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用環境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09 10:15:00
導語:企業信用環境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會信用制度的淵源概述
信用是一切制度和規范得以確立和運行的基礎,是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建立的依靠。誠實守信在中國自古即為修身立國之本。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誠實信用的道德要求源遠流長。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理念。傳統的信用倫理可追溯到西周時期。“以質劑結信而止訟。”(《周記·地官司徒·司市》)春秋時期,“信”的意義得到了儒家的闡釋,與“忠”、“孝”、“仁”、“義”并列,成為儒家處理一般社會關系的惟一的倫理準則。至漢代,契約的結尾都有“以印為信”的套語,明清時代則常見“恐后無憑,立此契為信”等等。這種將信用的建立落實到每一次具體契約關系中的做法,貫穿了中國傳統契約全部的發展過程。中國傳統契約的效力確立過程,也是信用價值的意義和權威在社會中得到普及的過程。歷經數千年熏陶的誠實信用的道德要求在中國的商業文化中始終處于根基的位置。中國商人歷來以“誠信”與“不欺”作為倫理要旨。認為“善商者,處財貨之物,而修文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故利以義制。”明清時代的晉商、徽商、閩商、粵商等商幫都表現出中國商人以儒道作為商道的根本傳統。即所謂“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仁心為質。”始創于清朝康熙年間的北京同仁堂,其堂訓:“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無疑是其300多年誠信文化的真實寫照。
西方人的信用精神,在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有精確的描述,他征引美國早期政治家、作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一系列論述:“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影響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瑣屑也值得注意。”信用不單是那種隨處可見的商業上的精明,而是一種精神氣質。誠實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可以保證信用。韋伯認為,這些正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精神。西方現代商業倫理都一直沿襲著韋伯這一主流思想。從相互信任的理由中產生出誠信的客觀概念,即合乎道德,人們把這種誠信理解為具有約束力,這種可信任性一開始就是國際貿易世界的基石。遵守社會誠信,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念是西方商人人格和商人精神的集中體現。
信用成為法治理念根值于羅馬法,由“主觀的善意與客觀的平衡所構成,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誠實,善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19世紀末,為了協調契約自由和自由放任主義帶來的矛盾和沖突,受社會本位法律思想的影響,立法者將誠實信用等道德規范引入法典。如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規定“契約應以善意履行之。”德國民法典第242條“債務人須依誠實與信用,并照顧交易慣例,履行其給付。”誠實信用原則被奉為現代民商法的最高原則,學者謂之“帝王條款”。當今世界的經濟關系已經把誠實信用作為基本的行為準則,如《聯合國國際貸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都對誠實信用原則進行了鄭重規定。而且世界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民商法,也都對誠實信用作了規定。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構造和探索中前進,其開放性和世界性特征對誠實信用原則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迫切要求。中國合同法確立的誠信原則正是順應這一潮流的立法舉措。
二、建立我國企業信用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建國以來,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種資源由國家配置,企業信用完全依附國家信用,企業缺乏樹立良好形象的內在動力,企業信用先天不足。以信用為基礎的契約經濟也隨之終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休制在我國的初步建立,市場機制的作用日益發揮。相應“市場失靈”、“市場缺陷”也逐步顯現出來。法治精神的缺乏使得經濟倫理的底線——社會信用的建立缺少動力。傳統的信用文化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信用體系被打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體系未建立起來,導致整個社會“信用真空”。當前企業信用缺乏遠不止于假冒偽劣泛濫、合同欺詐、逃避債務、偷稅漏稅、走私騙匯、虛假注冊、黑幕交易、價格陷井、偽裝上市等等表現。據統計,2002年全國企業三角債逾15萬億元,因逃避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因惡意違約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金融犯罪案件達7000多起,涉案金額逾52億元,消費者對虛假失信行為的投訴達10萬多件。有著誠實守信數千年傳統美德的中國,今天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嚴重信用危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也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當然地包含了信用的要求,建立信用體系在我國已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主要表現在:
一是宏觀經濟良性運行的客觀要求。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中的主要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信用問題。如前所述,信用環境不佳已嚴重制約了消費、出口和技資需求。微觀層次的信用問題不改善,宏觀均衡的困境將很難擺脫。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說,“信用差是當前國內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們的消費缺乏安全感,怎么會痛痛快快地花錢呢?”央行金融研究所負責人趙海寬認為,由于信用不佳,企業不敢大膽投資,銀行不敢正常放貸。據調查,在未得到貸款的中小企業里,近50%是因為其資信程度差。信用危機還影響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環境。影響投資環境和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據中國外企協會調查,外商認為在華投資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信用。一些地方招商引資政策朝令夕改,讓外商無所適從。
二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客觀要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必備要素,有著真金白銀般的經濟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開拓市場靠的是信譽和品牌。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是信譽和品牌的競爭,而品牌由信譽凝聚而成。品牌的本質是建立在消費者的高度信任和忠誠的基礎之上的。不言而喻,“現代公司必須真誠地向消費者承擔社會責任。無論生產商還是銷售商,他們獻給消費者的應當是質優價廉的商品或服務,真實全面及時的消費信息和一片真誠愛心。這是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也是公司占領市場份額賺取利潤的遠期經營方略之一。”一個企業失去了信譽和忠誠,也就失了消費者,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可能。
三是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的客觀要求。作為世貿組織成員,我們必須遵守國際貿易相關規則,履行承諾。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樹立信用意識。跨國公司都是有良好信譽的公司,積累了大量的信用資本,他們進入中國市場,與國內企業相比,重視信用是其突出的優勢。國內企業要與他們同臺競技,除了比實力,還要比誠信。加入世貿組織“將國人推向國際市場,并將國際經濟引入中國,大量的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迫使合作者的共同遵守,其中誠實信用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受到格外的關注。”四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客觀要求。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中,“誠實信用,超凡入圣”是至高無上的道德理念。在今天的社會道德結構中,“明禮誠信”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要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即以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建設中,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應形成“善意真誠、守信不欺和公平合理”的風尚。通過全社會的信用倫理教育,培養他們的信用觀,為社會保持良好的信用秩序和風尚營造高尚的道德基礎,促進社會文明和人類的全面發展。
三、企業信用體系的框架
企業信用體系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內容。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可以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探索路徑。完整的企業信用體系的框架應包括企業自身的信用制度、企業信用的社會征信評價、失信懲罰制度和信用法規體系等內容。
(一)企業自身的信用建設
信用體系建立的關鍵在于信用主體自身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國企業內部普遍缺乏有效的信用風險控制和管理機制。當前加強企業自身的信用建設,首先應做好以下努力:一是強化企業內部生產、銷售管理,保證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和資金運行質量。杜絕制假販假及拖欠貨款、貸款及稅款行為。二是加強合同和知識產權的管理。杜絕違約、侵權及欺詐失信行為。三是培養企業家的誠信品質,樹立企業員工的信用理念。四是借鑒跨國公司信用管理經驗,建立企業內部的信用資料庫,為參與國際競爭打好制度基礎。
(二)企業信用的社會評價體系
目前,國際上對企業信用征信和評估有兩種模式:以美、法為代表的征信國家,以美國為例,采取的第三方聯合征信的市場化運作。人們稱從事信用管理和服務的公司為“信用局”(CreditBureau),如標準普爾、穆迪(Moody’s)和Fitch等信用公司。他們根據企業、個人的信用記錄,結合各種途徑的調查,將資信調查編寫成具有統一格式的企業、個人信用報告。這種符合國際標準的國家版信用報告可提供于跨國服務。以印度為代表的非征信國家,由于市場經濟相關制度不發達,信用管理體系屬初建階段,主要采取政府推動。我國信用評估制度的建立,在目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的情況下,單靠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推動,是非常困難的。企業的信用數據未公開,政府對企業信用數據的部門獨占,沒有形成國家統一的數據庫。以信用產品生產和信用服務為主的信用中介組織缺乏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征信和評估需要政府通過制訂政策、協調各有關部門開放相關數據,組織建立統一的數據檢索平臺,制定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等來加大扶持力度,推動企業信用征信和評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企業信用激勵和懲罰制度
