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失地農民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08-23 09:33:13
導語:街道失地農民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民、農村歷來是我黨農村工作的重點,“三農”工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作。最近,我們分會就失地農民的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現將有關情況簡述如下:
一、歷史性變化
,原是區的一個建制鎮,原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3.68萬人,耕地面積40815畝,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容,國家西氣東送、蘇嘉杭高速為、市繞城高速和東方大道等建設工程的實施,鎮村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004年5月8日撤鎮改為街道,歸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原21個行政村,加上從車坊鎮劃入3個村,撤并為14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原有4.08萬畝稻田、湖蕩爛田,現僅為1.5萬畝。各項工程建設征土用地涉及18個村,2005年止,有失地農民16519名,占總人口的44.8%,其中老年人員3541人,保養人員5490人,剩余勞動力5380人,被扶養人員2108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被拆遷的村民已搬入國泰、通橋、塘南、姜家4個居民新村定居,其中國泰新村目前已有1600多戶農戶分別住進了別墅或公寓樓等安置房,過上了有保安、環衛、醫療配置比較齊全、交通便捷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結構轉變為以二三產業為主體產業格局,勞動力以務農為主變為就業多樣化。2005年,全街道完成工業銷售17.7億元,財政收入1.59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5%、55.4%,農村人均純收入8010元,增長10.8%。通過有序、良性轉變,呈現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新局面。
二、積極的舉措
街道黨委辦事處,認真貫徹落實區區委、政府出臺的[2003]63號《關于對被征使用土地農民實行補償的規范方法的通知》和[2004]81號《關于市區進一步完善已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行辦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對失地農民養老、醫保、低保、就業四個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建立起了失地補償與社會保障相結合的保障機制。
1、失地農民養老保障。
街道目前養老保障待遇的落實分為六種情況:(1)失地時已達退休年齡(即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的每人每月享受120元農保金和40元補差,計160元。2006年1月1日起再增補差20元,計每月180元;(2)失地后達到退休年齡的,農保轉城保,即2005年達到城保退休年齡的失地農民,每月養老金385元,2005年7月1日起月增47元,為每月432元。對這一農保轉城保政策,失地農民尤為擁護,若老夫妻倆有800多元月收入,生活基本不愁。目前全街道有502位失地農民已享受這個標準;(3)保養人員(即男45-59、女35-54周歲)每人每月發放160元生活補貼費;(4)剩余勞動力(即男18-44周歲、女18-34周歲)每人每月發放150元生活補貼費(限發10年);(5)被撫養人員(指失地時不滿16周歲,但取得二輪承包證的)每月補助生活費50元(限發10年);(6)區委[2003]63號文件出臺之前失地的剩余勞動力采取一次性貨幣安置,每人發18000-15000元。
2、失地農民醫療保障。
主要是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到目前為止,100%的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06年,參保人員個人出資50元,村(社區)出資40元,區財政補貼50元,全年共計每位失地農民的醫保金額是140元。一旦生病就醫可以按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手冊規定標準結報醫藥費。
3、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
據民政辦2005年統計,農民月收入不足180元/人、城鎮居民月收入不足300元/人的低保戶共349戶,全年發放低保金79萬多元(區和街道各半負擔),并對近600戶臨時困難戶發放補助費18萬余元,使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4、失地勞動力就業。
據統計,目前全街道共有失地失業勞動力2200人,除間隙性零雜工外,已采取種種途徑解決就業的占近70%,還有30%左右仍需著力安置。
三、期盼與建議
通過對失地農民“三保一就業”的調查,我們感到:街道對貫徹落實失地農民的各項政策措施是有力的,效果也是明顯的,大多數農民在就業增收上反映較好。如六豐村顧水林,他今年62歲,原為六豐村10組,現已搬遷入住安置房,他上有老父母,下有三個兒子、老父母及妻子享受每月180元農保金,自己已由農保轉城保,月享受432元退休金,三個兒子均有自己的工作和穩定收入,加上均已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生產比較穩定。他對失地補償政策比較滿意。據調查,像顧水林家這樣的村民戶約占全村的30%以上。
