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勞動力狀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30 09:39:00
導語:工業企業勞動力狀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兩年來,*市固定資產投入高速增長,有力拉動了經濟快速發展,從而對勞動力需求量急劇增加。不少工業企業反映職工崗位空缺,招工困難,生產能力開不足,嚴重影響了企業效益的正常發揮。對此,*市婦聯和*市經貿委聯合對全市工業定報企業勞動力需求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目前工業企業勞動力狀況
通過發放調查表的形式,重點對*市256個定報企業(剔除農墾企業),職工需求情況進行了調查了解,收回214個企業的反饋表,占發放總數的83.3%。匯總結果,214個企業按目前現有生產能力需要職工40560人,實際企業現有職工37361人,其中在崗職工361*人,缺崗,4454人,占職工需求總量的11%(即缺崗率11%)。在崗職工中熟練工31497人,占職工需求總量的77.6%,這表明企業因勞動力因素,214個企業目前生產能力只有77.6%能正常發揮效益。
其中,紡織玩具企業缺崗人數最多,達2613人,占總缺口的58.7%,職工缺崗率12.6%。調查的87個企業中有36個企業反映職工不足,占41.3%,企業現有熟練工15302人,占需求總數的73.8%,雖從市外招入職工近500人,但仍有四分之一的生產能力因職工不足而閑置。職工缺崗較多的企業有:銀橋公司缺200人、缺崗率25%,神龍玩具公司缺200人、缺崗率33.3%,騰龍紡織公司缺200人、缺崗率40%,萬達紡織公司缺150人、缺崗率15.8%,虹宇時裝公司缺200人、缺崗率23.5%,歐萊(*)服飾公司缺100人、缺崗率20%。
缺崗率最高的是食品行業企業,缺崗1272人、缺崗率29.3%。本行業企業職工不足是由于季節性生產特點導致,職工不足集中在3個龍蝦加工企業和1個蔬菜加工企業,即盛興水產公司缺400人、福達食品公司缺500人、鹽城富華食品公司缺200人、銀臺果蔬食品公司缺122人。
其他機械、化工、建材、輕工行業企業職工不足的問題目前不突出,4個行業共缺職工569人,集中在少數企業,如恒昌汽配公司50人、奧克集團80人、南陽固威鑄造公司40人、白駒二磚廠50人、海峰化工建材公司50人、旺達包裝公司40人、彤暉永磁公司80人。
另外,通過對大中、新豐、西團、白駒、萬盈等鎮抽查,對全市非定報企業勞動力狀況進行了了解。全市非定報企業現有職工11084人,但按生產能力,需要職工16500人,缺崗率達32.8%,而且集中在紡織、服裝、玩具企業,這三類企業職工缺崗率達40%。
以上數據可見,從*市面上看,勞動力缺口較大,接近二成,尤其是熟練勞動力缺口更突出,超過四分之一。不考慮季節性因素,則全市勞動力缺口問題集中在紡織玩具企業。
二、企業勞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市適齡從業人員達45萬人,應該說勞動力資源豐富。對工業企業來說每年有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和城鎮轉移;全市每年可新增7000個勞動力;現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登記的達15961人;*市職業學校常年畢業生規模達2000人,按理企業不應該出現招工困難、勞動力緊缺現象,問題何在?粗略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1、勞動力結構矛盾。由于新增勞動力大多從農村來,農村收入水平、生活條件、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相當數量從農村新增的勞動力不能滿足城鎮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就業需要,不能滿足企業的崗位要求,這種城鄉差別,造成大量粗級勞動力缺乏就業崗位、企業缺乏所需熟練勞動力兩者并存的局面。由于中、高級技術工人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和勞動鍛練,更是嚴重缺乏,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受高等教育的人才退而求其次。這種勞動力供求錯位,就業與需求不對稱的結構矛盾是導致勞動力供求失衡的核心因素。
2、產業結構矛盾。*市工業經濟中紡織行業是支柱產業,規模最大、比重最高,占總量的三分之一。這兩年,*市固定資產投入高速增長,其中紡織占大頭,紡織項目投入占60%。2005年新增環紡8.5萬錠、氣流紡近20組,紡織能力增長25%,新增能力需要職工2200人。20*年底竣工的紡織項目,又增加環紡近10萬錠、氣流紡10組,紡織能力再增長20%,紡織企業新增勞動力需求2300人。紡織、玩具行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快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量急劇增加,這是導致勞動力供求失衡的另一重要原因。
3、勞動力市場功能不到位。在勞動力資源豐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壓力增大、農村富余勞動力急需轉移、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大背景下,部分行業出現“缺工”現象,與勞動力市場功能不到位有一定關系,勞動用工信息、手段和效果有限,所的信息實用性不夠,與社會公眾尚有距離,勞動力市場和職業介紹單位的微觀信息過于具體,有償性、商業性太強,且多在十分有限的場地和載體上,受眾面很窄。勞動力市場不夠健全,勞動用工信息渠道不暢、形式不廣泛、勞動力供求雙方溝通了解不夠也是導致勞動供求失衡的一個因素。
