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調查

時間:2022-09-20 06:55:00

導語: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調查

近期,按照區委安排,我們區派駐*鎮工作組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對*鎮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細致的調研。調研中,我們把村黨支部建設作為重點,先后聽取了*鎮黨委關于基層黨組織建設基本情況的介紹,深入到勝利村、二場村進行了詳細調查了解,召開了村兩委班子成員會議,找村干部談話20多人次,走訪黨員34人,并下發了一些基本情況調查表。通過調查,對*鎮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有了較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鎮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本情況

*鎮共有13個行政村,26個自然屯,8,913戶,33,180口人,耕地面積45,000畝。鎮黨委下設黨總支8個,黨支部17個,其中村黨總支7個,支部6個。

全鎮13個村的黨支部班子換屆選舉工作都已完成。其中二場、建國、慶豐3個村黨總支班子會別設5職,其余10個村黨總支、支部班子分別設3職,共有村黨支部班子成員43人。13名村黨支部書記,在年齡結構方面除*村黨總支部書記杜方38歲以外,其余12名年齡都有42歲至51歲之間,平均年齡46.6歲;在文化程度方面除勝利村、紅旗村、*村3名支部書記具有高中文化外,其余10名村黨支部書記都是初中文化。連選連任的有5名,新當選的有8名。

全鎮13個村中,村委會換屆選舉已經完成的有10個村,在這10個村中,共有村委會干部33人,其中黨員19人,占57.6%。在10名村委會主任中,有黨員7名,占70%。35歲的以下的有3人,35歲至40歲的有5人,45歲至50歲的有2人,平均年齡37.9歲;文化程度大專1人,高中(中專)2人,初中7人;連選連任的4名,新當選的6名。

在全鎮13個村中,共有黨員509名,其中35歲以下的70名,35歲至45歲的175名,46歲至56歲的167名,56歲以上的97名;文化程度大專以上的22人,高中(中專)的140人,初中的182人,初中以下的165人。在509名黨員中,有致富大戶12人,比較富裕,生活水平處于中上游的約占50%左右,生活水平一般,處于中下游的約占40%左右,生活比較困難,處于下游的貧困黨員約占5%左右。

全鎮13個村共有入黨積極分子44人,占黨員總數的8.6%。

二、*鎮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感到近年來*鎮基層黨組織建設議的整體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活的不斷推進,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不但表現在自身建設上,也反映在經濟工作和其它各個方面;不但表現在思想觀念上,也反映在素質能力上;不但表現在組織上,也反映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風上。對這些情況做一個大致的歸納,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鎮黨委的“龍頭作用”不突出,自身建設亟待加強。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作為全鎮基層組織建設“龍頭”的*鎮黨委,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對村級組織建設工作抓得不力,致使黨要管黨落不到實處。據有的村反映,鎮領導干部到村里檢查工作,經常是只談經濟工作,不過問黨建工作。身為主管黨建的黨委副書記或黨辦工作人員對村級黨組織建設情況不熟、不明、不研究,對新形勢下農村黨建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缺乏鉆研探索創新精神,只等上級給政策,拿辦法,有的甚至上級有了明確要求的工作也落不到實處,比如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工作,雖然市、區幾次下發文件、召開會議搞推動,但到*鎮卻表現為推一推、動一動或干推不動,至今*鎮的二場村、勝利村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仍未全面實行。大多數鎮領導干部和機關干部工作作風不深入,精神狀態不振奮,缺乏工作熱情和干勁,他們往往是整日看報紙,喝茶水,高高在上,當官做老爺,很少深入村屯指導工作,為群眾辦實事。特別是通過近期*鎮個別村干部違法違紀案件的接連發生,不難看出*鎮黨委在村干部管理上存在著失之過寬,疏于管理,缺乏必要的監督、制約措施的問題。

