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指導員與政企聯絡員比較與思考

時間:2022-06-30 05:16:00

導語:企業指導員與政企聯絡員比較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指導員與政企聯絡員比較與思考

任何事物,有比較才有區別,有比較才有創新,有比較才有提高。比較是一種研究的方法,比較的目的是鑒別其優劣,尋找其規律,挖掘其真諦,從而揚長避短,找到一種更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工作路子。

一、政治指導員與政企聯絡員的由來

企業派政治指導員的做法,是地方黨組織從部隊學來的。

我們奉賢區把政治指導員派往企業開展黨的工作,最早提出的是平安鎮黨委,然后在全區非公企業中推開。進入90年代以后,非公企業在奉賢區迅猛發展,但是黨建工作相對薄弱,一些企業“無黨員、無黨的組織、無黨的活動”,黨建工作出現了空白點。政治指導員派到企業以后,他們在政府與企業之間架起了一座聯系的橋梁。他們在企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實情,為企業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排憂解難作出了貢獻。但是,由于政治指導員是從機關和事業單位派下去的,沒有很好地解決政治指導員的組織體制和工作機制問題,實踐證明效果并不很理想。政治指導員兼職不能盡職,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加上有些同志對企業不夠熟悉,到企業說不上話,辦不成事,企業不是很歡迎。政治指導員既缺少自我加壓的內動力,又缺少企業需求的外動力。所以多年過去了,過去的老大難,現在還是難老大,非公企業黨建工作仍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最薄弱點。

*年,奉賢區金匯鎮黨委在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推出了政企聯絡員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同于政治指導員的地方是,政企聯絡員產生于企業,這些同志由企業法人推薦,經組織考察,黨委決定,然后召開大會由黨委和政府發聘書宣布的。他們一般都是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或者是老板的親信,手中掌有一定的實權,對政府交辦的事情有較強的協調能力。他們來自于企業,受聘于政府,服務于職工,成為企業、政府和職工三方利益的重要協調人。

政企聯絡員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到金匯鎮來投資的外資企業和外地企業越來越多,這些外來企業都急于迅速膨脹和發展,但是又苦于不熟悉當地情況,辦事情比較困難;他們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政府也需要與企業加強溝通和協調,在這種情況下政企聯絡員就應運而生了。

二、政治指導員與政企聯絡員之比較

政治指導員與政企聯絡員的地位作用和工作任務等共同之處很多,但是不同之處也有不少,為了鑒別兩種做法的長短,我們從運作機制、工作職責、管理方式、作用效果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發現兩者各有不同:

1、機制不同。政治指導員與政企聯絡員除了名稱不同外,關鍵的還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政治傾向不同。政治指導員到企業的目的是開展黨的工作,傳達黨的方針政策,發展新黨員,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而政企聯絡員來自于企業,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謀求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二是工作重心不同。政治指導員側重于政治領導,以黨建為工作出發點,重心在管理上。政企聯絡員側重于服務,以服務為聯絡的出發點,重心在協調上。三是人員素質不同。政治指導員100%是黨員,絕大多數是領導干部和機關干部,與上級黨組織容易保持一致。政企聯絡員的情況比較復雜,在21名政企聯絡員中,中共黨員只有6人,到退休和接近退休的同志有5人,開展黨建工作不太方便,缺乏活力。四是實踐效果不同。政企聯絡員的工作可以從組織、時間、任務上做到“三落實”,工作到位效果好,他們有一種工作熱情和原動力。而政治指導員由于是機關或事業單位的人員,調動頻繁,工作繁雜,聯絡和指導的企業工作往往要落空。

2、職責不同。政治指導員在鎮黨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其主要職責體現在五個方面,就是為黨委和政府當好五大員。即,黨和政府聲音的傳播者,黨員群眾政治上的引導者,法律法規實施的監督者,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各方關系的協調者。政企聯絡員承擔的職責主要有四項:一是參加黨委和政府召開的相關會議和開展相關活動;二是及時將黨委和政府的工作要求向企業經營主反饋;三是及時將企業需要黨委和政府幫助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反映上來;四是妥善處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政治指導員和政企聯絡員的職責不同,原因是平安鎮黨委和金匯鎮黨委對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指導思想不同。平安鎮黨委側重于網絡化組織化建設,注重于黨的工作的全覆蓋,努力使黨建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我們黨提出的“有黨員的地方,必須有黨的組織,有群眾的地方,必須有黨的活動”的要求。而金匯鎮黨委建立政企聯絡員的目的,則側重于黨的工作的有效性。他們認為,推行政企聯絡員制度,是政府和企業雙方客觀的內在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原來毫無行政隸屬關系的外地、外國的企業紛紛進來,政府對這些企業的管理和調控有所減弱;建立政企聯絡員是為了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擴大政府的群眾基礎,爭取企業中的那一部分群眾,從而鞏固我們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通過政企聯絡員的努力工作,使企業有更大的發展,政府也從稅收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3、管理方式不同。對政治指導員的領導方式是行政命令型的。政治指導員往往站在領導機關的立場上,對企業實行政治領導。為了加強對政治指導員的組織領導,平安鎮黨委和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工作例會制度、檢查評比制度、考核獎勵制度、教育培訓制度等,定期聽取他們的工作匯報,并對工作成績突出的政治指導員進行表彰和獎勵。

