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稅收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5 10:42:00

導語:蘇北稅收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北稅收調研報告

**省在“十一五”規劃中,再次提出了加快蘇北振興步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縮小地區差距的重要戰略任務,并以此作為實現“兩個率先”的突破口。目前,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都在為加快蘇北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市化步伐積極獻計獻策。稅收作為宏觀調控的杠桿,充分運用好這一重要手段,大力促進蘇北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當前面臨的一大現實課題。

一、蘇北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包括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在內的蘇北地區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但與蘇南、蘇中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不論其經濟生產總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是其產業結構狀況都有較大的差距。占全省人口43.3%、土地面積50.2%的蘇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卻只占全省的19.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剛剛達到8500元,而全省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24515元。從宏觀結構上看,蘇北經濟發展存在三大不足:一是產業結構不協調。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占21.56%、45.86%和32.58%,與全省相比第一產業高出13.96%,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低10.74%、3.22%。與蘇南地區相比,其基本特征是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但農業經濟積累有限;工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工業結構層次和產業集中度較低;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較低,技術進步后勁不足;吸納外資及先進技術能力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二是主導產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難以帶動整個經濟的協調發展。目前主導產業仍停留在紡織、服裝、食品、化工、建材、普通機械設備制造、礦產資源開發等傳統產業,而且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不高、附加值比率低。相反,目前一些已在蘇南地區蓬勃發展并開始成為主導產業的電子、信息、通訊、生物工程、精密儀器等,在蘇北尚處于空白或剛剛起步階段。三是高新技術產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在蘇北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各個產業的技術裝備和技術水平比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并未成為實際投資與發展的重點。

二、現行稅收政策對蘇北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一)現行增值稅政策對蘇北地區的影響

首先,在蘇北經濟發展中具有優勢的資源是礦產和農業資源。但現行增值稅政策對礦產品開采、加工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極為不利,如煤炭、石英、黃沙、建材等行業,大多無扣稅項目,能夠取得的進項抵扣少,主要是購進的電力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只允許按13%抵扣,而銷售時按17%征稅,這些在客觀上都造成了蘇北企業稅負偏高,使得蘇北有發展優勢的基礎工業缺乏足夠的后勁,同時也難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影響了蘇北地區資源優勢的轉化及產品優化升級。其次,蘇北地區以傳統的國有、集體企業為主,實行的是典型的生產型增值稅,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均不能抵扣進項稅。而我省經濟發達地區外商投資企業早已占據了“半壁江山”,外商投資企業購買國產設備可以退還其所含的增值稅,實際上意味著對外資企業來說享受的是消費型增值稅,這又導致蘇北企業在與經濟發達地區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第三、由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門檻”過高,而蘇北地區工業基礎薄弱、商業欠發達,以致大量增值稅納稅人無法被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在客觀上對蘇北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以徐州市為例,2005年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是10266戶,只占增值稅納稅人總戶數的13.12%,小規模納稅人卻占到了86.88%。而我省經濟發達地區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則達到30%左右。由于小規模納稅人不能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無法與一般納稅人發生正常的經濟業務往來,加之對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偏高,因而使小規模納稅人稅負較重、經營行為被扭曲,小規模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發展受到較大影響。

(二)兩套企業所得稅制削弱了蘇北企業的競爭力

近年來,蘇南的經濟發展和優越的技術、產業、交通等區位優勢,吸引了眾多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到2005年,蘇州市已擁有外資企業11275家,年產值達6627億元,占蘇州市工業總產值的55%以上,昆山市則達到了89%。蘇北地區由于在招商引資方面無法與經濟發達地區競爭,因而仍以內資企業為主,外商投資企業很少。蘇北地區以徐州市為例,2005年外資企業為673家,僅占納稅人總數的0.86%,外資企業年產值僅為208億元,占徐州市工業總產值的17.35%。經濟發達地區的外資企業除享受著“兩免三減半”所得稅優惠外,工業園區內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和保稅區內從事加工出口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等,還享受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優惠。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率約為12%左右,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率卻達到了25%左右,這種內外有別的企業所得稅制的受益者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與之相比,蘇北地區企業處于不利的市場環境中,擴大了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三)現行消費稅、資源稅等不利于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現行的消費稅稅收收入屬中央級。而全省大型煙廠、酒廠等消費稅納稅大戶大多集中在蘇北地區,每年蘇北地區煙、酒等生產企業上繳國家消費稅上百億元,企業稅負很高,而地方卻得益甚微,影響了經濟發展。在資源稅方面,現行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僅限于礦產品和鹽,征收范圍過窄,且單位稅額過低,如煤炭今年4月1日起才剛剛提高到每噸征收2.5元,其他非金屬礦產品每噸或每立方米也只是征收0.5—20元。同時,對大部分自然資源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等沒有征稅,資源稅對資源開發的調控作用小。蘇北屬于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長期的自然資源開發并沒有使資源產地受益,開發和生產出來的資源產品運到經濟發達地區進行深加工、出口,資源的高額附加值被經濟發達地區所獲取,蘇北地區的這種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稅源優勢和經濟優勢。

