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用工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04 01:04:00
導語:民營用工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快**市民營企業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前不久,市工商聯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及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和重點走訪等形式,先后對全市80多家民營企業用工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我市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在我市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據統計,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共有私營個體經濟7.3萬戶,從業人員23.6萬人,其中私營企業10638戶,雇工人數13萬多。但隨著我市勞務輸出步伐的加快,在我市部分民營企業中出現了一些用工結構性短缺問題。據了解,我市目前現有農村勞動力167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的45.8%。其中16-25歲的占34.7%,26-40歲的占36%,41歲以上的占29.3%。有近一半的農村勞動力已經外出務工就業,僅有6%的勞動力是就近就地轉移。基本上,農村勞動力能外出就業的都已外出就業。35周歲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一部分靠進城當季節臨時工,一部分年齡偏大的勞動力在家務農,真正可利用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較少。因此,近年來不少民營企業反映招工不足,并存在因大量職校畢業生和普通勞動力外流而致使企業不能按期投產或無法開足馬力生產等問題。民營企業人才短缺、招工難的問題已經逐漸顯現,同融資難一樣,成為制約我市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存在問題
(一)企業用工環境亟待改善
近幾年來,我市有關部門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企業用工環境有了較大改善,但也存在以下較為突出的問題:
1、用工不規范,不簽訂勞動合同。不少企業置勞動保障部門的監督管理而不顧,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不給職工繳納各種保險。特別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服裝加工、擋車工、建筑等行業,專門使用18-35歲最佳年齡的勞動者,一旦過了黃金年齡,就會被解聘,職工有危機感。市工商聯**年9月份對66家私營企業抽樣調查中企業用工情況數據分析顯示,66家抽樣調查私營企業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3756人,占企業員工總人數的38.2%;其中,與員工簽集體合同的企業約有22.2%,大大低于全省抽樣調查42.1%的分析數據。許多大中專畢業生到企業就業后,工資1000元左右,表面看工資尚可,但社會保險卻沒有參加。相反本省蘇、錫、常等經濟發達地區現在不但要求本地職工要參加各種社會保險,外來務工人員也全部要求參加社會保險。**年,66家被調查企業為3335人繳納了醫療保險,為2670人繳納了養老保險,為1770人繳納了失業保險,相對于這66家企業9756人的用工總人數,其覆蓋面分別僅占企業總人數的34.2%、27.4%和18.1%,分別比全省抽樣調查分析數據低了20.7、39.9和6.4個百分點。
2、工資標準低,工資兌現不及時。按《勞動法》規定,職工每周工作40小時,每月加班不超過36小時,職工平日、休息日、假日加班應按規定支付1.5倍、2倍、3倍的工資。有些企業不按規定支付加班費,有些企業支付的加班費低于平日上班的工資標準。有些企業不包吃住,一月總收入300-500元,除掉吃住等必需生活開支,每月純收入只有100-200元。更有的企業,平常不發或少發工資,到年底時就拿著工人血汗錢跑掉了。**年66家私營企業抽樣調查分析數據顯示,被調查的66家私營企業**年用于支付員工工資、資金、分紅總額8556.7萬元,占**年銷售總額的3.4%,比全省這一抽樣調查項目低了0.5個百分點。平均支付員工工資、獎金、分紅133.7萬元,員工人均收入0.77萬元,比全省抽樣調查人均收入1.02萬元低了0.25萬元。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減少成本故意以高薪誘導招聘工人,招到工人后,又打起試用期的主意,試用期給予極低工資,試用期結束后,宣布不合格,造成變相的剝削。
3、性別需求失衡,用工年齡受到限制。女工需求過大,男工相對過剩,特別是服裝加工、紡紗、電子裝配等行業,女工的需求量是男工的需求量數倍。因年輕女工心靈手巧,便于管理,眾多電子裝接、服裝加工、紡紗等企業招工都以女工為主,除搬運等特殊崗位外,生產線幾乎不招男工,男女比例有的高達1∶10。由于我市屬經濟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的企業多為制衣、紡織、工藝品類企業等,為了工廠利益,許多工廠在招工時,將年齡限制在18-22周歲的女性未婚青年。因為已婚人員有的要照顧小孩,有的要照顧老人,有的要請產假等影響流水生產作業,故很多工廠不愿接收此類女工。
4、一部份企業開工不足,造成工人流失。我市企業都是近兩三年內上馬的,上的比較匆忙,出現有開有關的現象。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因季節性生產明顯或訂單不足,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位于海州開發區的華潔樹脂有限公司就屬于季節性生產較強的單位,每年總有幾個月停產,停產期間工人只發少量生活費,因此,只有三分之一的職工長期在該廠工作,三分之二的用工需要在生產期間招聘臨時工,究其原因,就是工人在開工不足情況下,企業不能保證他們正常的生活來源,導致這些工人流失。目前我市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仍遠遠達不到安置當地勞動力的要求,仍然需要約五分之三以上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方可解決就業問題。
(二)勞動者素質亟待提高。
