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07-28 12:09:00
導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種植稻田蘑菇引發的思考
抓發展、促增收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較長歷史時期農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發展、促增收貫穿于新農村建設令人深思。我們必須面對把促進貧困地區農民穩定增收的切入點放在何處這一歷史性課題。否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小康都將成為一句空話,人民生活依然舉步維艱。
各個歷史時期,黨和政府都在嚴肅而認真地對待農村經濟發展這一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級黨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實現富民一方的目標。致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抓發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戰,各級干部既不想抓,又不會抓,更不敢抓;農民群眾既不能干,又不會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廣納鎮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大膽嘗試,與巴中富康菌業公司按照“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種植稻田蘑菇200余畝(實際種植110畝)。目前,公司已收購14萬斤,還有一個月的盛產期,可望再收購10萬斤,畝均產量可達3500斤,每畝產值達4000余元,畝均純收入2500元以上、個別可達5000元以上。種菇農戶得到了切實的經濟利益,真誠感謝黨委、政府為他們辦了一件好事和實事。實踐證明,種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區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們看到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切入點,看到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看到了農民增收的希望。同時,一年的生產實踐,也使我們更加深入思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抓發展、促發展”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思路決定出路。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干部群眾就會在歷史的陰影中徘徊、猶豫、舉棋不定,就會產生畏難、怕煩和無處著手的情緒,就會產生發展不發展與我無關的消極情緒,群眾就會產生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的情緒,從而失去發展機遇,導致農民增收無望的后果。原創:為此,廣納鎮黨委、政府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從過去催糧催款、催種催收轉移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上來,把狠抓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壓倒一切的核心工作,從機制上、體制上、利益上引導農民發展生產、促進增收。首先,要求各級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觀念上大更新,樹立“抓發展,促增收”的領導干部才是合格的領導干部,不能抓、不會抓發展的干部就是不稱職的領導干部的觀念,為順利實施稻田蘑菇項目,黨委政府組織了四次集中宣傳動員會,邀請富康菌業公司、縣科技局負責人和技術人員對鎮村干部進行深入的宣傳發動,首先讓各級干部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種植稻田蘑菇的決心和信心,聯系村鎮干部對各村的稻田蘑菇項目實行包干負責,并制定嚴格的考核獎勵辦法,逗硬檢查驗收,將檢查結果納入鎮村干部的政績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檢驗干部稱職、合格與否的依據,從而解決不愿抓的問題。其次是重抓群眾的宣傳發動和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既是發展的主體,又是發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農民的思想意識、農村的勞動力狀況都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的要求,因此對農民的教育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科技資料、以會代課的形式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特別是對實用技術的培訓,要突出培訓的針對性、適用性、通俗性。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引導他們克服山區意識、小農意識,樹立抓發展,促增收的意識,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樹立風險意識,樹立技術是生產力的意識,形成主動求發展,主動找市場,主動學技術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中的主體、主人、主動作用,才能最終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根本轉變。為此,鎮村干部不遺余力地狠抓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戶召開動員會,與他們談發展、談增收、談市場、談種植稻田蘑菇的可觀效益和良好前景,激發群眾抓發展、促增收的熱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導,村社干部帶頭實施,讓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觀念先轉變、積極要求發展致富的農戶率先實施,讓生產實踐中很好的經濟效益來激發其它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三是通過以會代課、送學上門、田間指導、技術咨詢的方式加強對種菇農戶的培訓,教育他們樹立抓發展、促增收的意識,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正確掌握種植稻田蘑菇的各項技術。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鎮11個村成功實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種菇農戶從生產中得到了可觀的經濟回報,從而消除了各級干部想抓不敢抓,試抓不敢大膽抓的疑慮,也提高了農民種植稻田蘑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多農戶積極申請2006年種植稻田蘑菇。實踐證明,如果沒有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正確引導,沒有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思想解放、觀念轉變和大膽償試,稻田蘑菇這一產業將很難在我鎮順利實施,并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二、選準項目,突出效益是“抓發展,促增收”必須解決的關
