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城市化的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4-22 05:21:00
導語:農村城市化的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趨勢和任務。我國13億人口中,農村人口近9億,而據有關專家估算,在現有條件下,我國農村能夠承載的人口不超過4億。因此,我國農村城市化的任務還非常艱巨。國家“十五”規劃把農村城鎮化列為今后20年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也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經開區地處綿陽南郊,是綿陽科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轄區總面積41.8平方公里,其中有我國西部最大的城市人工湖——三江湖5.06平方公里,轄區有兩個街道辦事處,16個村(居),總人口約5.6萬人,其中:現有農業人口約2萬人、非農業人口3萬余人,在非農業人口中“農轉非”人口約1.7萬人。區域定位是工業園區、城市新區。
經開區自2000年8月成立以來,始終把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立足長遠,精心組織,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我先后作為街道辦事處主任、書記兼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主任,社會事業發展局局長,農村工作辦公室(城市工作辦公室)主任,親自參與了這一實踐。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長遠,認真搞好居民點建設。通過認真考察、調研、論證,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征地拆遷安置政策,在認真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和失地農民生活安置的同時,我們按城市居住小區的要求,合村高起點集中規劃了幾個大居民點,對拆遷農戶自建房者實行了“五統一”,即:統一居民點規劃和單體設計;統一按圖施工和建筑風格(包括外觀造型裝飾);統一確定樓層高度和正負零;統一建筑質量監督管理和驗收辦證;統一基礎設施配套和綠化美化。堅持了“八不準”,即:不準亂搭亂建;不準亂改房屋內部結構;不準隨意加層、擴建;不準亂改房屋外裝飾材料和顏色;不準私自亂搭管線;不準飼養家禽;不準在居民區內開辦有污染工業;不準在居民區內種植農作物。居民自建房的外墻面磚和屋頂瓦全部由區管委會配送。對建房困難戶實行統建,由區管委會集中規劃建設居民住房,人均送房25m2,其余套內面積由參加統建房戶按350元/m2的優惠價格購買,從而保證了拆遷戶人人有房住。此外,所有居民點內的給水、排水、供電、供氣、道路、綠化和有線電視等弱電管網,全部由區管委會出資新建。與此同時,小區還規劃建設了醫院、學校、市場、日用超市等配套服務設施,還為每個居委會修建了600m2以上的居委會綜合樓和老年活動中心。目前,我區已建成統建房269套,2.4萬余平方米,已入住269戶465人;居民自建房93萬余平方米,有4300余戶11000余人住進了新居民點。
為了做到公平、公開、公正,保證居民點配套資金來源,我們將每個居民點臨街門面全部進行了拍賣,為居民點籌集了3000余萬元的配套建設資金。
在具體拆遷和居民點建設過程中,我曾經被罵過祖宗、摔過眼鏡、涂過一身油漆,但也有拆遷建房戶后來當眾下脆向我道歉。尤其值得欣慰的是,迄今為止,經開區還沒有因為征地拆遷和居民點建設工作上京、訪省、“慰問”市政府的群體事件發生。
二、認真解決失地農民就業難的問題。我區失地農民勞動力有9500余人,我們除了每月按時足額發放生活補助費以外,還積極做好他們的就業工作。一是制定了三年免費培訓計劃,共籌集資金60余萬元,現已組織就業培訓30余期2000余人;二是對失地農民進行登記,辦理《再就業優惠證》;三是要求相關部門對失地農民自主就業提供優惠,減免有關稅費;四是對失地農民免費提供職業介紹,所發生費用全部由區管委會承擔;五是動員和鼓勵入住企業就近吸納當地失地農民進企業務工;六是積極鼓勵有資金和特長的失地農民經商、辦企業。通過以上措施,近幾年共組織失地農民就業和半就業6300余人。我們還制定了《關于切實做好失地無業農民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已“農轉非”的困難戶和未“農轉非”的困難戶共300多人,分別實施了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做到了應保盡保,從而確保了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持了轄區的穩定。
三、努力轉變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是幾千年沉積下來的,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改變過程。為此,我們一是按城市居住小區的要求,建立了物業管理處,加強了各居民點的管理,并展開競賽;二是按照科技城建設的有關要求,積極開展“創建”活動,逗硬獎懲;三是利用老年活動中心積極開展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并成立了社區秧歌隊和腰鼓隊;四是專門成立了經開區市民學校,并在各社區設立了分校,有計劃分期、分批對干部群眾進行市民化教育。
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村與居有巨大的差別。為了實現從村到居的轉變,我們一是組織新組建的居委會干部外出參觀,學習市內、市外先進社區的管理經驗;二是建立健全了相關組織機構和工作制度;三是請我市涪城、游仙、高新區的優秀社區干部到我區傳經送寶,現場指教;四是切實落實居(組)干部的待遇,保證每個居委會的干部年收入在5000至10000萬元之間;五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行目標考核,逗硬獎懲,末位淘汰,從而充分調動了居(組)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工作。
當然,我區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進程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很長的路要走。在我區農村城市化的實踐中,我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農村城市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要以市場化調節為基礎,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特別是鼓勵農民“農轉非”的優惠政策,指揮有關部門協同作戰,充分發揮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二是一個地區(如綿陽城市規劃區)要制定和完善統一的征地拆遷安置政策,對新建農房要象成都市那樣既要批占地面積,又要批建筑面積,拆遷時只需要還房,即用新建房面積換舊房拆遷面積。要高起點集中規劃建設居民點,對近郊自然村莊也要盡快進行規劃和改造。從而一方面避免政出多門,相互攀比,人為制造矛盾;另一方面避免一二十年后再拆遷,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是要力發展二、三產業,包括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旅游產業,吸納失地農民就業,促進農村和城市盡快融合。
四是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村特別是城市規劃區內農民的綜合素質,積極推廣城市管理和創建等先進經驗,加速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向城市過渡。這也是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五是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推進征地、戶籍、城鄉就業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促進城鄉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