2、少數村黨支部處于半癱瘓狀態,缺乏凝聚力、吸引力、戰斗力。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鎮少數村黨支部處于軟弱渙散狀態,不能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黨支部班子軟弱。有的表現為班子不強,班子成員素質差,能力低,觀念陳舊、保守,小富即安,不富也安,不思進取,在群眾中沒有號召力,缺乏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從上半年*鎮13個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的結果看,13個村黨支部,新上任的黨支部書記8名,10個完成換屆的村委會,新上任的村委會主任6名,調整面都超過一半以上,這些新上任的村干部,有些像二場村的支書梁衍祥,五星村的支書于同奎,向東村的村委會主任馮玉華等,沒當村干部前就是普通農民,對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不了解,對村干部崗位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掌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等都亟待提高。有的表現為不合,據調查,除二場、勝利、匡家的村委會因故沒換屆外,在已完成兩委班子換屆的10個村中,有2個村(紅旗村、向東村)兩委班子關系緊張、對立,經常鬧矛盾,搞內耗,“堡壘內部戰斗不止”另外,調查中我們感到二場村和勝利村農民集體越級上訪事件表面看,是農民要錢,要土地,反映村干部不廉潔處事不公的問題,究其根源事件的起因主要來自于黨內,來自于班子的不團結,由于村里主要領導之間互相爭權奪勢,拉幫結派,勾心斗角,煽動群眾你整我、我整你,逐漸使矛盾升級,變得公開化、白熱化、尖銳化。有的表現為班子不勤,班子成員責任意識不強,只拿報酬不干事,認為奔小康是群眾自己的事,支部只要把政策宣傳到各家各戶就算工作到位,對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清,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對上級部署的工作任務,拖拉推諉,應付了事。這樣的支部在*鎮占一半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場村。

二是集體經濟發展各村之間很不平衡,總體呈下滑趨勢。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鎮13個村的集體經濟發展狀況很不平衡。其中以建國村、五星村、勝利村、慶豐村為代表經濟實力較強,原因是這些村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村辦企業、種養殖業發展較快,加之去年機場路和高開區征地,得到了3000多萬元的土地補償款。同時存在著一個突出問題是支出過大,特別是辦公費、福利費、招待費、干部工資支出大,這些村每年招待費都在10萬元左右,干部工資有的高達2至3萬元,如此下去很快就有支光、花光的危險。特別是像五星村甚至抬款給村民辦好事,大大超越了自身實力和發展階段。三場村、五一村,匡家村的集體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薄弱,村干部致富無門路,只限于看攤守業,不求發展,結果是攤越看越小,業越守越窮。三場村從解體以來一直負債200多萬元,始終難以走出貧窮的怪圈;五一村地處偏遠,交通信息相對閉塞,發展經濟舉步維艱;匡家村地處沿江低洼地帶,以養漁業為主,近年來,由于外地魚的大量涌入,致使魚產品市場很不景氣,投入大,成本高,價格低,使廣大村民僅能解決溫飽問題,村集體也是入不敷出,對擺脫困境村干部和村民都束手無策。如此經濟狀況,何談為群眾服務、辦實事、辦好事?由此必然導致村黨組織威信下降,號召不動,指揮不靈,產生離心作用。難怪有的群眾說:“有吃有喝不靠你,不犯國法不怕你。”