調查走訪中,我們也實地聽到有的失地農民反映的意愿和期盼,原塘東村村民沈小泉,現年70歲,隨征地拆遷,2005年全家5人已搬遷國泰新村。他說:失地前是小康戶,現在變貧困戶。失地前兒子開爿羊毛衫加工小廠,年收入2-3萬元,自己在村打水機房管水,每年有1萬元左右收入,全家承包6畝多地,種種、養養、吃吃,糧、菜、禽還有余,全家人均收往前超萬元,生活基本達小康。現在廠拆了,地沒了,收入降了。老夫妻倆靠農保,小夫妻倆做打雜工,年收入不足2萬元,孫子15歲在讀書,開門七件事,加上人情往來,樣樣得化錢,原積蓄用完,生活達不到一般人家水平。他又講,現在指望小輩忠誠點(敬老、愛幼),領導關心點(社保、醫保標準逐步提高),我們開心點(心情舒暢,樂觀);對家庭,現在住得舒暢安穩,希望子女工作認真,收入穩定,孫輩好學上進,早日成才。有人對此現象戲稱:住新房(拆遷安置房),穿西裝,口袋缺錢心里慌。
根據調查和農民座談的情況,如何進一步搞好失地農民的“三保一就業”工作,我們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以完善和強化:
(一)深化養老保障。一是農保應逐步向城保轉化,以縮小城保與農保的差距。尤其要注重解決早失地難進城保,僅享受農保的問題。按理說,早失地者早貢獻、多貢獻,不能讓這部分人員吃虧。二是對2003年區委63號文件出臺前,實施失地農民一次性補償安置的,應采取適當措施,如建立相應的補助機制和逐步列入農保轉城保的方法,以消除后遺癥。
(二)完善醫療保障。失地農民的醫保,雖然實現了全覆蓋,但在今后實踐中還應在制度設計、個人帳戶、大病統籌、門診報銷以及醫療網點等等方面多考慮失地農民人群、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強化人性化管理,深化醫保制度。
(三)改善低保制度。對因病、因災或突發事件造成生活困難,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戶,要充分發揮民政和社會捐助相結合的機制,扶貧幫困,使弱勢群體有基本生活保障,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強化再就業工作。失地農民就業如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各級各地都比較關心重視,區、街道、村(社區居委會)均做了大量工作并收到了明顯成效,但仍需加大對失地農民就業引導、鼓勵、扶持的力度,形成政府、失地農民和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和穩定社會的目的。
1、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競爭力。農民從田里走入企業、單位,要有一個技能升級的適應過程。對此,近幾年來,以鎮(街道)為主體加強了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2005年我街道就培訓了1762人次,并發了培訓證書,這對改善失地農民文化素質、生產技能“兩低”(低文化、低技能)起到了積極作用。今后仍需加強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讓失地農民適應就業需求。
2、辦好聘專場,積極推薦就業。據統計,近幾年來鎮(街道)已辦勞動力招聘專場46期,企業提供2640多個崗位,應聘成功的有1690人,成功率64%,其中本地勞力達1192人。今后仍要進一步辦好招聘專場,溝通就業供求,方便失地農民就業。
3、搭好就業平臺,內聯外擴,促進多渠道就業。一是要進一步發揮街道勞動社保中心作用,建立好一戶一表的勞動力數據庫。強化數據庫的動態管理,有的放矢,提高就業率。二是進一步加大街道、村(社區)和企業的聯動,互通培訓、招工、用工信息,全力推薦或接納本地勞力就業,倡導企業后勤崗位全部使用本地勞力。三是進一步發揮商會作用,積極推薦農村勞力就業。據調查,近年來在商會支持下,已有44戶“兩低”勞力就業。今后仍要繼續做好工作。四是進一步外擴,向轄區周邊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和鎮、村推介本地勞力,使失地勞力就近擇業上崗。
4、加強引導,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一是政策上扶持,對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應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一樣,在準入、稅收、補貼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對吸納失地農民勞力的企業可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和社保補貼。二是創業引導,對有能力開店、辦廠、搞運銷的人員,應積極倡導鼓勵,并在工商、稅收、行政服務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三是扶持“雙低”勞力就業,對于文化水平低、技能低的原長期務農勞力,應在環衛、綠化等崗位給予優先安置,發揮他(她)們勤勞和吃苦耐勞的優勢。
在此同時,要教育失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克服怕受人管、怕苦怕累、嫌報酬低等想法,提倡艱苦創業,理性就業。有人講,原來種田,面朝黃土背朝天,戰天斗地冒寒暑,早出晚歸都不怕,現在失地了,不能挑三撿四,應及時調整再就業者心態,不能企業上班拒三班倒,不能崗位適應你,而是你去適應崗位,主動干好,干出成績來,以獲得相應報酬。
另外,應拓展失地農民的增收渠道。一是農民變股民。鼓勵失地農民利用手頭積蓄參加股份合作社。雙浜、姜莊社區從今年起成立了農民自治管理的股份合作社。雙浜社區物業股份合作社首期吸股1000股、計股本金500萬元,其中個人股占80%,集體股占20%。合作社有章程,有“三會”、有盈利方式,有6%紅利的目標。二是房東經濟。經濟發展,企業增多,外來人租房需求增加。失地農民安置房的部分出租既提高了房屋利用率,又相應增加了收入。要有序、有效發揮房東經濟作用。在增收的同時,要加強社會治安、衛生管理,并自保、互保,促進發展。
總之,善待失地農民,做好失地農民工作,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要根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不斷強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使之安居樂業。
- 上一篇:街道社區文體陣地建設經驗交流
- 下一篇:民政系統內部審計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