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9 01:35:00

導語:工業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報告明確提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三個基本途徑,而工業化是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市委市政府在當今這個全國上下“搶機遇,促發展”的緊要時期,提出了“六靠”工作思路,很符合全市特別是港南區發展實際。一直以來港南區都屬于傳統的農業大區,經濟發展落后,尤其是工業發展一直緩慢。近幾年來,通過港南區委區政府的努力,港南工業稍有起色,但港南區工業還是處在“短腿”的被動局面,這就必須深入貫徹“六靠”工作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工業興區的觀念,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和激活民間資本,培育和壯大主導產業,堅持不懈地走工業化之路。

一、港南工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該區工業經濟發展較快。據統計,20**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37.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8年增長7.2倍,年均遞增30.1%;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43億元,比1998年增長794.7%,年均遞增25%。通過近幾年的發展,該區工業經濟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工業規模由小變大。總量得到擴張,工業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到2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已由1998年的4家上升到26家,增長了6.5倍;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5家,填補了1998年的空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7.8億元,是1998年的25倍,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8%,比1998年上升33個百分點。

(二)民營工業得到長足發展。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為民營工業經濟的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尤其是在創造政策環境上下了很大功夫,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支持民營工業發展,促進了民營工業發展。20**年,在全區26家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工業24家,占92.3%;實現產值17.2億元,占96.7%。

(三)集聚形成五大主導產業。通過幾年的發展,羽絨、化工、塑編、建材、木業加工逐步,成為該區的五大主導產業,工業迅速壯大,朝集群化發展。20**年羽絨、化工、塑編、建材、木業五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25.9億元,實現利稅0.48億元。20**年,該區羽絨業產值超過2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稅收占財政收入的1/3強。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近年來,面對新一輪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港南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港南區工業發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民營工業企業效益差、利稅少。20**年,全區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利潤1250多萬元,繳納稅金僅2270多萬元,這與全區61萬人口、民營工業企業1440多家是極不相稱的。

(二)企業規模小、層次較低。20**年,全區產值超1000萬元的民營工業企業僅有10家,只占全部民營工業企業總數的2.8%。大多數企業還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技術創新能力弱,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競爭力,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三)大部分工業企業管理落后。有的企業,雖然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但管理卻始停留在業主個人管理階段,家族式管理和近親用工問題突出,既不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吸納各方人才,也不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

港南區工業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六大因素的制約:

一是缺“支”。近幾年來,港南區對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尚未形成全方位強有力可持久的支持體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包括輿論、政策、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內容全方位的支持、強有力的支持和持久性的支持。

二是缺“資”。港南區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大都適銷對路,有些企業和產品具有做大做強的市場前景,但由于資金短缺,無力把企業做活做大做強,把產品做大做精做優。

三是缺“志”。港南區部分企業及產品雖有做大做強的市場前景,但這些企業的老板們沒有創大業、干大事、發大財的雄心壯志,他們以小富即安的思想為指導,以做活做好小本買賣,發點小財為目標,以滿足自身低層次的物質文化生活消費需求為目的,缺乏做大做強的志向和動力,因此難以做大做強。

四是缺“智”。我國具有傳統色彩的工業經濟將逐步成為高技術經濟、高文化經濟、高智力經濟,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而港南區的工業經濟仍處于低技術經濟、低文化經濟、低智力經濟,遠遠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因此難以騰飛。

五是缺“制”。建立先進的科學的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關鍵。現代企業要適應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體制。而港南區的民營工業企業體制大都是落后的傳統體制,家族式企業相當普遍,缺乏生機和活力。這種體制性障礙使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六是缺“翅”。目前港南區工業經濟難以騰飛,主要是翅膀不大、不硬。換言之,就是沒有做大做強一批企業,甚至沒有做大做強一個企業。沒有做大做精做優一批產品,甚至沒有做大做精做優一個產品。

三、對策措施

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必須深入實施工業立區和城鎮推動兩大戰略,走適合港南區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型城鎮化道路,努力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新突破,引領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港南區要以全力打造支柱產業為著眼點,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區之路,努力培育發展民營工業產業集群,內涵式與外延式兩輪驅動,進一步壯大工業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為此,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全面調動全區上下齊抓工業發展的活力

