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民營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時間:2022-01-23 06:25:00
導語:壯大民營經濟的對策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的對策與建議 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國退民進”步伐日益加快,**縣依托口岸、資源等比較優勢,加強引導、扶持和服務,民營經濟迅速崛起并不斷成熟壯大,成為牽動口岸經濟加速發展的一支勁旅。面對新一輪發展熱潮,將民營經濟進一步做精做強,已是**乘勢而上、加快發展亟需破解的一大課題。
一、基本情況
1990年**口岸開通以來,**縣民營經濟獲得了適宜發展的土壤,逐漸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并從粗放經營、單一模式步入科學管理、規模發展的新階段。截止目前,全縣共有民營企業8800余戶,涉及農林牧漁、采礦、制造、建筑、交通運輸、批發零售貿易、社會服務各業,其中加工、外向、科技、流通等“四型”企業近1900戶,占民營企業總數的22%。民營企業固定資產凈值超6億元,營業收入超100萬元的達32戶。2004年,民營企業實現增加值超3億元,上繳稅金8184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13783萬元的60%;安置從業人員2.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3.5%。民營經濟已成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發展上做到了“七求”。
思想上求“新”。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扶持非國有經濟發展等法律、法規及文件精神,學習借鑒浙閩經驗,在全縣廣大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大學習、大討論活動,重點破除感覺良好、做看客及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等不良心態,樹立“不看規模看發展、不講成份講貢獻”的新觀念,真正讓民營經濟當主角、挑大梁,增強了全縣上下的民本意識,激發了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熱情。
領導上求“強”。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提前**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導戰略之一,實施“一把手”工程,確定各單位一把手為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責任人,把發展民營經濟列為考核各鎮、各部門工作績效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價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制定主要領導及縣直、中省直部門包扶民營企業工作方案,加強考核,兌現獎懲,有效確保了發展民營經濟各項措施的落實。
機制上求“活”。鼓勵民營經濟積極參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企業收購、兼并及股份改造步伐,**集團兼并****廠、**站,**集團收購縣**廠、**公司等企業,引進現代管理方式,有效提升了企業運行質量。2004年,完成全縣28戶國企改制,對其中**戶企業實行競價出售,促成縣**公司國有股權整體轉讓,國有資本已全面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科技上求“高”。加速培育科技企業群體,重點扶持**集團等7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和**批發大市場等15家縣級民營科技企業,初步形成了一支科技外向型、規模效益型的民營科技企業隊伍。全縣省級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0家,固定資產達1.**2億元。**集團成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集團被確定為國家級星火外向型重點企業,**有限公司通過ISO9002質量認證。
載體上求“精”。加快專業市場建設,建成并啟動**商城、**商廈、**大市場等大型商貿綜合市場;實施“**”工程,總占地**公頃的**進出口工業園區、**加工園區和**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已有3**戶企業入駐;大力建設鄉企工業小區,**省級和**、**2個市級工業小區規劃建設不斷完善,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創業空間。
融資上求“暢”。主要領導帶隊開展定向、定位招商,全力以赴向上爭取資金,2003年,引進到位資金5.68億元,完成計劃的1**2%。加強政府及金融部門扶持,去年縣財政為重點民企注入流動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3**71萬元,今年又引資組建**擔保投資公司**分公司,保證了重點項目資金供給。近年來,鼓勵引導民營企業通過自身積累及掛、靠、聯等方式自籌建設資金8500萬元,緩解了資金不足問題。
環境上求“優”。加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收費行為,修訂出臺招商引資、引進人才優惠政策及獎勵辦法,打造了政策“洼地”。嚴厲查處行政管理和執法部門干部弄權勒卡、失職瀆職案件,促進了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組建縣優化辦,成立客商投資服務中心、投訴中心,保障了外來客商利益。兌現百萬元引資獎勵基金,重獎民營經濟發展有功單位和人員,營造了“民營有位,納稅光榮”的輿論氛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機構不健全,關系不理順。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剛剛組建,各部門經濟管理職能仍有交叉,對民營經濟的統一管理和綜合指導不夠。
