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研究思考
時間:2022-04-09 10:41:00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研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建設已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拉大城區總體框架,推進中心城市由“三位一體”向包括楚門、清港在內的“五位一體”發展,區域發展戰略重心從本島時代跨入“環漩門灣時代”,實現全島城市化,這是縣委縣政府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狀和要求,做出的一個重要戰略選擇?!笆晃濉逼陂g,圍繞實施這一戰略,*將開始實現從“本島時代”向“環漩門灣時代”的跨越,進入由一個“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轉型的發展新階段。
一、跨入環漩門灣時代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縣位于浙東南沿海中部黃金海岸線上,是全國13個海島縣之一。改革開放30年來,*立足海島實際,全面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徹底改變了“一農二漁三鹽”的傳統經濟格局,一躍成為以工業經濟為主的經濟強縣,連續八度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2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1.7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48萬元(約7500美元),三次產業構成為6.3:66.1:27.6。目前,*縣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后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原以“本島時代”發展戰略重心已嚴重束縛城市的建設和制約經濟的發展,跟不上時展的要求,必須跳出“本島”發展*。
(一)順應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需要
根據世界各國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城鎮化水平低于30%為初期,即緩慢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為高速發展階段;高于70%為后期,為穩定發展階段。20*年,*縣城市化水平達到53%,說明已經具備了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條件,但*縣的城市化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20*年,*縣的人均GDP約為7500美元,按照錢納里模型以及世界銀行的研究,*縣城市化率應該超過60%(見表1、2)。
*
按照《臺州市總體規劃(20*-2020年)》對城鎮規模等級劃分,*縣將成為20-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無論是從城市化推進的空間上來看,還是從建設一個中等級規模城市的要求上來看,目前島內開發已經趨于飽和,發展空間極為有限,迫切需要跳出本島,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二)順應產業發展格局調整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各工業功能區的相繼開發建設,特別是漩門二期、三期圍墾工程的相繼開發和建設,*縣的空間發展格局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縣在“九五”和“十五”期間,在產業發展上采取的是點軸式,即以76省道為軸,沿線各工業園區和集鎮為增長極的發展模式。通過沿線各增長極的極化效應,由各關聯產業形成產業鏈,并拉動資金、勞動力、資源和人才、技術向各增長極點流動,從而形成了包括經濟極化、產業極化、生產要素極化、功能極化和空間極化的復合型強勁增長極。但從目前來看,這種發展模式缺少擴散效應,即生產要素由增長極向周圍地區的“倒流”或“外溢”的過程,過渡極化使企業之間過度競爭(爭水、爭地、爭路、爭資、爭人等)和過度擠壓,從而出現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而且非發展軸和增長極地區要素的過度流失,也是形成*縣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十一五”期間乃至今后一段時間,*縣應積極依靠政府引導,使增長極趣于分散,從目前的點軸發展模式過渡至點軸帶動網絡式發展。即在陸域以76省道及其復線為經濟、人文發展軸線,新構建的人工網絡(包括各鎮之間的交通網、電網、市場網、信息網)為載體,形成以環漩門灣為核心的陸域經濟網絡區,以及以海岸帶為自然軸線、大麥嶼港區為核心的海洋經濟網絡區,推進區域平衡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三)區域經濟發展面臨重大的戰略機遇和挑戰