鍵問題
要促進一方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必須選準發展項目,在項目的選擇上必須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針,既照顧傳統習慣,又充分考慮農村的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一是要結合鎮情,科學分析氣候、資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準最適合本地鄉情民意和自然條件的發展項目。二是要注意項目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宜啥則啥。三是選擇效益好、生產周期短的發展項目,讓老百姓在很短時間內得到較高的收益,用實實在在的效益激活他們發展生產的主自覺性、主動性。四是能夠防范市場風險,降低投入成本,解決市場流通領域過多占有生產利潤的問題,為實現增收項目的生產、管理、銷售、收入提供保障。為此,黨委政府經過多層次、多方面的科學比選和深入論證,確定稻田蘑菇為全鎮抓發展、促增收的潛力產業,因為廣納濕潤溫暖的氣候,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稿桿資源非常適宜稻田蘑菇的種植,而且種植稻田蘑菇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管理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實際;蘑菇市場行情好,供不應求,市場前景樂觀,風險相對較低,增收有保障;生產周期短,很快可見效益回報;走“定單農業”路子,公司解決了投入、技術、銷售難題,老百姓不愁市場,不愁銷路、不愁技術,沒有后顧之憂,能夠激發他們種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實踐證明,種植稻田蘑菇是我鎮抓發展、促增收闖出的一條好路子,完全符合廣納鎮情,有很大發展后勁,是廣納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潛在的優勢產業。
三、政府主導,政策支持是“抓發展、促增收”必須解決的動力問題
在群眾素質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各級政府不能簡單從事,一推了之,群眾雖有求發展、增加收入的強烈愿望,但缺乏主動意識、風險意識和投入意識,在商品經濟面前無所事從、束手無策,各級政府不起主導作用,群眾很難靠自身力量闖出一條致富路。為此,黨委政府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領航人的作用。一是要幫助農民找市場、選項目,避免農民發展生產的盲目性,規避市場風險。稻田蘑菇項目完全是靠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才引進廣納并形成產業。二是提供中介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做好種菇農戶與“公司”的組織協調工作,黨委政府參與了稻田蘑菇的規劃、生產、管理、銷售各個環節,并與公司和種菇農戶保持緊密聯系,適時協調解決各個環節中的具體問題,保證選項、生產、管理、銷售的順利進行;原創:三是監督公司和農戶生產合同的履行,為農戶提供政策、法律支持,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提高他們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種菇農戶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亨意識的教育,提高他們履行生產合同的能力和自覺性,保障廠方的利益;四是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用項目帶動和以獎代補的方式,連片發展,偏向大戶,對種植面積在0.5畝以上的種菇農戶給予資金、物資、技術方面的支持,鼓勵規模生產、專業經營;五是制定政策,強化管理,提高各級干部的責任感、使命感,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指導、督促、服務等作用,為“抓發展、促增收”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實踐證明,如果沒有政府的主導,沒有政策的支持,稻田蘑菇生產很難在我鎮取得成功,很難達到公司、農戶互利互惠、雙方贏利的目的。
四、改變方式,創新模式是“抓發展,促增收”必須解決的手段問題
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在發展方式方法上,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以新型模式解決產品市場,成本投入、生產技術,產品銷售,利益分配一系列問題。在當前,“訂單”農業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首選模式。2005年,我鎮種植稻田蘑菇,實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其具體的運行方式是,村委會與富康菌業公司簽訂生產合同,鎮政府監督合同執行,廠方墊付菌種、輔料等生產物資(1200元/畝),并負責提供技術指導(現場指導和村技術員培訓),農戶每畝繳納10.00元保證金,投產后廠方一村一點按市場價(不低于保護價1.2元/畝)統一回收,廠方扣回成本后向農戶兌付現金。公司的產前市場論證,產中技術培訓、指導,產后的銷售服務步步跟進,一環扣一環,有效解決了市場選擇難、技術指導難、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市場風險,種菇農戶收入有保障,使農民吃上“定心丸”,增強了他們放心放手大干的信心。實踐證明,發展“定單農業”是適應農村產業良性發展,降低農業市場風險,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最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