(四)稅收優惠政策對蘇北經濟發展促進作用不大

近年來,為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國家出臺了對這兩大區域的稅收優惠政策。西部已廣泛實行按15%的較低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新辦企業實行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則通過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行由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的轉變,以降低企業流轉稅負。同時,通過實行加速折舊、無形資產攤銷、提高計稅工資標準等降低企業所得稅負。與上述地區相比,目前蘇北地區執行的稅收優惠只是普遍適用的政策,沒有體現蘇北地區產業、資源特色等問題。原因是蘇北經濟雖然落后,但由于地處沿海,同時又處于**整體經濟發達的大環境中,難以享受國家特殊的稅收政策扶持。而既有的稅收優惠政策,蘇北基本上又享受不到,如現行企業所得稅制規定,對利潤較低的企業可實行優惠稅率,年應納稅所得額在10萬元以下的減按27%優惠稅率征收,在3萬元以下的減按18%優惠稅率征收。由于適用優惠稅率的應納稅所得額標準定得太低,使得應予扶持的企業較少得到照顧。而經濟發達地區以外資企業為主體,又擁有工業園區、保稅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稅收優惠特區”,享受著諸多超國民的優惠待遇,從而使蘇北的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面臨更大壓力。蘇北的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招商引資的籌碼,只能以犧牲地方財力為代價,出臺了很多自欺欺人所謂的“稅收優惠政策”,但稅務機關并未執行這類非法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實質上變成“財政返還”,加大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使本就負債累累的縣鄉(鎮)財政雪上加霜,得不償失。同時,也導致了本地企業和外來企業的稅負不公,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

三、促進蘇北振興的稅收政策建議

(一)以產業優惠政策為核心,引導蘇北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稅收優惠政策作為政府主動運用稅收手段干預經濟的措施,通常是國家促進落后地區開發、緩解區域經濟失衡的重要工具。在加快蘇北地區振興步伐的過程中,必須積極發揮稅收的作用。從稅收政策的角度來說,實行以產業優惠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稅收上對農產品加工銷售、礦產資源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等進行重點扶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蘇北地區資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

(二)發揮稅收政策杠桿作用,支持蘇北農業產業化經營

蘇北的經濟落后在于其農業比重過大,但振興蘇北的后發優勢也在農業。目前,淮安市、宿遷市以農業為主,鹽城市、連云港市的海產品占相當比重,徐州市則是礦采業和農業并駕齊驅。為此,**省“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加快建設東隴海線產業帶”、“加快開發沿海產業帶”的新思路,以科學調整蘇北的產業結構,把農業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工業資源優勢。農產品、海產品的初級產品深加工,可以增加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是一個需求量很大、前景廣闊的產業。因此,應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投資興辦農、海產品加工業項目,集中扶持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效益好、帶動農民增產增收作用顯著的龍頭企業,促進產供銷、貿工農相結合的“一條龍”產業鏈經營機制的形成,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程度。

(三)加大稅收政策傾斜力度,扶持蘇北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不僅成為推動蘇北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為社會化大生產提供必需的協作服務、帶動中小城鎮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同時,中小企業還成為了蘇北地區稅收新的增長點。因此,稅收政策要扶持蘇北地區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和做大做強。

(四)完善稅收環保政策,促進蘇北循環經濟發展

目前,經濟發達地區正在進行生態市縣建設,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被清理出局,這些企業正在轉入蘇北。蘇北是一片正在開發的熱土,其獨特的環境資源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為了增強蘇北地區的發展后勁,應盡快出臺環境保護稅收政策,建立健全獨立的環境保護稅種,以稅代費,進一步強化對環境污染的系統整治力度,喚起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促進地方政府和企業樹立正確的理念,理性地選擇高科技、環保型企業。

(五)改革稅收分配體制,解決蘇北財力不足的矛盾

蘇北的發展中,財力不足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但長期以來,蘇北和經濟發達地區享受一樣的增值稅、所得稅分成政策。因此,要解決蘇北發展中財力有限、后勁不足的矛盾,應給予蘇北寬松的財稅分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