經變為現實,比重占71%的工業經濟中,煤炭采掘業由80%下降到不足8%。

(男)在生產力布局調整上,不斷整合生產要素資源,合理劃分城市生產功能,工業向園區集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集聚效應日益增強。

(女)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基本改變了資源型、粗放型、內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男)把握經濟迅猛發展的態勢,烏海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符合國家法律和產業政策的地方性政策,以及一系列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專業性規劃,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加大了宏觀調控地區經濟的力度。

(女)穩定的政策和完善的規劃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男)針對經濟發展的需求,烏海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溫馨的人居環境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創業的沃土,生存的樂園。

(女)為治理大氣污染,在全自治區率先推行的“跨世紀藍天計劃”,還給了烏海人民一片藍天。

(男)為拉開城市建設框架,啟動濱河新區開發和舊城區改造,點亮了依山傍水工礦城市建設的明燈。

(女)為創建衛生城市,實施的亮化、美化、凈化、硬化綜合整治工程,增添了城市清新絢麗的色彩。

(男)為改善生態環境、喬、灌、草同植、網、帶、片并舉,建成的黃河護岸林帶,防風固沙林帶,園區隔離林帶,公路綠化林帶,形成了城沙之間的綠色屏障。森林覆蓋率從零開始提高到12%。

(女)為建造城市綠色景觀,拆墻透綠,拆房增綠,見縫插綠,實施的“萬棵松柏進城”計劃,“泄洪溝改造”工程和“植綠護綠”行動,繪制了城市美麗的畫卷。

(男)優雅寬松的環境,為循環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天地。

(女)立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烏海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社會成員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男)以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為核心的講道德、改陋習、樹新風行動蔚然成風。

(女)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的初中高等教育改革,逐年邁上新的臺階。

(男)以普及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及構建科技服務體系為內容的主題活動,深入到機關、學校、廠礦和農村的每個角落。

(女)以社區、企業、校園、廣場、鄉村文化相互交融為特征的地區文化,成為西部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

(男)以解決長期困擾城鄉居民就醫難、看病難為目的的醫療服務和疾病防控體系日趨完善。城市醫療社會統籌和農區醫療合作救助制度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衛生事業的發展。醫療機構從“九五”期末的109個增加到283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歲。

(女)公民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男)企業互動猶如一趟前行的列車,激活了循環經濟發展的細胞。

(女)確立企業的循環經濟主體地位,烏海首先從成長在主導產業鏈或主要產品鏈上的企業入手,培養“點”上的小循環。

(男)大力倡導和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制度,一批自我閉路循環的企業脫穎而出,成為帶動循環經濟的排頭兵。

(女)內蒙古黃河工貿集團公司,自1999年開始,以原煤—焦化—煉鐵為基礎鏈條,利用原煤洗選后產生的煤礦石和煉焦生產的煤氣為動力發電;利用煉鐵水渣和發電粉煤灰生產水泥。整個生產過程互為原料,逐環升級,達到節能降耗增效目的。

(男)內蒙古海吉氯堿化工有限公司,以石灰石—電石—氯乙烯和聚氯乙烯為基礎鏈條,研發“一費二用”項目,礦熱爐產生的蒸氣用作燒堿、聚氯乙烯反應裝置所需的蒸氣;熱交換產生的熱能用作中央空調冬季供暖的熱能。工業廢水經過先進工藝處理,得到有效地循環利用。

(女)依托工業園區為陣地,烏海以產業集群為支撐,以重大項目為龍頭,構建“線”上的中循環。

(男)圍繞循環經濟對園區建設的要求,建立項目庫,推行綠色招商。以園區內部企業分工協作,配套生產,互為依附及園區之間突出循環特色,防止重復建設,共同拉動循環經濟為發展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十五”以來,總投資729億元,規模在億元以上的工業循環經濟項目達78項。

(女)海南西來峰工業園區,重點以消化煤焦油,粗苯、煤矸石等工業中間附產品為特點,發展煤化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僅神華集團投資新建的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100萬噸搗固焦,2×2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和60萬噸甲醇項目,使焦煤得到最大限度的綜合利用,使煤化工進一步向深加工方向拓展。

(男)烏達工業園區重點以回收焦爐煤氣,粉煤灰,電石渣和煤矸石等工業中間廢棄物為特點,發展鹽堿化工,精細化工和新型建材工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清華大學產學研聯合的中潤鎂業項目,利用排空自燃的焦爐煤氣和大量生產的硅鐵為原料,進行金屬鎂與鎂合金深加工,利用了廢料,消化了初級產品,減少了污染,實現了產業高技術化的目標。

(女)落戶烏海的重點項目,都在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循環方式推動著循環經濟的發展。

(男)社會聯動猶如一股沸騰的熱潮,掀起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巨瀾。

(女)廣泛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烏海以創建和諧社會為導向,構建“面”上的大循環。

(男)為統籌城市協調發展,率先在全國地級市中推行了城鄉一體化改革,全市5萬多農民免費免稅,一次性轉為市民戶籍,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在就業、住房、子女入學、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等方面完全平等的待遇。

(女)為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內蒙西部“小三角”區域服務中心,優化區域經濟結構,暢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渠道,促進了地區間的“共贏”和“多贏”。

(男)為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正在籌劃建設海勃灣黃河水利樞紐工程,從根本上能夠改善烏海生態大環境,遏制自然災害,轉化新型能源,發展文化旅游。

(女)為提高全社會生態健康意識,創建節約型社會,廣泛開展“營建綠色家園”、“循環經濟進萬家”宣傳教育活動,營造了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

(男)烏海發展循環經濟的集聚效應已經顯現出來。2004年,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增速列西部50個大中城市之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和一般財政收入四項指標增速列全自治區第一。

(白向群市長同期聲)

烏海發展循環經濟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我們將通過不斷探索具有西北工業城市特點的高層次循環經濟模式,繼續保持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的發展。

(女)大河潮涌天地闊,風勁長空丹霞舒。烏海未來的藍圖更美好,更壯闊。烏海在循環經濟的全力帶動下,一定會成為西部地區有較強輻射力和持續發展力的生態工業城市。

(男)滾滾母親河,流淌著黃河兒女的豪情壯志。在這片年輕的熱土上,烏海人必將會創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