3、村干部的能力素質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據調查,一些村經濟發展緩慢或停止不前,究其原因,人們都為農村人才匱乏而感慨。尤其是選配支部書記時,找一個能力強、素質好的,傷透了腦筋,最終還是一些湊合型,莊稼把式型,將就型的支部班子,難以擔負致富奔小康的重任。他們對當地優勢把握不準,發展什么無計劃、無方向,經濟思路不清,沒有高人一等的招法;缺少真本事,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常常是靠輩大來橫的,靠資格來沖的,靠卡壓來硬的,不善于宣傳政策,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用罰的辦法開展工作,使群眾心理很不順暢;服務手段單一,不能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特別是在致富奔小康上,農民愁的是項目,難的是技術,盼的是服務,可一些村干部對此卻一籌莫展,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精神不振奮,缺乏帶領群眾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長此以往,逐漸使群眾失去了主心骨和依托。再從全鎮13個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文化結構看,13名村支部書記僅有3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其他都是初中文化,10名村委會主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名,7名為初中文化。由此可見,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很嚴重。既使這樣,大部分村干部還不注重學習,致使政策理論水平很低,特別是不學法、不懂法,造成法制觀念淡薄,不能廉政為民。從*鎮勝利村、二場村部分村民集體越級上訪事件的原因看,確有一些村干部辦事不公、公款吃喝、勒卡索要、違法違紀。個別村干部甚至把手中的權力當作為個人謀取好處的工具,利用自己掌管的“實惠”崗位撈取個人好處,發家致富,群眾對此十分不滿。最近,自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有關村干部犯罪的司法解釋后,*鎮個別村級卸任干部和現職干部紛紛被群眾舉報,受到司法機關立案查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4、黨員隊伍的基本素質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農民的生產經營形式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影響到黨內,使農民黨員隊伍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首先,部分黨員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光榮感、責任感和黨性觀念淡化。他們錯誤地認為現在是“各種各的田,各賺各的錢,黨員不黨員,就差二毛錢”,因而淡化了共產主義理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的黨員長年不參加組織生活,黨費要支部催著要,一交就是一年或半年的。其次,黨員文化偏低,知識貧乏,思想守舊,缺乏進入市場的本領,他們的思想認識跟不上迅速變化的客觀實際,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執行中往往表現出顧慮重重,不夠堅定。特別是在發揮作用方面,存在三種情況:一是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白頭發、柱拐棍、呼嚕氣喘上不來氣的”老黨員居多。在全鎮509名黨員中,50歲以上的237名,占47%,這部分黨員因年老體弱,基本上處于不能發揮作用狀態;二是黨員隊伍文化素質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黨員占68%,這些黨員由于文化水平低,大部分觀念陳舊,思想保守,能遵紀守法,誠實勞動,但缺乏致富本領,在發展經濟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難以發揮作用;三是相當數量的青壯年黨員處于流動狀態,得不到黨組織的有效管理,作用體現不出來。再次,農民黨員發展緩慢,使一些村黨員隊伍出現了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現象。在*鎮13個村中,有4個村發展黨員方面存在問題。紅旗村已連續三年未發展黨員;匡家村從1975年至1998年連續14年未發展黨員,去年在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努力工作下,發展了2名黨員;勝利村97年至今發展了2名黨員,但因減化程序和手續,被鎮黨委發現后責令停止發展,重新培養考核;向東村自97年發展1名黨員至今尚未發展。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一些村之所以長期不發展黨員,主要是村黨支部書記平時不注重培養所致,有的村黨支部書記甚至對發展黨員的程序都搞不清楚。目前*鎮入黨積極分子很少,全鎮13個村共44名,僅占黨員總數的8.6%,遠遠低于省、市有關入黨積極分子達到黨員總數35%的要求,近期如不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加快速度培養,還將會產生新的三年不發展黨員村。

另外,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多數農民黨員所以宗旨信念不牢,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突出,除去黨員自身存在的主觀原因外,黨支部疏于管理、缺乏教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據調查,大多數村黨支部組織制度不健全,黨內組織生活不正常,有的即使有制度,也不到實處,嚴重存在“有章不循”的問題。通過查閱村支部會議活動記錄發現,今年上半年,*鎮各村黨支部平均開展活動2-3次,活動內容集中于黨員民主評議,討論黨支部、村委會換屆選舉,真正認真組織黨員學習鄧小平理論、黨章,學習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的幾乎沒有,黨內組織學習生活一片空白。絕大多數黨支部僅限于每年“七一”建黨紀念日,組織黨員開個會,有的也不開會,就是發點紀念品或組織黨員到市里“逛街、吃喝一頓了事”。由于黨員長期不過組織生活,教育管理跟不上,缺乏必要的規范和約束,致使黨員隊伍思想散、組織散、紀律散,逐漸淡化了黨員的黨性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有的黨員背離了黨員的行為準則,忘掉了應盡的義務,混同于群眾,嚴重的像勝利村的李太元、鄒本良、吳成喜等私下煽動組織群眾鬧事,利用群眾的一些不滿情緒與鎮黨委和政府搞對抗,已成了群眾上訪的領頭人。