*縣地處長三角的最南端、溫臺沿海產業帶的接點。這對*縣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推動溫臺沿海產業帶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長三角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力推動下,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更加速了國際間資本的流動,發達國家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而長三角區域是我國承接發達國家轉移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的主要區域之一。此外,“十一五”期間溫臺經濟一體化將形成初步框架,而*縣作為溫州和臺州之間的樞紐與沿海通道,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深水良港大麥嶼港,因此*縣已被列入溫臺沿海經濟產業帶的重點建設區之一。隨著樂清灣跨海大橋建設和國家一類口岸大麥嶼港口的深度開發,*縣將逐步成為溫臺沿海經濟區交通乃至經濟的樞紐。然而,當前我們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是區域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大關,而城市化水平僅為53%,根據錢納里模型以及世界銀行的研究,*縣城市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目前*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經濟發展方式還是以粗放型為主,區域和城鄉發展還不平衡,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越來越大。二是由于工業經濟的主導行業仍然是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面臨著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巨大挑戰,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朝陽產業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配件環節,競爭力不強的挑戰。三是企業外流嚴重,面臨產業梯度轉移的挑戰。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與有利優勢
(一)自然基礎
*縣是一個海島縣,陸域面積只有378平方公里,且境內多丘陵山地,平原多為灘涂淤積圍墾而成。然而,*縣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優勢,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港灣優良。國家一類口岸大麥嶼港位于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段,它扼甌江口外,踞樂清灣東南門戶,介于溫州、寧波兩開放城市之間,與國內基隆、福州、寧波諸港相距都在200海里以內,是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國貨輪往來南太平洋洲際航道的歸接處,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基隆、香港、馬尼拉、東京、新加坡和檀香山等,都處在以大麥嶼港口為中心的近海扇面上,區位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大麥嶼港區岸線呈南北走向,可用海岸線達35公里,深水港區寬4.5公里,可建造1至5萬噸級泊位30多個,10萬噸以上泊位20多個,進出口航道水深均在11米以上,2萬噸級船舶不需候潮即可自由出入,是浙中南和閩北沿海之間惟一可以滿足第三代以上集裝箱船進出的港口。同時,大麥嶼港三面環山,港區內風平浪靜,平均浪高不超過1米,是國家航海學會推薦的八大天然避風錨地之一。早在1977年,交通部和浙江省交通廳進行沿海港址選擇時,就肯定了大麥嶼建設大型深水良港的優越條件。1984年初,在溫州地區港址可行性報告評審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大麥嶼港是全國第一流的深水港,建港條件可以與鹿特丹和神戶港相媲美,形象地把大麥嶼港比喻為浙中南和閩北沿海的“北侖”。
隨著大麥嶼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日趨完善,與港口設施建設相配套的集疏運條件的日益改善。近年來,貫通了通往港區總長2450米的陳嶼隧道,建成了臺州沿海高速公路連接大麥嶼港區寬達33.5米的疏港大道,開通了從大麥嶼至溫州、洞頭、樂清等水陸客貨運航線,建成港區堆場8000平方米。隨著76省道復線的建成投入使用,黃泥坎第二隧道和陳嶼第二隧道的開工建設,以及浙江沿海高速公路工程尤其是樂清灣跨海大橋的即將興建,還有甬臺溫鐵路*支線規劃建設,這將徹底改善大麥嶼港區的集疏運條件。雖然大麥嶼港的開發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它的資源優勢正在變為區位優勢和有利條件。特別是隨著溫臺產業規劃的實施,大麥嶼港正在發揮其越來越大的作用。大麥嶼港不僅是*縣臨港區的工業基地,也是縣陸域走向海洋的紐帶,還將成為*縣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麥嶼港的開發建設不僅事關*縣自身的發展,而且是涉及到溫州同浙中南、浙西地區乃至皖南、贛東、閩北等地區開發經濟合作的戰略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開發大麥嶼,建設港口*,不僅是*縣區域經濟發展的契機,也是其融入溫臺經濟區乃至浙皖贛閩經濟圈的戰略性突破。
(二)人文社會
漩門灣的優勢不僅在于群山環抱的優美港灣,還在于其孕育著*人民,具有先發優勢和發展潛力。解放塘、人民塘、苔山塘等海塘的筑起,不僅筑起了*人民的生命之堤,也圍出了一片片良田。現在又在這片土地上興辦了許多企業,建起了工業功能區。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加快了產業和人口的集聚,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催生*現代化中等港口城市的形成以及一批集鎮的發展。目前,在漩門灣兩岸崛起了城關、坎門、楚門、清港、蘆浦、干江六個集鎮,還有龍溪一個鄉。如果我們從構建環漩門灣時代去劃分,它的范圍可擴展到包括陳嶼鎮和沙門鎮(注:陳嶼辦事處,既是珠港鎮,又是“三位一體”的組成部分;沙門鎮是環漩門灣產業帶的組成部分)。這一區域是*縣的先發地區,人口密度高、產業發達。漩門港口大壩工程使得*島同大陸緊密相連,為跨漩門灣的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這第一步,也是目前*聯系外境的唯一出路。為改善與外縣的交通聯系,現在兩座現代化大橋飛架南北,把漩門灣兩岸聯系得更緊密,這為構建環漩門灣時代創造了更加有利條件。特別是漩門二期工程和漩門三期工程的實施建設,為*縣新增用地10萬畝,有效緩解了*十分緊缺的土地資源。所以,這里將是*未來的區域發展主戰場,也是*人民的希望所在。