經濟靠工業,港南要實現經濟騰飛,必須從一個農業大區向工業強區發展,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艱難的歷程,需要全區廣大干部群眾上下一盤棋,一張藍圖繪到底,更需要幾任,甚至十幾任領導知難而進、鍥而不舍地努力苦干才能夠完成。因此,要在全區形成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必須有抓落實的長效機制作保證。一是建立抓落實的責任機制。對全區確定的目標任務,要層層分解,落實到部門,落實到責任人,形成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頭上有壓力的工作局面,建立起抓落實的責任機制。二是建立抓落實的督查機制。就是要建立“一把手”抓督查制度,各級領導干部不僅要發揮決策主體的作用,更要增強督查主體意識,身體力行抓督查,對因落實不力,喪失機遇,貽誤發展的,嚴格追究單位“一把手”的責任。三是建立抓落實的獎懲機制。對工作落實好,任務完成好的,旗幟鮮明地給予獎勵和表彰,對完不成任務,工作不落實,同樣要明確地給予批評和處罰。通過獎優罰劣,獎懲兌現,在全縣形成求真務實、干事創業的良好局面。四是建立抓落實的用人導向機制。對那些勤奮工作、政績突出、作風扎實的干部,要大膽提拔重用,對那些工作不用心、作風浮漂、政績平平、只知當官、不想干事的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要堅決予以調整,要在全區營造一種“有為就有位,無為就無位,有位就要有為”的用人導向,激活全區工業化工作氛圍。

(二)重點突破,梯次推進,積極打造優勢產業

縱觀全國和全區其他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軌跡,發展經濟總是首先在基礎條件好、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上發力,培植經濟增長點,形成經濟增長帶,逐步輻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根據目前我區農業基礎相對較好、工業基礎薄弱的區情,實現經濟超常規、大跨度發展,必須打破一、二、三產業的界限,打破城鄉經濟壁壘,抓住縣域經濟發展的“牛鼻子”,整合生產要素、市場要素、資源要素,對基礎條件好、市場前景好、風險小、帶動能力強、加工增值能力強、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大力扶持,高度傾斜。具體而言,一是要做大、做優、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我區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全區耕地面積2.47萬公頃。有林面積3.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9.6%。區內的優質谷、桑蠶、中藥材、大肉芥菜、白玉蔗、草席、黑皮果蔗、肉鴿、三黃雞、肉牛等農副產品暢銷區內外,這為我們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條件;我區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壯大,全區已形成米業加工、木材加工等農副產品加工系列,形成了羽絨、木材、米業等優勢產品,形成了木業加工區等一定數量的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和加工群體,這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優勢。同時,我區的農副產品加工業還存在著規模小、鏈條短、低附加值等問題。因此,在現有的基礎上,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是我區實現工業化的一個現實選擇。把農副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優、做強,就是要以培植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突破口,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為手段,逐步實現農副產品加工由初級向深加工轉變,由粗加工向精細加工轉變,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創造出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品牌,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區向工業區的梯次推進,最終實現工業化。二是要鞏固、規范、提高、壯大羽絨業。我區羽絨業年產值20多億元,年產水洗羽絨29603萬噸,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3強,是全國三大羽絨集散地之一。目前,全區共有大小羽絨企業100多家,擁有800多臺(套)分毛機,其中規模以上羽絨廠14家,年加工羽絨原料4.5萬噸以上。20**年,全區羽絨業實現總產值20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3.8%;上繳稅金2743萬元,占全區財政收入的28.5%。全區產值超億元企業中羽絨企業占了五個。今年我區又引進了浙江羽絨業的“四大天王”在我區投資興辦了總投資超過3億元的恒源羽絨項目、昇態羽絨項目、廣盛羽絨項目、金弘羽絨項目、享利來羽絨項目、南豐羽絨項目等六大羽絨項目,羽絨也發展基礎進一步發展壯大。但規模小、生產管理水平低、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低是困擾我區羽絨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克服這些因素,就必須在保持目前全國1/3的市場占有率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研發出一系列品種全、科技含量高的羽絨制品,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產品附加值。對有條件的規模以上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我區羽絨行業走集團化、公司化的現代企業發展之路,不斷擴大其經濟份額,增加財政貢獻額,推動我區工業化進程。三是培育壯大電子、制鞋和紡織等東部轉移工業。隨著東部產業轉移進程的加快,電子、制鞋和紡織業在我區迅速崛起,發展勢頭迅猛,前景非常廣闊。建瑋電子、嘉龍電子、玖興電子、貴寶鞋業、宏達針織等一批新產業企業紛紛落戶我區,已成為我區重要的稅收來源,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有力地拉動了全區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緊緊抓住當前東部產業轉移特別是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不斷完善平臺、拓展招商渠道、強化服務引導,大力引進和培育壯大一批新興產業,從而不斷夯實工業發展基礎,形成若干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簇群。

