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調研報告(市)

時間:2022-05-30 09:37:00

導語:家庭教育的調研報告(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的調研報告(市)

最近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于家庭教育的新聞,有點意思。一個五年級小學生與媽媽簽訂了一份由雙方共同起草的“母子協議”:甲方(母親)每月提供50元零花錢,不得干擾兒子正常的交友;不得私拆兒子的信件;不得擅自翻閱兒子的日記;不得硬性規定兒子吃什么和吃多少;作業不會時,不得發脾氣,要耐心講解等。乙方(兒子)必須遵守紀律,上課認真聽講,早上起床后早讀10分鐘,鍛煉身體10分鐘;晚上9:30睡覺,放學必須按時回家,如不按時回家去網吧,一次扣2個月零花錢。這種家庭協議的形式在一些城市里很流行,在甲、乙雙方那里很有市場。專家認為,這是家庭教育尋求平等對話。(見本報昨日12版)

時代不同了,原來專制與服從的家長與孩子關系也開始與時俱進,添加了民主平等的味道。從教育效果看,它是新的家庭教育方式,肯定有利于孩子們學習的提高,習慣的轉良,成為乖乖虎。不過,讓筆者更想入非非的是,要是往長遠看,假如這個民主平等講求“法治”的家庭教育完全取代了專制服從教育模式的話,孩子們將成為培養出自信、自治、遵守規則的一代,換掉教育基因中的舊血液,長成活脫脫的新人。

中國人的家庭教育,一向沿襲儒家傳統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權力秩序,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老子說什么,孩子們是沒什么發言權的,基本上是人治的那一套。我們沒怎么見過電影中家長與孩子平等融洽的場景,卻經常是老子深惡痛絕的訓斥鏡頭。即便是苦口婆心的感情型,也大都是,“我拉扯你這么大容易嗎,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們嗎?”一副天生兒子欠老子的感情威脅。君權神授,父權天授,啥也別說了,任由你理由再大了去,也沒有和父母議價的資格。這就是中國父母與中國孩子的權力格局。

所以,我看到這則家庭協議的新聞后心生欣喜。我們習慣了家長在家庭中的絕對權力,孩子是無所謂權力、無所謂隱私的,任由家長打罵、被家長強加自己的愿望。孩子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被家長看作了一個附屬物。反過來看國外的家庭,情感融洽,家里來了客人以后,家長會給客人介紹孩子,即便是再小的家伙也不忽視,這些自信的孩子們還會大大方方地與客人握手招呼。可別忽視了握手,那可是將對方作為個體平等對待的外化動作。中國的家庭教育,媳婦熬成婆之后,不用說,是會搬用當初婆婆的做法對待媳婦的,如此,子子孫孫,充盈的大多是專制、緊張、拘謹的氛圍。

推而廣之,我們怎么又能期望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能夠有公民的自覺呢?現在我們總是在高調談公民社會,談教育民眾,但看看未來公民成長的環境,實在是先天不足。

回頭看記者報道的這份家庭協議書,民主、平等都具備了,而協議書本身就是一個法治的無形權威,替代了父權天授,權利與義務基本對等。當然,它肯定是建立在家長為孩子好好學習的目的之上的,雖然看起來有些矯情,但公民的平等理念與法治的權威理念可能會成為一個副產品,最終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