4、勞動工資水平較低。根據20*年統計資料,在“分行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欄目中,把一二三產分為*個行業,其中,“制造業”職工年工資額為8495元,為*個行業最低。對農村勞動力來說,這個收入只相當于6畝田棉花或4畝田大蒜的收入,在農村,1個勞動力種6畝棉花不比到紡織廠上班辛苦多少,如進市區企業,還要付房租,加上生活開支,所剩無幾,如到小城鎮企業,還要考慮照料小孩上學等,還不如在家種田。城鎮勞動力中女性畢竟有限,8500元的年收入也不誘人。可見,本地勞動力綜合就業價值的預期心理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客觀現實差距較大,促使現有熟練勞動力跳槽、輸出,這也是紡織玩具行業企業“缺工”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勞動工資水平低只是表相,根子還通在產業結構和企業運行質量上,紡織玩具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我市紡織企業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低,玩具企業訂單價格低,盈利空間小,因此效益有限,職工工資也就難以提高。
5、未建立勞動力區域梯度轉移機制。*市勞動力中介機構把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重點放在勞動力的輸出上,還沒有把對欠發達地區勞動力的引進輸入放到應有位置,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勞動力區域梯度轉移機制。目前,*市外勞動力輸入均為企業迫不得已的自發行為,而單個企業到市外招工,信息少、周期長、費用高、難度大。這種勞動力補充不足的局限性也是導致勞動供求失衡的一個原因。
三、緩解勞動力矛盾的途徑
1、健全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建立健全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不僅可以緩解失業者求職無門、用人者招人無路,以及一些人沒事干和一些事沒人干等就業與需求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可以疏通和加快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的勞動力轉移和流動。目前,許多地區均已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和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建立了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用人信息網絡庫,隨時為失業者提供就業計劃、就業指導、招工信息、培訓服務信息、專家職業分析、推薦工作崗位等各種就業信息咨詢。*市勞動力市場還需不斷完善,通過市場機制對勞動力資源及時、有效的配置,有效擴大就業,從而大幅降低勞動力流動成本、減少勞動力資源浪費,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
2、改革職教體制。就業的矛盾關鍵在勞動結構問題,結構問題主要取決于職教體制、教育結構和專業設置等,如某些專業人才過剩致使部分畢業生就業困難,而有些專業人才短缺,供不應求。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構上,由于職業技術教育重視不夠,導致技術工人嚴重不足。因此,職教單位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變化調整教育結構,建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培訓體制;不同類型的學校應有其不同的定位,適度擴大教育培訓規模,增加社會待崗人員的短期培訓,使下崗待業人員充分就業;用人單位與職教部門直接見面,建立受訓人員——培訓單位——用人單位應相互銜接的機制,實行定向培養,從而實施有效培訓;降低職教門檻,職教單位要根據勞動力市場導向,定期培訓企業急需技術工人,培訓費用可由用人單位支付。
3、強化企業管理。企業職工“缺崗”、職工外流,企業對外來勞動力沒有吸引力,企業管理水平低是內因,不少企業經常教育職工,特別是技術骨干,不要跳槽,要感情留人,要事業留人,可時至今日,勞動力資源已越來越社會化,沒有人因得到高薪而慚愧。不少企業埋怨職工跳槽,恰恰相反,企業應該自身找原因,為什么別人不往你這兒跳?問題在于你沒有象樣的人力資本和象樣的人力資本管理能力,你的管理水平低,企業運行質量差,工資水平低,你無法讓職工拿到他認為與他勞動相稱的工資。因此企業必須提高管理水平,拿出有競爭力的待遇,能夠讓職工獲得與能力和所付出的勞動相應的報酬和價值認同,這樣既能留住人,又能調動職工勞動熱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企業凝聚力。
4、打破地域限制。由于產業結構原因,區域內個別行業勞動力供求失衡,勞動部門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勞動力向外轉移與吸引組織外地勞動力來豐就業結合起來,打破地域限制,加大宣傳、組織力度,提供信息服務,積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社會化、資源流動便捷的趨勢和條件,走出本市,到市外招聘。通過加強宣傳、引導,造成氛圍,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形成長效機制。
-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調研報告(市)
- 下一篇:基層婦聯工作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