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局人行道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25 11:42:00
導語:建設局人行道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行道作為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其使用功能已不再單純是行人通行的專用通道,它在城市發展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對城市交通的疏導、城市景觀的營造、地下空間的利用、城市公用設施的依托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空間的利用
人行道按功能可簡單的劃分為:路牙沿、附屬設施功能帶、盲道、人行道、退讓線五個部分,雖然每個部分看似簡單,但在城市道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將這五個部分進行合理的整和,加以改進就能發揮更高的效能。
在寸土寸金的現代化城市中,用地的問題總是制約著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在城市基礎建設中矛盾更為突出,土地在利用需求和城市發展儲備等方面的問題都是無法回避的。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空間利用更趨明顯,地下是各類管線的“大本營”,被路燈、供電、通訊等管線所盤踞;地面是各種附屬設施的“根據地”,被綠化、廣告、書報亭等設施所占領。現在的人行道在利用上不堪重負。因此,必須合理、充分地利用人行道的有限空間。
二、人行道設計的新思路
1.規劃與設計部門應在重視車行道的規劃與設計的同時,也充分考慮人行道的重要性。在現代城市中,人流的無序而導致的交通擁堵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人行道(特別次干道)的寬度應盡可能設計得寬裕些,不得犧牲人行道來換取車行道的拓寬。道路寬度習慣沿用主干道5~6m,次干道2~3m的模式。在新建主次干道中,人行道應留有充裕的空間,為城市新一輪的改造做好準備,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劇增,這一點是非常必要的。
2.人行道的布局必須跳出現有定式,打破紅線在道路布局上的束縛,充分利用道路退讓線和慢車道的寬度,將慢車道、人行道、退讓線三者連為一體,放在同一平面上。由于行駛速度緩慢,人行道的縱橫線形在施工中可結合實地條件,因地就勢,在滿足排水的前提下進行調整,不一味死搬硬套。拓寬了慢車行道及人行道,使狹窄的人行道在視覺上得到放寬,消除了行走中的空間壓抑感。同時慢車道、人行道、退讓線三者之間可以采用不同材料進行區分,保證了紅線的限制作用,運用交通標志標線等手段,規范行駛行為,確保通行安全。在使用過程可以自我調節,在人流少、自行車多的時候,自行車可以進入人行道,同樣當自行車少、行人多時,慢車道可作為疏導的通道。通過簡單的變化,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的利用率。
3.人行道設施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但城市用地是有限的,可謂寸土寸金,如果人行道僅作為一種行人的通行設施,利用率是很低下的。目前,很多的工程實踐中,自行車停放區、景觀綠化、城市公用設施已不斷地在利用人行道的有限的空間,進一步提高其利用率是當務之急。
(1)設置臨時停車場
隨著城市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機動車得到很大發展,小轎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城市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尚不能滿足機動車輛的增長速度。目前機動車的停放較為混亂,而城市用地的矛盾又十分突出。因此城市人行道可作為機動車的臨時車場,結合各道路的特點,分路段分時段做出明確規定,在主干道(景觀路)或商業網點的人行道嚴禁停放,次干道可在夜間某個時段停放,白天禁止停放;街巷在流量高峰時刻嚴禁停放。并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以加大該路段的日常養護,人行道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停車的壓力,同時也可將混亂的停車現象變得有序,可謂一舉雙贏。
(2)人行道與休閑廣場一體化
在城市用地高度緊張的今天,市民的生活空間變得越來越擁擠,城市的綠地、景觀太少,對人們的心理會產生壓抑感。可以在一些非人群聚散地區域或靠近市民生活區的人行道上,在滿足寬度的條件下,設置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休閑廣場,在廣場內適當增加綠化、休憩設施,可以使行人感到林中有路、路中有林,做到以人為本,同時也大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味,樹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3)無障礙通道與道口相結合
隨著城市無障礙改造力度的加大,城市人行道的進出口坡道也越來越多,但寬度狹小,在道口處人流、車流聚壓較大,需要快速疏散,如單獨設一個較窄的通道,無形之中減少了通行面積,因此可將無障礙通道擴大到整個人行道寬度,使得不論殘疾人還是正常人從哪個點進入人行道都很通暢。高峰期間在專人指揮下,非機動車也可進入人行道,作為一種臨時通道,加大了該處的分流速度。通過對交叉口處的人行道的有效拓展,提高了行走時的舒適程度,真正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也提高了無障礙通道的利用率。
4.嚴格規范人行道上埋設的各類管線,特別是新建道路上的埋設。由于運營商部門較多,在一些早期的市政道路上常遭到私挖、亂挖、偷挖,使得地下管線十分混亂無序,而且埋置深度大多達不到要求,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大大降低了人行地下空間的利用率,為以后的改造增大了難度。因此對管線的埋設應從嚴控制,規劃和設計部門應在項目規劃與設計階段就明確規定管位孔道數和埋置深度,為監管提供有利的依據,同時推行監理制,加強過程中的監控,路政等監管部門應加大在施工中的約束力,把埋置深度、回填質量列做重點巡查和驗收的考核項目。人行道的地下空間資源有限,十分寶貴,如果不加以保護并合理利用,今后的城市發展將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 上一篇:建設工程風險管理工作意見
- 下一篇:醫院護士年度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