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20 04:54:00

導語:加快工業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書記到長清調研時指出:長清要堅持走好“工業強區、工業興區”這條路子,加快發展壯大工業經濟。區經貿局、區發改委就此對全區工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重點及對策建議進行了聯合調研,形成了調查報告。

一、*年全區工業經濟發展現狀

*年,全區大力實施“工業立區、工業強區”戰略,強力推進工業新區建設,工業經濟總體保持了健康發展態勢。

一是發展速度加快,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0.9億元,增長16.4%;實現利稅27.1億元,增長22.1%,稅收過千萬元的工業企業達到9家。完成工業投入47億元,增長11.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值80.2億元,增長27.4%,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28.7%,提高2.8個百分點。

二是骨干優勢企業發展迅速,支撐作用日趨明顯。*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88家,增加27家。全區30家重點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8.4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55.1%;實現利稅15.6億元,占57.6%。其中,全市重點調度的重汽、佳寶、山水三家重點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5.6億元,完成利稅9.7億元,分別占全區的39.2%和35.8%。

三是主導產業初具規模,集群經濟快速崛起。*年我區主導發展的五大產業集群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12.9億元,增長25.2%,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79%;實現利稅19.9億元,增長26.3%,占73.5%。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集群增速較快,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分別增長49.1%和73%,比全區平均增速快22.3個和50.9個百分點;壓力容器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分別占全區規模企業的11.6%和9.2%,發展迅速,被命名*省壓力容器制造業基地。

四是注重標本兼治,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先后對6家重點用能企業進行了督查,第二水泥廠開展企業技術創新,使噸水泥煤耗降到124.6KG,噸水泥標準能耗達到159.6KG。對水利水泥廠熟料產能15萬噸立窯生產線進行了成功爆破。*年,全區萬元GDP能耗降低4.5%,圓滿完成全年節能降耗目標。

五是園區經濟發展迅速,主陣地作用日益凸現。*經濟開發區成為我區經濟核心區域,區內企業發展到15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8家。*年,開發區完成生產總值32億元,增長68.2%;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業務總收入分別完成29億元、108億元,增長71.5%和84.3%,區內出口創匯6428萬美元,對全區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趨顯現。“三園”發展成效明顯,*經濟開發區南園入園企業達到60家,水龍王工業園入園企業28家,萬德工業園入園企業7家。

六是狠抓企業幫扶,為做大做強企業夯實基礎。*年先后幫助20家企業申報了*省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7家企業申報了市級技術中心,3家企業申報了省級技術中心。全區市級以上技術中心累計達到16家。幫助企業申報了省市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達470多萬元。信用擔保公司在注冊資本額較低的情況下,為區內21家企業提供擔保貸款1710萬元,累計額度近3000萬元。

二、當前制約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整體水平不夠高。*年,我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88家,占全市的10%,在全市11個區縣中與濟陽縣并列第3位,章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9家,占全市的21.9%。我區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市的7.6%,在全市11個區縣中列第4位。從長清的區位優勢比較,工業發展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少。除山水、重汽、濟柴、佳寶、沃德、捷邁、魯能恩翼帕瓦等引進企業和北辰、宏達、冶金、二汽配、長虹等本土企業外,其它具有規模優勢的企業不多,特別是真正具有技術優勢和引導行業發展方向的企業為數更少。

三是工業用地日漸趨緊,導致新引進工業項目無法落戶。近幾年,我區企業發展速度加快,尤其是機加工企業,規模急劇擴大,對工業用地需求量猛增,但受規劃、土地等因素制約,項目“落地難”問題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是企業資金缺乏,發展壯大步伐緩慢。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現象突出,據調查,全區中小企業急需流動資金約2億元,除企業通過自身有效資產抵(質)押取得銀行貸款約7000萬元和信用擔保貸款3000萬元之外,尚存資金缺口約1億元。從目前的放貸比例看,解決資金瓶徑問題仍有較大困難。

五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術和名牌產品。大部分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技術成果轉化,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三、*年工作重點

(一)總體工作思路:堅持“工業立區、工業強區”的長期優先發展戰略,以建設工業新區為目標,突出搞好招商引資、技術創新、載體建設、環境創新、節能減排、產業集聚六項工作,延伸和拉長產業鏈,大力發展交通運輸設備、電子電器設備、壓力容器、新型材料、食品醫藥五大行業,努力打造國內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主要指標安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8.6億元,增長25%;利稅34.6億元,增長27.6%;工業投入完成55億元,同比增長5.3%;萬元GDP能耗下降4.9%以上。