(三)產業協作
*不僅具有港口和海灣的優勢和條件,區域內的產業特點也十分明顯。*原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也是一個漁業大縣。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經濟成為主導經濟,20*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46.42億元,占全縣經濟總量的66.1%。目前環漩門灣沿岸規劃建設各類工業功能區9個,規劃面積已達6.4萬畝,實際可利用面積4.7萬畝,已開發面積1.93萬畝,到去年底已累計完成投資97.52億元,共落戶企業1068家,其中竣工投產企業842家,建成廠房面積518萬平方米。20*年共實現工業產值368億元。通過實施開發建設特色工業園區的戰略舉措,產業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縣形成了汽摩配、閥門水暖、家具、眼鏡配件及醫療器械和醫療包裝五大主導行業,20*年,產值分別達到223.84億元、180.50億元、22.01億元、7.53億元和2.73億元。
*縣社會分工協作更加緊密。隨著配套生產條件的不斷完善,已初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專業分工協作產業鏈,并培植了一批制造業龍頭企業,構建了若干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塊狀經濟。如蘇泊爾、中捷、博民、凱凌等大中型骨干企業充分發揮行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引導中小配套企業共同發展,使*縣制造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根據《*縣工業產業發展及空間布局規劃》,至2020年,結合*中等城市的發展形態,*工業發展空間基本形成“兩城一廊”格局,即港北工業城、港南工業城、工業長廊,規劃面積達到58平方公里(8.7萬畝)。在此基礎上,《*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環漩門灣產業帶,它不是空中樓閣,產業集聚是基礎,產業升級是關鍵。環漩門灣產業帶必須有依托。根據各地經驗,當前要把建設和發展工業功能區作為重要切入點。目前,*縣共有工業功能區9個,鄉鎮工業小區50余個,但總體發展層次不夠高,布局也不夠合理,尤其是優勢產業的產業鏈拓展延伸還不夠,農業的規?;洜I尚處于較低水平。對此,我們要依托現有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城鎮體系和發展格局,圍繞促進城鄉之間的產業融合、資源和生產要素流動,充分利用漩門二期、三期圍墾工程的相繼完成和開工建設這一契機,做好整合、擴容和提升的文章,打造新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近期將漩門二期灘涂圍墾區以及現有的漩門工業城作為*經濟開發區的擴容部分,并規劃中長期將漩門三期也作為*經濟開發區的擴容部分,最終可形成80平方公里獨立的經濟開發區。
三、環漩門灣時代*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構建環漩門灣時代,不僅是地域空間上的一次跨越,更要體制機制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調整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以消除構建環漩門灣時代、打造海灣型城市的種種障礙。
(一)適時調整區域行政機構設置,積極消除體制機制上的障礙
構建環漩門灣時代,打造海灣型城市,體制機制是保障。目前,無論從行政管理體制,還是從各種保障機制,還遠遠不能適應構建環漩門灣時代的要求。環漩門灣區域,現設立9個行政鎮鄉(辦事處),建有漩門工業城、濱港工業城、汽摩配工業功能區管委會,成立了漩門二期管理局、漩門灣農業觀光園指揮部、漩門三期圍墾工程指揮部。由于行政劃分上過于分散,管理機構設置上交叉重疊,存在著政出多門、規劃缺位、布局混亂等現象。當前要抓緊成立構建環漩門灣時代領導小組,加強規劃指導,強化工作協調。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的總體要求,按照海灣型城市格局和組團式城市發展框架,高品位、高水平地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專項規劃、分區規劃以及控制性和修建性詳規。既注重規劃的前瞻性,又注重規劃的全局性。努力做到統一規劃、整體開發、分步實施。要加強對環漩門灣區域開發建設的工作指導和協調。要樹立全面觀念,要有全縣一盤棋的思想,努力消除各鎮鄉之間、各管委會之間、各指揮部之間各自為政、相互分割的局面。隨著構建環漩門灣時代的積極推進,對該區域的行政管理機構設置進行調整,把一些管轄區域比較小或行政機關距離較近的鎮鄉進行合并,對屬縣級直接管轄的像工業功能區管委會、漩門二期管理局等組織機構,也要進行整合。積極推進改革,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建立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機制,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積極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建立“村企”結對機制,完善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完善城鄉統籌的養老、就醫保障機制。
(二)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消除環境支撐上的障礙