激勵和懲罰制度是企業信用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制度就是對信用良好的企業在銀行授信和商務活動中給予優先和優惠。失信懲罰制度則不僅限于一般的行政處罰,更應體現對企業信譽評定的影響,道德的譴責和生存發展的制約等方面。實踐中,北京推出的“黑名單”制度,定期各社會公布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并對失信企業經營管理者實施市場禁入,實現“陽光下的監督”,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治本之策還是要在全社會確立失信成本遞增的違約制裁機制,讓失信成本大大高于違約收益。
(四)信用法規體系建設
我國在企業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十分欠缺,僅在《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銀行法》、《擔保法》等法律中有一些原則性條款。針對當前企業信用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制定統一的信用管理法,對企業信用制度建立涉及的征信數據方式,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和管理、信息開放方式、范圍、信用評估標準、信用中介組織、信用行業監督、失信懲罰制度等問題做出規制,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走上法治軌道,獲得良好發展的制度保證。
四、建立我國企業信用制度的思路
企業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發達國家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才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信用體系。我國在市場經濟機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下,企業信用建設必須采取跨越式發展的思路。按照國家經貿委等十部門《關于加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的“制訂政策、創造環境、加強監督、提高信用”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信用管理教育,培育信用管理行業,制訂法規政策,協調數據開放,建立行業協會和組建信用信息平臺等方面的作用,在較短時間以較低的成本,推進企業信用系統的運營和發展。
(一)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實現資源共享
鑒于我國企業身份登記采取的是分級注冊模式,要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平臺難度很大現階段可以先由省級地方政府確定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比較集中的部門牽頭,探索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從目前的實踐看,除上海、深圳采取的是個人信用聯合征信機制外,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省都是以建立企業信用制度為突破口來推進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鑒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集中了企業全部身份信息和大量的經濟違法信息,各地政府都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為企業信用信息平臺的組建部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信息資源為主,結合公安、稅務、銀行、海關、質監、藥監等政府管理部門和各級司法機關掌握的企業因違法被實施行政處罰或刑事制裁的信息,組建統一的信息系統。實現各部門之間的網絡互聯,打破數據資源的封鎖,實行信息資源共享。為政府各部門實施監督管理和各類企業參與經濟活動提供查詢服務。
(二)大力培育信息服務中介組織,為企業信用評價的市場化提供主體基礎
一是鼓勵多元投資主體設立資信調查、信用征信,信用保險、信用評價、資產征信等服務企業;二是支持國內有實力和信譽的信息公司與有關行政機關聯合開發信用信息軟件,建立信息數據庫,實現行政機關獲取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的資金支持和信用評價公司得到信息資源的“雙贏”;三是建立信用服務企業行業協會,加強征信市場間的交流、研究和行業自律。
(三)加強企業信用監督,培植企業良好信用
整頓規范企業信用秩序是各級政府部門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內容。各級行政執法機關應采取有力措施,扭轉企業信用危機,重塑企業信用。一是要指導企業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基本制度;二是要嚴厲查處違法失信企業,營造公開、公正的良好投資環境;三是加強信用倫理建設,強化教育培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信用道德意識。
“無恒產者無恒心,無恒心者無信用”(孟子)。企業信用制度建立的最終主體依賴是企業自身。“中國很多企業不講信譽是因為企業的領導人不重視企業生命,沒有追求企業長遠發展的動機”。而政府的管制行為主導著企業對未來利益的預期。因此,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建設誠信政府,營造相對穩定的法治環境,無疑是促進企業克服短視行為,增強生命預期,共建信用機制的戰略選擇。
- 上一篇:電子商務與電子交易市場
- 下一篇:集市個體經營戶主體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