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報告—我的下鄉筆記
時間:2022-07-13 09:29:00
導語:社會實踐報告—我的下鄉筆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調查數據
概況:
周家村共有戶約口人,住房占地約畝,耕地畝。本村固定資產萬,去年總產值為元,人均毛收入為元。
(一)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為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黃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年以來有果園畝、蔬菜畝、黃煙畝,現在黃煙已發展到畝。年進行村莊規劃后,年在房前屋后種上了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原創: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
(二)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受過初等教育、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里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歲,但有的孩子九歲才開始上學。
(三)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元以下。
二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后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后的根源不在于觀念的落后而在于經濟的落后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么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于教育的開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后,但也正因為落后,他們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著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么,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于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經濟是關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此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
(二)我為鄉親獻計策
從準備下鄉到下鄉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周家村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周家村成功的經驗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在村莊規劃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口極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種柿子樹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為村民增加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這可能是我國農村規劃之創舉大有為之大力宣傳的必要。
經濟發展方面農業往立體結構方向發展。注意了抓好經濟作物和加大力度發展高效田的同時保持糧食產量。此舉既保證了村民糧食自給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精神文明建設結合村民樸素民風村里還制定了強有力的規章制度保證了村里良好風氣的形成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當然這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村領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廣大村民的辛勤勞動。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他們卻沒有止步不前而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為此我們同父老鄉親們一同探索前進的路。
鄉親們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廠把自己生產的蘋果加工成成品再銷售出去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然而另一方面領導們卻考慮著要承當巨大投資風險基于此他們的夢想遲遲沒有實現。現今農村收入不高集體基金有限承當風險能力極小在如此現狀下村領導們當然是不敢貿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敗了卻無顏面對鄉親父老。的確暫不說基地太小而帶來的原材料供應不足和技術問題就連產品銷售渠道也夠戧。不過在現有條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運轉周期短的小型企業如生產洗滌用品的企業倒是比較可行的。
現在村民們的收入主要是靠經濟作物和種高效田。高效田是給外國公司制種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并負責回收種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勞力。通過這條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較之下這是迄今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為此加大宣傳極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資發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幾年致富的首選之路。
通過幾天的實踐我們發現該地農民的經商意識非常薄弱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太深其時逐步使他們轉變觀念對經濟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結下了不解的情節或許就像大家所說的她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在以后的生活中她會永遠讓我牽掛。有時候我想,一個人也許就為某種情感而活,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養我者、我養者;愛我者、我愛者,這也許就是一個人活著的理由。周家村的鄉親啊!我將在城市的一角永遠地為你們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群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總書記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于引導我們按照同志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于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原創: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了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發展的年代,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了解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的現狀,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小平理論的理解,深化對改革開放的理解。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于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于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增長才干。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