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辣椒產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4 03:44:00
導語:發展辣椒產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鄉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放在突出位置,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在穩糧強煙的基礎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著力培育辣椒產業,按照生產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專”特色農產品的目標,引進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農業產業結構有了很大改善,辣椒生產成功變“為食而種”為“為賣而種”,走出一條產、供、銷一體化的路子。
一、過去辣椒生產的基本狀況
辣椒生產在****當地有著悠久的種植傳統,家家戶戶都種辣椒、吃辣椒,生產技能嫻熟,群眾認同度高,但由于各種原因,該產業長久以來都停留在“為食而種”的階段,沒有充分挖掘潛力,變“菜籃子”為“錢袋子”。20****年,鄉黨委、政府排除重重阻力,把全鄉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調整到發展辣椒產業上來,在塢白村委會推廣種植“陜椒2003”1000余畝,在六丘、七排、龍甸、阿白等村委會推廣種植“正大11號”1000余畝,產品主要通過龍頭企業“曲靖景昌公司”銷往曲靖、玉溪等地生產辣醬。據統計,20****年發展的2000畝辣椒畝均產量達1.6噸,其中,產量高的每畝可達2噸,低的每畝900余公斤,按每公斤1.1元的收購單價計算,畝均收入1700余元,除去成本每畝250元左右,畝均純收入1500元。通過試種,農戶總體評價投入低、產出高、效果好,群眾種植熱情高漲,可發展空間很大。
二、辣椒產業發展現狀
20****年,****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發揮去年發展起來的種椒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在去年成功試種的基礎上大面積鋪開,把辣椒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來抓實抓好。按照“沿路開發、集中連片、規模生產”的要求,積極引進楠慧農牧、綠丹蔬菜等龍頭企業,在塢白、界橋村委會種植正大11號、隆平高種4000畝;在永安、斗塢村委會種植韓國青陽、金塔5500畝;在七排、六丘村委會種植4000畝,在本寨、蒲草塘、阿白、龍甸、抵魯村委會種植“寶馬”牌2003辣椒6500余畝,全鄉辣椒種植總面積達2萬余畝,其中樣板面積8500畝。目前,2萬畝辣椒全部完成大田移栽,長勢良好,預計平均畝產可達1、7噸,其中:韓國青陽、金塔畝產可達3噸多,全鄉預計可實現總產3.4萬噸,按公司與農戶簽訂的最低保護價0.8元每公斤計算,可實現產值2500余萬元,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聯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發展體系”。
三、推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是抓新型農民培養,促使觀念轉變
雖然辣椒產業發展在****當地已經形成很大聲勢,但大部分農民素質不高,思維守舊,視野狹窄,依然存在等待觀望心理。因此,****結合“兩校進村”和“群英計劃”工作,大力開展新型農民培養,舉辦辣椒專業培訓班2期,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授課10余次,受訓群眾2000余人,派出科普小分隊12支下到田間地頭進行科技示范推廣,聘請“土秀才”、“田專家”和種植大戶現身說法,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種椒積極性和科技水平。同時,鄉上成立了以書記為組長,鄉長為指導員,分管副鄉長為副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文藝演出隊等形式對辣椒生產的優勢及科技知識進行廣泛宣傳,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戶曉,轉變了廣大人民群眾自給自足的思維模式,變為食而種為為賣而種。
二是抓龍頭企業培育,打造強勢主體
龍頭企業是連接基地與市場的紐帶,其經濟實力的強弱和牽動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成效,****鄉堅持“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原則,按照提升壯大一批、培育發展一批、引進嫁接一批的思路,內外并重,千方百計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推介力度,引進龍頭企業4家:師宗縣楠慧農牧有限公司、師宗民升綠發有限責任公司、師宗縣綠丹蔬菜有限責任公司、江川宏斌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且在吸引更多的外地企業投資辣椒產業的同時,引導本地辣椒種植、加工、營銷大戶擴大經營規模,規范經營行為,逐步發展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同時,進一步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行辣椒訂單式種植,增強業主與椒農共同承受市場風險的能力,分別與四家龍頭企業簽訂了辣椒生產訂單,實行保護價收購,使老百姓吃下一顆定心丸。
