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加經濟合作社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07-13 03:43:00

導語:支部加經濟合作社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萬里鎮西辛莊村位于縣城東南10公里,是傳統的農業村,全村290戶,共1160人,黨員45名,其中婦女黨員9名,35歲以下5名,耕地面積1933畝。2000年2—3月份,經過民主選舉產生了“兩委”班子。該村從1996年開始就自發的種植蔬菜,到目前蔬菜面積已達到1200多畝,其中大棚菜700多畝,露地菜500畝,蔬菜品種達20多個。西辛莊剛開始種植蔬菜時,由于品種少,無特色,對市場規律又把握不準,往往是今年這個品種賺錢明年就一哄而上,結果造成價格低、菜難賣、收入少等問題。為解決農戶分散經營,沒有特色品種,蔬菜銷售難的問題,2000年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由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懷牽頭,組織農民成立了“綠苑蔬菜經濟合作社”(全稱:肅寧縣綠苑蔬菜經濟合作社),王玉懷被推舉為會長。經濟合作社下設會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建立健全了合作社章程、市場管理辦法、銷售制度、獎懲制度、招商引資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了合作社的性質、宗旨、雙方責任和義務、組織管理形式。經濟合作社在黨支部幫助下,形成了“雙方自愿、互利互惠、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合作社規定:按收購會員蔬菜的數量,合作社付給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并且合作社按利潤的60%分給入會的會員,進行二次分配;20%作為風險基金;20%作為合作社的經費開支。經濟合作社以本村農戶為主要成員,并吸收周邊村莊的蔬菜種植大戶及技術能手、經營大戶參加,圍繞蔬菜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將生產、技術、銷售、儲運等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產、供、銷、儲一條龍服務體系。目前,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600多戶,合作社引進種植的“百利”番茄遠銷廣州、香港及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社生產基地連續3年通過了農業部環境監測中心監測,被省農業廳命名為“河北省無公害蔬菜出口基地”、“西紅柿特色之鄉”。2002年10月該基地生產的蔬菜被北京市政府認定為河北省名優產品首批進京的無公害蔬菜。現在,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組織和引導下,積極發揮服務帶動功能,加快了全村蔬菜產業化健康發展步伐,成為全縣蔬菜生產專業村和無公害蔬菜出口基地。

一、主要做法

1、黨支部組織引導成立經濟合作社。“綠苑蔬菜經濟合作社”是在村黨支部的組織引導下,由支部班子成員牽頭成立的。支部書記王玉懷同志,以前曾在海南包地種菜,與海南、廣州等地的商客有著廣泛的聯系和豐富的營銷經驗。從1998年開始,村里的種菜戶逐漸增加,但銷售困難越來越大,品種單一、質量不能保障、銷售困難等問題日益突出,他深深的意識到,如果不能適應市場消費趨勢,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的要求,還沿用傳統的一家一戶的種植銷售的經營模式,菜農就沒有出路,更談不上致富。基于上述認識,他決定成立個組織,把大家聯合起來,共同闖市場。他先是組織召開支委會,把成立經濟合作社想法與大家協商,得到了支部成員的一致贊成,并形成了決議,他又把支部的決議,與村委會進行了溝通,得到了村委會的支持,并召開全體黨員會議,把組織起各家、各戶菜農,進行集約化經營的想法告訴大家,得到認可。西辛莊村終于在村黨支部帶領、倡導和積極組織下,成立了以種植大戶、技術能手及各種菜戶參加的農民蔬菜經濟合作社。

2、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發展壯大經濟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大部分群眾有疑慮,在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懷的帶領下,先是發動“兩委”班子成員參加,后又引導帶動黨員與村干部的親朋好友參加,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黨員馬景輝,就是在支部的引導下第一批主動申請加入合作社的,以前一直種植普通菜,加入合作社后,種植了少量合作社的品種,約2畝地左右,當年就獲利2萬元,比種植普通蔬菜的收益高四倍,在群眾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也充分調動了人們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合作社由剛剛成立時的幾戶,逐漸發展成為幾十戶,到現在的600多戶,大棚也由最初的30多個,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個。目前申請加入合作社的菜農越來越多,不僅有本村的,同時還吸引了許多周邊村和別的鄉鎮農戶加入。

3、堅持黨支部領導,明確合作社的職能。西辛莊村堅持黨支部領導經濟合作社與堅持經濟合作社自主開展活動有機結合,注重加強黨組織對經濟合作社的領導和指導,認真解決經濟合作社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為經濟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綠苑蔬菜經濟合作社是集組織生產、技術服務、產品檢測、市場營銷為一體的綜合性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蔬菜的產、供、銷過程中,合作社在支部的領導下強化服務,積極為民排憂解難。為百姓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有針對性地組織會員到外地參觀學習,和科研部門建立友好聯系,聘請中國農科院、河北農大、山東等地的專家教授經常到村進行現場指導,解決技術難題。

4、發揮合作社優勢,改善菜農生產經營環境。2000年,在支部的幫助下,合作社多方籌資50萬元,建成了占地30畝的西辛莊蔬菜批發市場,市場年銷售蔬菜3000多萬公斤,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市場的建立既為菜農解決了銷售問題,又帶動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如農資技術服務、餐飲業等,充分利用了閑散勞動力。在支部的協助和縣鄉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籌資20萬元,組織村民修建了市場西側的鄉間道路3公里,擴大了市場規模,為菜農和客戶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

5、積極開拓市場,提高菜農收入。2002年5月,在支部引導和協助下,合作社引進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百利”番茄新品種,并示范種植了100畝,試種成功,一個大棚一茬番茄畝收入7000元,高出其它品種2-3倍。這種番茄具有高產、優質、耐貯運等特點,得到外商青睞,也吸引了全村群眾,種植面積猛增。2003年上半年“非典”期間,合作社在支部的引導和幫助下,積極與外商聯系,采取多種措施,保證“百利”番茄的出口,使“百利”番茄每公斤價格高達1.0元,畝效益達6000元。下半年“百利”番茄一上市就吸引了香港、廣州、壽光等十幾家客商前來搶購,最高價達3.6元/公斤,畝效益達萬元以上。2003年11月投資13萬元建成了兩個占地6畝的育苗溫室,培育的200萬株茄苗、青椒苗、番茄苗優惠供應社員。同時籌資40萬元建造了冷氣保鮮庫。還引進大紅909番茄300畝,茄子、番茄、黃瓜等新品種推廣率達90%以上。

二、主要啟示

“支部加經濟合作社”是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指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專業組織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支部抓經濟組織,經濟組織帶農戶,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的一種新的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好地解決了支部、經濟合作社、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了農村黨組織建設與經濟工作的對接共振,對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支部加經濟合作社”找到了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切入點,實現了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時期農村工作的主動權,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第二,“支部加經濟合作社”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在黨支部的領導和支持下,肅寧縣綠苑蔬菜經濟合作社依托蔬菜產業鏈條把農民組織起來,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這一模式初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他們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三,“支部加經濟合作社”使村民得到了實惠。這一生產經營模式使農民面對市場由被動適應轉變為主動參與,使農產品由自產自銷走上產業鏈條,直接促進了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