二是經濟發展環境還不夠寬松。一些部門特別是三權在上單位受部門利益驅動,政策落實不到位,加之執法人員素質偏低,致使“三亂”問題時有發生。
三是融資難問題沒能得到有效破解。融資擔保體系不健全,融資環境不很寬松,致使一批好項目因缺少資金未能啟動或開工不足。
四是企業機制不新,經營管理粗放。多數企業仍為粗放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市場開拓和產品開發創新機制,缺少成型的主導產品,現有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
1、突出主體地位,加強扶持引導。將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全縣主導性戰略,在領導力量、人員調配、政策制定、資金投放上給予傾斜。降低創業門檻,放寬準入條件,不限發展比例、發展速度、經營方式、經營規模,放寬前置審批、經營范圍和注冊資本限制,努力擴張經濟總量。對重點民營項目,繼續采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辦法,予以專項扶持。探索政府擔保、企業互助擔保等方式,全力促進銀企協作,廣辟融資途徑。積極幫助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申辦進出口經營權,增強企業自主創匯能力。建立完善信息服務網絡,努力幫助企業牽線搭橋、對接關系,促其不斷發展壯大。
2、扶持支柱產業,擴張發展規模。深入實施“工業興縣”戰略,著力培植產業化和過埠增值、出口創匯型工業體系,引導各鎮因地制宜新上或改建鎮村工業企業,擴張工業經濟總量。將黑木耳作為富民、立鎮、強縣的主導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堅持幾大班子一起抓,實行縣級領導包鎮、縣直部門包村、鎮村干部包戶,加快“北菌南移”,壯大基地規模,確保年內全縣**總量達到2.**億袋,產量、效益實現翻番。以我省扶持發展重點邊貿城市為契機,全面擴大對俄經貿合作,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利稅的進出口骨干品種,提升對俄經濟技術合作層次,全力開辟新興國際市場,以對外開放的新突破促進民營經濟的大發展。
3、發育骨干項目,培強發展載體。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雛形,三年見成效”的發展步驟,迅速做大、做強已有重點工業園區,積極與**市聯合招商籌建**工業園,下大力氣承載、吸納一批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創稅型項目。加速風電、煤電資源和生物制藥業開發,形成新興產業支撐。探索、完善**工業發展模式,壯大境外制鞋、木材加工、金屬冶煉等實體建設規模。加強3個省、市級鄉企工業小區基礎建設,力爭3年內入區企業達60戶。完成投資**億元的中俄**—**中方一側市場建設,完善**進口舊機床交易市場,形成新的商貿熱點。炒熱做大**商城、**商廈等境內市場,辟建對俄商品專營區;扶強培壯**大市場,力爭年交易額達**億元,成為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
4、擴大招商引資,積蓄發展動力。調整招商引資策略,樹立“不看當前看長遠,不看眼前看今后”思想,突破底線,敢于讓利。圍繞做大對俄市場、發展工業園區、推進**精深加工等牽動全局的重點工作,抽調專人,主攻香港、浙江等發達地區,廣泛開展定向、定位、定點、定人招商,主動承接南資北移、港企北上。把握振興老工業基地機遇,瞄準國家、省政策導向和扶持重點,有針對性地謀劃、篩選、爭取和招引項目,積極跑上爭取專項資金。嚴格考核獎懲機制,堅決兌現獎勵政策,重獎直接引資有功人員,調動全民引資上項目的積極性。
5、努力優化環境,增創競爭優勢。完善“一辦兩中心”功能,落實首問責任、服務承諾、限時辦結、失職追究、否定報備、無償代辦等工作制度,切實消除“中梗阻”現象,營造快捷高效、周到細致的服務環境。全力創建“誠信**”,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營造誠信法治、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堅決兌現各項既定政策,嚴把收費項目審驗關,營造優惠寬松、吸引力強的政策環境。實行干擾破壞經濟發展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對損害投資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公開曝光,營造鼓勵先進、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
6、增強民企活力,提升企業家素質。倡導民營企業突破單一封閉的產權結構、“業主制”和“家族管理”模式,促進民間資本適度集中、規模發展,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內部管理專業化、治理結構規范化,改變民營經濟“單打一”、小而弱狀況。鼓勵民營企業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大膽引進和使用優勢科技人才和先進科學技術,做精做細品牌產品,形成核心競爭能力。引導民營企業經營者進一步拓寬視野,轉變觀念,克服“小打小鬧”、“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守舊意識,樹立求高、求強、求大的膽識和氣魄,敢于善于創業創新,不斷提高整體素質,保護和調動其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之“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以精干的現代企業家隊伍力促**民營經濟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