對政企聯絡員的管理方式是松散型的。這些同志受企業領導,其人事和工資關系全部在企業。金匯鎮黨委和政府為了加強對政企聯絡員的日常管理,成立了政企聯絡員工作指導站,成員由工商、稅務、派出所等執法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同志擔任。政企聯絡員只享受黨委和政府的政治待遇,與其他企業的黨支部書記一樣可以參加黨委和政府召開的相關會議和相關活動。他們中雖然有許多同志不是黨員,但也是經過黨委授聘的黨的干部,做黨的工作。實踐證明,有了這支隊伍,黨委和政府與非公企業的聯系方便多了。

由此看來,從政府管理這個角度看,對政治指導員便于管理,但是管理成本大,管理效果不十分理想。而政企聯絡員不太好管理,參加黨委和政府的會議和活動的出席率也不是很高,但是管理成本低,管理企業的效果比較好。

4、作用不同。政治指導員的作用更多的是政治作用,而企業需要的協調作用、橋梁作用、攻堅作用等,政治指導員難以發揮或者發揮得不十分理想。因為他們的利益與企業的命運不是捆在一起的,企業的興衰,對他們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對企業管好了管差了,到企業去多了去少了,在經濟上沒有關系。而且都是兼職的,本職工作本來就比較忙,到企業去指導和解決問題就少了,許多政治指導員只是掛了一個頭銜,沒有到過企業一次的同志不在少數,客觀上企業分散,無法指導,也是政治指導員難以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

政企聯絡員由于身在企業,工作在企業,生活在企業,發揮其作用有三個明顯的優勢:一是對企業情況熟。他們對企業的經營策略、經營業績以及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了如指掌,對經營者的思路和職工的想法掌握得很清楚,對企業的需求和政府應該做的事情也十分清楚。二是與老板的關系親。政企聯絡員都是經過老板認可和企業推薦產生的,許多同志還是老板的親屬,至少是老板身邊信得過的人。這些同志任聯絡員當然首先維護企業的利益,但是他們也有許多事情有求于黨委和政府,所以他們忙碌于企業與政府之間,做了許多有利于政府和企業的工作。三是協調權力大。政企聯絡員在企業身居要職,工作開展起來有職有權,說話一言九鼎,對完成黨委和政府交辦的工作和處理協調勞資關系都較為順暢。

三、比較后的意見

應該肯定,政治指導員和政企聯絡員都是加強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非常好的經驗,在不同時期發揮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同一種做法,由于各黨委的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兩種做法不存在哪一種好或者哪一種差的問題,兩種做法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經過綜合分析和比較,我的意見是:

1、因企而宜,實行分類管理。目前在上海郊區的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外資企業、外地來滬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由于這些企業的性質不同,用同一個模式管理是不切合實際的,各黨委和政府應該根據企業的不同類別和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聯絡工作方式。

一是對注冊型企業,宜交給經濟園區來管理,因為這些企業飛來飛去,流動性很大,不確定性很大,只有經濟園區的同志能夠熟悉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來管理注冊型企業比較合適。二是對實業型的本地企業,宜下派政治指導員,因為這些老企業關系深,屁股老,只有政府派政治指導員進去,具有一定的行政權力,他們才聽話服管。三是對實業型的外來落戶企業,宜推薦政企聯絡員的做法,因為這些企業初來乍到對本地情況不了解,他們對外派過來的同志有一種排斥心理,特別是外資企業更有一種逆反心態,認為政府派人來是對他們的不信任,由他們自己推薦產生政企聯絡員,地方政府同樣可以達到了解企業、服務企業、支持企業的目的。

2、注意黨建工作覆蓋面與有效性的有機統一。市委提出“消除黨組織建設的空白點、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的工作有效性”的目標,我的理解,這三句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將它分開來理解,更不能斷章取義。解決空白點,建立黨組織,只完成了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基礎工作,而最關鍵的是要改進黨的活動方式,增強黨的工作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黨對廣大黨員和群眾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把建立黨組織作為加強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目標,不注重改進黨建工作的方針和方法,在企業里的黨員還是沒有歸屬感,群眾對黨委和政府還是有一種距離感,那么,怎么來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在非公企業建立黨組織難,但是在非公企業開展富有生氣的黨組織活動更難,我們的理論工作者和黨務工作者應該把后者作為研究和探索的重點。

3、在服務中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委和政府應該把為企業服務作為工作立足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把企業作為服務的重要對象,視他們為“上帝”,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是我們黨委和政府以及行政機關的重要工作職責。企業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作,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而政府機關要從政治的角度、穩定的角度、大局的角度來要求企業,這本來就是一對矛盾。如果我們不轉變觀念,繼續用行政的手段、命令的方式,對企業實行管理,那么企業肯定不服管,政府工作人員不開心,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解決不了。企業發展受阻效益下降,政府也不能從企業的稅收中得到好處。所以只有在服務中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在服務中接近企業,在服務中接近員工,把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結合起來,從感情上接納外來企業和外來人員,設身處地的為企業著想,替職工分憂,才能使黨建工作更具有針對性,使政府對黨員群眾更具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