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循環經濟發展調查

時間:2022-09-02 11:01:16

導語:全市循環經濟發展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循環經濟發展調查

一、循環經濟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從市情出發,著眼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與良好生態環境的關系,加快“生態”建設步伐,相繼獲得了“省生態示范區”、“國家級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霍山、金寨、舒城分別獲得“省首屆十佳環境優美縣”稱號。同時著力培育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在省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中,霍山世林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重點行業)、舒城縣循環經濟園(園區)、霍山縣盛隆竹業有限公司(農業)、華園乳業有限責任公司(農業)、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農業)共5家單位入選。我市初步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

1、農業循環經濟初具形態。我市是農業大市,畜牧業規模較大,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在華園乳業、海洋羽毛、億牛乳業、天潤乳業等公司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農業產業循環鏈。循環鏈以一定規模的畜牧養殖為基礎,利用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棄物,用沼氣池處理后,沼氣液用作肥料,用于農田澆灌等,沼渣則作為有機肥原料生產有機肥,用作農田或種植牧草。同時沼渣還可以用于菇菌培養料,生產雙孢菇等,菌柄和培養料也可用作有機肥。在農副產品加工上,也可利用廢水、下腳料等進行無害化發酵,生產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

2、工業循環經濟開始起步。工業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在工業發展工程中,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對工業產業循環也進行了一些探索。一是能源循環鏈初具雛形。電是工業企業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之一,傳統方法為燃煤發電,產生二氧化硫等,增加環境壓力,我市友勇米業、皖能生物質發電等企業研發成功生物質發電技術,利用農林廢棄物秸稈、稻殼等生物質原料發電,發電后的廢灰可以用作生產鉀肥的原材料,也可用作保溫材料,同時也是煉鋼企業所需氧化硅的原料;若使用稻殼發電,副產品糠炭(稻殼灰)在深加工后還可得到高質量的活性炭和水玻璃,也可作強酸性黑水泥,繼而制成硬質防潮免燒磚等,循環鏈大大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也減輕了環境壓力。二是企業逐步探索小循環。各級政府通過不同形式開展建設生態、發展循環經濟的宣傳,對工業企業影響較大,特別是國家和省啟動循環經濟試點后,產生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企業也逐步開展小循環的探索。霍山世林公司是省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公司共有10臺玻璃窯爐,生產易于成型的玻璃液,為降低能耗,節約成本,減少排放,企業技術人員通過長期實踐和摸索,自主研發出了“MHS節能、環保型”玻璃窯爐,并對5臺原窯爐進行了“MHS節能、環保”改造,年節約原煤21626.3噸,價值1000多萬元,并通過出售煤渣、玻璃下腳料回爐再熔化、余熱鍋爐再利用等產生效益230多萬元,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3、加強資源廢棄物再利用。考慮到收益等因素,資源廢棄物再利用容易被企業所接受并實施,既減少了廢棄物,避免了污染,又產生了經濟效益。霍山縣盛隆公司也是省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依托現有的實用新型專利—竹籜拖鞋生產技術,生產可降解的、替代塑料的竹籜系列拖鞋和旅游帽,將農村大量廢棄的竹筍殼資源與當地剩余勞動力相結合,延伸毛竹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龍華公司利用小口徑雜竹和木材加工剩余物生產木地板、天禾公司利用廢油腳料生產生物柴油、皋新建材及華祥公司利用工業廢渣生產保溫建材都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并有效的消耗了廢棄物,具有示范作用。

4、推進循環園區建設。舒城開發區被批準為省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該園區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注重用循環經濟思想優化改造工業產業鏈條,注重工業廢水的綜合治理和循環利用,著力研究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取得了較好成效。園區內昌龍水泥有限公司利用合肥、等周邊城市熱電廠的粉煤灰作原材料生產水泥,節能降耗,在全省同行業中最早成功地實現了清潔生產,現企業產品供不應求,年實現稅收500多萬元;三立飼料有限公司利用油脂下腳料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制取植物油酸的項目已竣工投產,填補了此類技術運用在我省的空白,屆時將實現年產值6000萬元,利稅600余萬元。在農業循環經濟園建設上,壽縣認真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在安豐建設企業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在迎河建成分戶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開展科技承包、典型引路等,使農民接受新科技,掌握新科技,通過循環示范效應加快推廣步伐,擴大農業循環經濟范圍。

二、存在的問題及下步工作安排

我市的循環經濟建設目前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循環經濟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宣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氛圍尚需加強;二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還不完善,在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公眾自覺參與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別是循環經濟發展利益補償問題沒有解決;三是企業、產業間的關聯度不夠高,互為補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強,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的任務相當繁重;四是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數量少、規模小,產生的示范效應有限。

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針對差距和不足,采取得力措施,妥善解決存在問題,進一步推進循環經濟型城市建設,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協調持續快速發展。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真正形成“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廣泛共識;二是運用環保、電價、產業政策和資源配置等手段,繼續加大對高能耗、重污染的企業和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對符合循環經濟要求、國家鼓勵和優先發展的項目,在稅收、土地等政策上給予優惠;四是健全社會中介組織,建立信息交換平臺,向社會定期公布企業產品和社會廢舊物資的供求信息。五是支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發展壯大,積極爭取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不斷開創循環經濟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