民營企業招收招聘的工人大多數基本適工作環境,多數員工在滿足自身求職需求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在勞動者素質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1、勞動者普遍學歷偏低,缺乏一技之長。現在有的企業技術工種崗位招不到人,除了工資待遇低的原因外,還存在勞動者學歷層次和技能水平達不到要求的重要因素。據有關資料分析,我市勞動力從學歷層次看,大專以上勞動力6萬人,僅占3.6%,高中(含職高技校)學歷的50萬人,占30%,而初中及其以下學歷的達110萬人,占了66%之多;從技能水平看,僅有15萬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不到9%,絕大多數勞動力都沒有一技之長。我市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以小學、初中文化為主;職業技能缺乏,其中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的還不到三分之一。因此,盡管目前市區有貨車駕駛、維修工、鉗工、電工、安裝以及保姆等諸多崗位待遇也較高,這對于沒有學歷和專業的打工者則是望不可及。
2、勞動者擇業觀念陳舊,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現在許多求職人員特別是在年輕人當中,都喜歡勞動強度小、工作時間短、工資報酬高的工種,在部分失業職工當中還存在在國營單位比在私人企業干要強,有的年青人寧可在家吃閑飯,也不愿去做縫紉工、擋機工的偏見。市工商聯對**年來連投資民營企業調查發現,不少外地企業落戶我市以后,用工缺乏,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東海星寶鋼結構有限公司落戶東海以后,吸納了不少當地勞動力就業,但是有不少人怕苦怕累,或是受不了企業制度約束而辭職,企業只好從老家帶工人過來,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3、勞動者缺乏必要的職業道德教育和體能培訓。在走訪中,大多數企業反映職(技)校培養的學生吃苦耐勞和敬業精神較差。有的學生盡管學歷較高,但實習期過短,實踐能力較差。學生體質差,不能適應機械、服裝等行業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的需求。許多職(技)校生因不能吃苦,到企業工作很短的時間便紛紛辭職,給企業用工造成很大麻煩。另外,從企業自身來講,多數用人單位對招聘的務工人員只是“掠奪性”使用,而不愿承擔培訓、教育的職責。
三、幾點建議
隨著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員工的使用和培養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徑,為此建議如下:
1、要進一步改善企業用工環境。用工企業要進一步強化法制觀念,嚴格按《勞動法》辦事,企業要根據經濟效益的提高和勞動力市場價位,不斷提高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并按《勞動法》有關規定簽訂勞動合同,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改善工作環境,杜絕隨意拖欠職工工資、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現象,對職工實行人性化管理,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別是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2、要進一步建立用工培訓機制。企業要加大培訓投入,設立培訓機構,建立用工培訓長效機制。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用工上要與各職校加強聯系,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長期開展定向培訓和訂單培訓,整合社會培訓資源,組織訂單式培訓、創業培訓,爭取政府支持,加大培訓經費投入,對城鄉低保戶、特困就業人員實行減免費培訓,對各類職業培訓定點單位及時以購買職業介紹、職業培訓成果方式給予經費補貼。
3、要進一步加強對勞動者就業觀念的教育。要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強化勞動者新型的就業和擇業觀念,激發愛鄉愛廠熱情。要加強對勞動者進行吃苦耐勞、愛崗敬業、遵守紀律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使他們更快融入企業經濟活動,更好滿足新形勢下企業用工需求。
4、要進一步發揮就業載體在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加快勞動力市場網絡建設,在實現城鄉信息網絡連結的同時,加快與用人單位、職技校及周邊區域實現網絡互連、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做好市場就業服務工作。充分發揮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信息等窗口的服務作用,積極為用工單位和求職者提供就業服務。搞好信息搜集和組織就業指導,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時期,開辦多種形式的勞動力市場洽談會和招聘專場。積極培育發展職業中介服務業。在保障依法規范、誠信服務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各類職業中介組織,發揮其積極作用。
5、要進一步加大勞動執法監察力度,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一是要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大力宣傳勞動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增強經營者依法用工的意識,提高廣大勞動者依法維權的意識。二是要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以勞動合同管理、工資發放等為重點,加強勞動用工年檢和日常巡查工作,形成強有力的勞動保障監管機制,及時預防和處理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扎實有效的措施,從而進一步改善民營企業用工狀況,促進民營企業快速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