(三)工作重點:以220省道和104國道為軸線,以平安片區建設和水龍王工業園為著力點,做大做強機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壓力容器制造業基地,打造體現山水長清、泉城新區風貌的兩個經濟發展新亮點。

220省道,重點依托*經濟開發區的強大集聚承載功能,借助“大經十西路”的延伸輻射,打好“*省機械制造產業集群”這張牌,著力培植發展機械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鏈,加快產業集聚,做大產業集群,使其成為各類大項目、優勢產業、重點園區建設的主要承載區域,全面建設*中西部機械裝備制造業基地。

104國道,重點以水龍王工業園為中心,進一步搞好園區規劃建設,擴大園區面積,提升承載大項目、大企業的能力,依托大學科技園強大的人才智力優勢和已經形成的產業基礎優勢,引導園區向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產、學、研一體化方向發展,以高科技產業發展帶動走廊式省會城市的建設,逐步建設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高科技研發中心和高新技術生產加工基地,全面建設*省壓力容器制造業基地。

(四)工作措施:

一是搞好工業生產調度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加強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監測監控,進一步搞好分析、分類、匯總、預測預警工作,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重新評選出區級50強企業和30家成長型企業,實行幫包責任制。引導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加入到大企業的分工協作和生產配套體系,借助大企業的市場、技術和品牌優勢,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壯大一批專業配套企業,轉化新增一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二是搞好載體建設。以做大做強*經濟開發區為目標,研究制定由行政管理轉向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和措施,組建相應的投融資公司和開發建設公司,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開發。落實“三園”的規劃建設、組織機構和政策。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供熱、供水能力和道路建設,提升承載大企業、大項目、大產業的能力。規劃建設以平安集團為中心的平安工業片區,拓展開發區發展空間,努力形成全區工業“一區三園多片”的發展布局。

三是搞好招商引資。(1)在引進“大、高、外”項目上實現新突破。以制造業項目引進為目標,引進一批投資強度大、技術含量高、發展后勁足、帶動能力強的名牌企業、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力爭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建設。(2)充分利用閑置資產招商,對手續較完備的閑置資產進行專門管理,通過招商,盤活閑置資產;對廠房廠地得不到充分利用的企業,幫助尋求合資合作伙伴,力爭閑置資產利用率達50%以上。(3)搞好項目的協調服務和項目儲備。重點做好中車集團、魯聯、志友、時代試金、民天面粉等重點項目的協調服務,促其盡快投產達產。

四是搞好企業技術及品牌創新。做好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幫助已建立省市級技術研發中心的企業做好“產學研”聯合文章,鼓勵企業開發新產品。搞好品牌建設,叫響*省壓力容器制造業基地品牌。計劃年內爭創省市級名牌產品10項,“*名牌”著名商標各10個,品牌企業5處。

(五)搞好節能減排。一是從源頭上嚴格控制“兩高”項目和投資,對違規建設項目,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推進節能行動,加強節材、節水、節電、節煤、節地工作。二是全面推進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試點,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三是運用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差別電價和超耗能加價政策實施力度。四是突出搞好8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鼓勵企業加大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

(六)搞對中小企業的幫扶。一是搞好擔保中心運營。通過爭取財政增資、上級撥款資助、吸收企業資金入股等形式,使基金規模擴大至1000萬元,放貸比例達到1:5,力爭年內幫助20家企業解決貸款2000萬元以上。二是積極為企業爭取政策扶持。重點搞好企業技改項目核準備案抵稅、中小企業各類發展專項資金、園區建設資金、節能減排資金的申報等工作。

四、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進一步培植發展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是鞏固和涵養稅源,加大對規模以上企業的扶持力度,每年按照納稅增長幅度給予一定獎勵,使本土企業得實惠。二是修訂完善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引進和本土企業實行同等待遇。對在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創名牌產品、品牌企業以及創稅大戶等方面進行分項獎勵和表彰,對申報省市級技術中心、榮獲各級科研成果、爭創國家和省市名牌及馳名商標的重點扶持。三是對區級50強企業和30家成長型企業,實行區級領導幫包責任制,進行掛牌保護,享受與開發區引進企業相同的優惠政策。

(二)成立工業企業發展土地、規劃、資金等領導小組,解決項目引進難、審批難、落地難等問題。

(三)堅持市場化經營思路,促使*經濟開發區加快發展。研究開發區由行政管理轉向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和措施,弱化行政管理職能,組建相應的投融資公司和開發建設公司。依托平安集團片區,拓展開發區發展空間。

(四)發揮企業家協會作用,建立季度聯席會議制度,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每季度召開一次有主要領導參加、有一定規模和層次的企業家聯席會議,傾聽企業家的呼聲和心聲,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