三是抓農產品基地建設,建好“第一車間”
按照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的要求,依托龍頭企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培育和建設由龍頭企業帶動的2萬畝辣椒生產基地。
充分發揮去年發展起來的種椒典型村、典型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因勢利導、推廣放大,面對面、手把手地引導農民群眾學技術、找市場、搞開發,形成“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應。先后組織村組干部到江川宏斌食品有限公司廠部和師宗楠慧農牧有限公司育苗基地進行考察,讓群眾心中有一個明顯的對比,讓他們看到調整后的希望,把“星星之火”放大成“燎原之勢”。
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品質量。一是嚴把品種關。積極引進優良品種,改善產品品質,提升產業檔次,大力推廣一批適應消費需求、優質抗性強、耐貯運和適宜加工的新品種,實現良種覆蓋率95%以上。二是嚴把育苗關。育苗是整個辣椒生產的關鍵環節,關系到整個辣椒產業的成敗,為降低群眾育苗成本及育苗風險,對新引種韓國“金塔”、“青陽”兩個品種及綠風椒進行了商品化育苗,其他品種則采取各村民小組統一田間地塊、統一時間下種、統一專人管理,確保育出壯苗,保障大田移栽,3月23日,所有辣椒幼苗全部假植結束,4月20日全面進行大田移栽。三是抓好樣板帶動。全鄉農業中心技術人員分片包干,定村、定戶、定人、定田塊,嚴把技術關,辦好8500畝縣、鄉、村三級樣板,抓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對辣椒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積極推廣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高效栽培技術,嚴格控制違禁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從源頭上解決生產上有害殘留問題,發展綠色無公害產品。
四是抓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架起堅實橋梁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連接市場、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橋梁,是強化農村社會分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推動農民整體進入市場的有效形式。****鄉注重引導和提供服務,充分吸取已經建立的青刀豆生產協會、核桃種植協會的經驗教訓,示范、引導、扶持農民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人才、信息優勢,增強其協調、組織、行業約束與自律能力,以辣椒行業協會為紐帶,將現有辣椒經銷商各自為陣的經營方式逐步轉為集團化、社會化的市場行為,增強辣椒市場的拓展和競爭能力。
四、存在的困難及對策
一是當地市場開發不夠。我鄉的辣椒專業市場建設滯后,生產的辣椒絕大部分靠經銷商販運到外地市場銷售,銷售價格和數量受制于人。下一步將加快辣椒加工企業和專業市場建設步伐,拉長產業鏈條,推動辣椒產業化進程,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聯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體系。
二是外地市場拓展不深。對外地市場的開拓主要靠經銷商一對一單線聯系,自己找自己的銷售地和銷售商,沒有形成合力,市場認同度不高。下一步將積極引導各辣椒經銷商在協會的統一協調下對外洽談和開展業務,增強對外地市場的整體開拓能力。
三是風險機制尚不健全。辣椒產業屬于傳統產業,是典型的“露天工廠”,既有來自自然方面的風險,又有變幻莫測的市場風險,稍不留神就會農民顆粒無收、經營者血本無歸、產業毀于一旦。下一步將全面推行訂單農業,通過合同形式將農民和業主捆綁起來發展,最大限度減低市場風險,先銷后產。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產業發展風險基金,專項用于辣椒產業遭遇自然災害與市場低迷時補貼經銷商和群眾。
四是品牌建設焏待加強。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效益,由于沒有自己的品牌,我鄉辣椒產業發展處處受制于人,做大做強困難重重。下一步將傾力打造我鄉自己的品牌,以辣椒行業協會為紐帶,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統一品牌標識,以品牌效應增強市場競爭力。
總的來說,****的辣椒產業已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全鄉廣大干群將正視自身差距,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進一步解放思想,科學發展,努力把辣椒產業培養成****的又一支柱產業,唱響增收致富的主旋律。
- 上一篇:十七屆三中全會調研報告
- 下一篇:統計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