中共*縣委第十三屆一次會議提出,將全島城市化確定為*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總體戰略,把*建設成一個“三港一中心”平行式組團城市,并提出全島城市化戰略具體分三部走的戰略構想。現階段,圍繞新農村建設主題,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全面實施城鄉規劃、交通、供水、電網、環衛、信息等一體化建設,為全島城市化打下堅實基礎。按照上述實現全島城市化的構想和思路,筆者認為要把交通道路建設放到突出的位置,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依托“四縱四連一環一覆蓋”的縣域規劃公路網主要骨架的結構,主抓各集鎮之間快速通道的建設,構建內外聯系方便、城鄉通達便捷、安全、高效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堅持公交優先發展,率先在環漩門灣區域形成覆蓋城鄉公交客運網絡,逐步構筑縣城—鄉鎮—行政村的三級公交網,城鎮之間形成以縣域公路網為框架的公交線路,城鎮行政村之間則形成覆蓋所有中心村的公交線路。建立城鄉公交相互銜接、資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暢通有序的道路運輸大客運公交網絡新機制,努力實現村村通公交的目標。加快推進“一區三線”的建設和整治,逐步使“三線”從連接五大集鎮的交通道路發展為城市道路。考慮*鄉鎮居民的出行和換乘需求,全面規劃建設城鄉公交換乘樞紐,形成零距離換乘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客運體系。
其次,充分利用空間,合理規劃布局,加快商貿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今后城市發展布局及其功能定位,應充分利用環漩門灣廣闊的地理空間,特別要利用漩門二期、三期圍墾新增土地資源,加快商貿設施的布點,為新的城市政治文化中心行政配套服務奠定基礎。要借城市化加速推進的契機,整理置換并逐步減少城區工業用地,加快城區產業“退二進三”,努力構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設施現代、管理先進,能為城市居民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的“一主一副多級”商貿服務體系,即形成以港南為縣級中心,港北為區域中心,陳嶼、干江、沙門等若干個鎮級商業中心的商貿流通格局。此外,要加大對水利、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強化要素資源的保障;加大對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三)合理調整產業布局,積極消除生產要素制約
構建環漩門灣時代,產業發展是基礎。當前,*縣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的臺階,已跨入工業化社會的中后期,為*縣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面臨著資源制約加劇、環境日趨惡化、創新動力不強、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充分利用漩門二期和漩門三期海涂圍墾新增土地資源,抓住漩門工業城和濱港工業城開發建設的有利時機,優化經濟空間布局,資源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
首先,整合提升工業功能區,全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縣的工業功能區是作為縣域經濟增量推動的主陣地,要通過整合、擴容、提升三條路徑,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和單位土地產出率,強化專業化分工協作,引導特色化發展,切實減少產業趨同、讓利競爭現象,不斷提升產業效益,全力打造先進特色制造業基地;努力構筑承載能力強、投資密度高、環境污染少、產出效益好的高品位工業功能區,并結合城區拓展和漩門二期、三期開發建設,成為縣域經濟中遠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后續空間;發揮交通區位條件較好的優勢,作為今后*縣承接全球產業轉移、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基地。形成“六區兩城一廊”的產業布局體系,有效突破“低、小、散”的產業格局。
其次,抓緊開發大麥嶼港口,加快形成大麥嶼物流基地。我們要依托大麥嶼天然良港,重點發展為制造業配套的生產型服務業,突出物流業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構建“一園區兩中心多接點”的現代物流業框架體系,形成“南北聯動、層次分明、功能齊全、覆蓋面廣、輻射力強”的高效便捷的現代物流空間布局,加快推進*縣外向型港口經濟的全面發展。
其三,積極保護農業耕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確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下,加快種植業結構的優化。以苔山塘、楚北塘、楚南塘文旦示范園區和干江、清港葡萄園區建設為依托,加強文旦、葡萄、玉橙等具有*縣特色的優勢產業基地建設。以樂清灣生態農牧化示范區、中鹿島深水網箱示范基地、五門海珍品養殖示范園區、小青島水產品加工基地、坎門蝦米加工基地等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生態養殖業和休閑漁業。以坎門中心漁港開發建設為契機,加快建立水產品加工基地。以干江和楚門盤菜、陳嶼與鮮迭剪豆等標準化蔬菜商品基地建設為依托,進一步擴大傳統蔬菜種植規模,發展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保健蔬菜等高附加值產業。
- 上一篇:公共管理基本問題初探論文
- 下一篇:EVA剩余收益估價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