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創造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3 06:03:00

導語: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創造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創造調研報告

*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既是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和理論構想,也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標志著我國農村政治、經濟、社會和精神文明協調進步、全面提升發展階段的到來。在這個過程中“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多予少取”等都是必要的,但核心的問題是農村的發展最終要靠農民自己來駕馭,而不解決好農民的思想問題,新農村建設就不能夠獲得持久的內在動力,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一、當前農民的思想現狀

農村改革20多年,我市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法制觀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所接受,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在農民中不斷增強。但也存在著與我市當前新農村發展總體布局很不適應的方面。

(一)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認同不高。近幾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農村稅費改革,農民通過各種途徑的教育活動了解和掌握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黨關于農業和農村的政策,并對黨的農業和農村政策表示擁護,對黨和政府的權威有較高的認同。但由于農民從自身的經驗感受范圍來認識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干部隊伍中又存在作風飄浮,形式主義或行政不作為現象,使得農民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的認同度不高。

(二)農民仍然存在著糊涂的意識和落后的思想。當前“三農”的大環境雖然使農民思想受到沖擊,農村的封閉日益被打破,但農民視野局限,居住分散,言行散漫等自身客觀因素,使他們形成的小農意識等傳統觀念依然存在。農民小富即安的思想、因循守舊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使其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對他們的思想解放起著制約和牽制作用,影響他們與時俱進的行動步伐。另一方面,作為農民自身,由于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缺乏更新思想觀念的意識。如在當前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過程中,在產業鏈尚未形成的形勢下,農民對產業結構調整缺乏足夠的信心,市場意識不強,怕擔風險,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自覺性不高,往往削弱了他們開拓進取的勇氣。

(三)農民法制觀念不完善,責任、義務觀念淡化。農民發展基層民主內在要求的責任、義務觀念,并沒有與民主、權利意識同步增強。表現為講民主的多,講法制的少;講權利的多,盡義務的少;講個人利益的多,識大體、顧大局的少。一旦出現發展集體或區域經濟與個人利益的矛盾,往往把個人利益擺在第一位,要求集體或全局利益服從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表達對黨和政府不滿的方式缺少“溝通式”行動,而實施“逼迫性”行動,如集體圍攻基層組織、鬧事、以引起上級重視并逼迫其解決問題。部分農民對法律法規和黨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對自己享受的權利爛熟于心,而對自己應盡的義務卻知之甚少,在新農村建設中,“等”“靠”“要”思想阻礙了農民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

(四)道德失范問題顯現。中國傳統優良道德觀念日益淡化,一些腐朽落后的道德觀念便乘虛而入,支配農民的思想和行為,使提高農民道德素質的任務變得十分繁重而緊迫。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有所滋長。有的一切向錢看,見利忘義。而一旦有了錢,就追求物質享受,尋找感官刺激。二是有的農民出現道德迷失,是非、善惡、美丑混淆不清,社會正義感下降,榮辱觀、是非觀混亂。鄰里糾紛、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依然存在。

(五)依靠科技致富逐步成為農民的共識,但總體科學文化水平不高,對農民的教育的缺失,影響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長期以來由于農村教育的滯后,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農民教育機構通常用技能培訓或技術指導來替代對農民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如各種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送科技下鄉活動等,均以科技推廣為主要內容,這種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漁”的教育方式使農民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使農民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難以提高。由于農民的教育沒有長效機制,缺乏系統的教育計劃,收效不能盡如人意。

新形勢下在我市農村實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保持農村社會穩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必須加強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強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思考

(一)以基層黨組織為主導,其他組織齊抓共管。做好新形勢下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發揮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主體的作用。一是要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主導。調研發現,凡是基層黨組織建設能夠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特別是有一個好支書的村子,那里的風氣就正,民心就順,治安狀況就好,三個文明就能得到協調發展,說明對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還要依靠基層黨組織來完成。具體到當前,要按照“五個好”的要求,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支部書記和廣大黨員在做好農民群眾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主導作用。二是村委會、青年團、婦聯、民兵和農村經濟組織等齊抓共管。動員這些組織的力量,既有利于使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做好上述組織各自聯系的那部分群眾的工作,也有利于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建設一支熟悉情況、覆蓋面廣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把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日益推向深入。

(二)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新農村,需要新農民,這個“新”字,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注重人的培養,都要更扎實地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一是多種途徑(如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建立村級農民教育學校等)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措施,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化解各種矛盾,強化農民的社會主義意識,堅定對我市農村發展的信心,激發新農村建設的激情,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二是必須堅持開展對農民的學歷教育。這是由我市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所決定的。必須提升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以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和學歷水平。三是要構建農民教育網絡,建立健全農民教育體系和長效機制。實施涉農扶智工程,構建集“天網、地網、人網”與一體的農村信息、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改革七站八所,使之成為農民的顧問,隨時為農民解惑,健全農民繼續教育機制。完善農業教育政策,大力鼓勵和整合培訓資源開辦農民講堂,講解農業實用技術、科技致富能力、從事務工的職業技能,增強農民的科技能力,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

(三)探索建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的表達機制和實現載體。一是以自然村為單位組建,因事而立。二是由村民自主推選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農村“五老”(即: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師)和村中有公心的能人組成。三是在村“兩委”的指導下工作。通過理事會暢通農民思想工作的渠道,制定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實現自主管理、自主實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這一做法對化解許多政府難以處理和解決的矛盾,豐富農村民主自治的內容和形式、凸顯農民自我教育功能,更好地做好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動新農村的建設。

(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農民群眾的文明素質。通過開展文明戶、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戶等的創建,吸引農民積極參與。通過周末文化活動,城鄉共建中“送法、送教、送醫、送科技、送溫暖”等活動,提高農民的道德修養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把傳統的道德觀念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發展觀統一起來,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農民的主導意識,營造文明新風。

(五)以當前我市的新農村建設行動為契機,使農民在這個惠民工程中受到教育。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過程中,教育農民為了自己的生產生活受益投工投勞,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強化農民的創業意識,使農民的精神面貌,農村的社會風氣得到有力改善。通過信息、數字廣播電視等“五通”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在落實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措施中教育農民開闊視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我市四區一線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大市的轉變,清除思想和觀念的阻礙,改變生產方式、凝聚發展后勁,創造一個和諧的農村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