(三)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建設標準廠房,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打造平臺

我們要緊緊依托貴港市江南工業園坐落我區的有利條件,加快工業集中區和標準廠房建設步伐。以“園中之園”的模式,開發建設了占地1000畝的羽絨工業集中區、2300畝的木業加工集中區和1000畝的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集中區等一批工業集中區,為了項目建設和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首先,要做好規劃。工業園區規劃思路如何,規劃檔次如何,直接影響園區建設的成敗,影響城市建設的品位。要堅持規劃的科學性,布局的合理性,設施的共享性,要做到先論證、再規劃,先規劃、再實施,先建設、再進園。堅決杜絕現已出現的建設中的隨意性和進區企業與村民對手成交征地等現象。其次要多元化投入。工業園區建設需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我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靠政府投資顯然不現實,必須創新思路,拓寬工業園區建設的籌資渠道,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在土地問題上,要研究兼顧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的機制,用活土地這塊資源。由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通過一定地塊的土地出讓,使之成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開發、誰經營”的原則。鼓勵個體私營業主、外商投資興建園區基礎設施,建成后從落戶園區的企業稅收地方留成部分提取一定比例償還投資商的投資。還可以采取獨資形式,在工業園區內劃出一塊地方,由有實力的企業自主投資,自主經營,創辦工業小區。對園區基礎設施項目,采取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市場運作,比如在園區水、電建設上,可引導自來水公司和供電公司參與投資,在保證園區正常用水、用電的前提下,按市場運作方式獲得回報。還可以引導工業園區所在地和附近有條件的村在不影響總體規劃前提下,自主引資搞開發或者通過集體或者自建標準廠房,擴展平臺空間,筑巢引鳳。

(四)轉變職能,優化環境,大力招商引資上項目

資金、技術、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我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招商引資既可以彌補資源開發中的不足,又可以聚集外部資源要素,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引進資金的過程,同時也是引進技術、人才的過程,是引進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管理方法的過程,這一過程必將有力地促進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推進企業機制和管理創新,提高縣域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我區是個工業基礎薄弱、資本積累少、人才技術匱乏的欠發達地區,存在著靠自身積累太慢、靠國家投資太少、靠銀行貸款太難的發展局限。因此,發展港南經濟走工業化道路,實現大跨度發展必須借助外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首先,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真正把政府職能調整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實現“三化”,即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弱化政府微觀管理職能、轉化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其次,要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一套切實可行,便于操作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方法、措施,把招商引資工作長期化、制度化、規范化。最后,要創造一個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一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牢固樹立“你投資、我歡迎;你賺錢,我保護;你發展,我鋪路;你納稅,我服務;你有難,我幫助”的服務意識,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在全社會努力營造親商、安商、扶商、富商,公開公正、廉潔高效的行政環境。二是稅務、工商、經貿等部門要多為企業發展著想,多為地方繁榮經濟著想,增強服務意識,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三是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制定統一的行業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嚴懲企業“四亂”行為,敢于為企業撐腰,營造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四是扎實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工作,科學設置政府部門,精簡政府工作人員,提高公務人員素質,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完善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建立起辦事高效、動轉協調、制度規范、公正廉潔的行政管理體系,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目前,我區已經制定出臺了四家班子聯系重點項目制度和實行瞄準廣東、江浙、福建及港澳等沿海地區的企業和投資商一個方向,扭住有稅項目和大項目一個目標,培育專業與業余相結合的的一支招商隊伍,突出小分隊招商和蹲點招商為主的一個方法,實行一套有效獎勵辦法和精心包裝一批招商項目的“六個一”的招商引資工作措施等系列關于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措施和優化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文件,都比較符合實際,有操作性,關鍵是要認真抓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