5、“富村后進”問題比較嚴重。*鎮的勝利村和二場村,前幾年一直是區、市、及至省級的“先進村”,可是近年卻一路下滑為后進村。其下滑的主要表現是:⑴黨支部班子缺乏戰斗力、凝聚力,作風不民主,在群眾中沒有威信。兩年來,這兩個村的群眾先后集體越級上訪數次,集中反映的是村干部貧污腐化、處事不公、在征地和引辦企業上,存在大量經濟問題等等。⑵集體經濟倒退,由“富裕村”變成了“虧損村”,“債務村”。在1997年前,二場村和勝利村都是市級奔小康先進村,年產值都超過億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可通過近期審計調查發現,這兩個村財務管理混亂,支出巨大,年會議費、招待費競高達百萬之多,有時一頓吃請就達萬元。特別是二場村過去由于靠地源優勢和上級部門的支持很快發展起來,可近年由于村里在選項立項時,盲目投資建焊絲廠失敗,導致村集體背上了近千萬元的債務包袱。兩年來,農民多次上訪要錢,要土地,致使過去給予過大力支持的上級部門都遠離該村,而這些優勢一旦消失,村里潛在的種種矛盾都逐漸暴露出來。⑶村干部的問題嚴重。勝利村的村委會主任孫庭忠因挪用公款18萬元已被判弄5年,當時由于他的影響,村會計、村委會其它成員都肆無忌憚的貪污,侵占公款,現都已追回。但目前仍不排除二場村和勝利村的其它村干部在村辦企業承包、征用土地等經濟活動中玩弄手腳,侵吞集體資產。⑷干群關系惡化,工作推不動。二場村和勝利村經常發生群眾打罵村干部的現象,村里應收的統籌提留農業稅都免了,可就連應該交的水費都收不上來,二場村民至今仍拖欠水費10多萬元。目前這兩個村的大部分工作都處于推不動狀態。

分析這兩個村“富村后進”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區委和鄉鎮黨委忽視了先進村、富裕村存在的問題,在工作中鼓勵多,監督少;表揚多,批評少,在評比先進時,往往認為村里經濟搞上去了,其它方面也不會差。在所謂“經濟成就”掩蓋下,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充而不聞,致使問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久而久之,村里的黨組織喪失了解決自身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戰斗力和凝聚力逐漸削弱。二是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或雖有好的制度,卻落不到實處。特別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上,透明度差,少數人、個別人說了算。該公開的不公開,該民主的不民主,引起群眾的懷疑和不滿。三是有的村干部思想素質差,不能正確對待成績,榮譽和權力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群眾觀念淡漠,成績、榮譽成了包袱,“公仆”觀念被“功臣”意識取代,擺功勞、爭待遇、圖享受、比闊氣,心態失衡,權力成為謀取和私力的工具。聽慣了肯定贊揚的話,形成了“唯我獨尊”的觀念和家長制作風,使黨群干群關系緊張。四是經濟建設與班子建設脫節,片面強調經濟建設成果而忽視基層組織建設,放松黨支部工作。正常的黨組織生活和黨的會議被繁雜的事務擠掉,黨員基本上不過組織生活,對黨員和群眾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黨支部書記不帶頭執行各項制度,班子內部主要領導擺不正個人和組織、班長和班子、領導和群眾的關系。村干部之間鬧不團結,書記、主任“兩掛馬車”,搞內耗,嚴重影響村里工作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