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04 07:40:00

導語:干部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年10月以來,*縣選派421名縣鄉干部,組成90個工作組,連續3年時間駐村蹲點,組織和引導農民調結構、闖市場、促發展,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破解“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培養鍛煉干部的新路子。到20*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4.4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8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39.2元,分別比*年增長54.5%、55.4%和32.3%,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位居全市12個縣區之首。與此同時,全縣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豐碩成果。

準確把握農村工作主題是創新促進農民增收的方法

*縣轄11個鄉鎮、98個建制村,總面積996平方公里,12.8萬人口,境內溝壑縱橫,山川塬相間,土地貧脊,災害頻繁。縣委認為,*是一個典型的旱作農業縣,農業、農村工作是重中之重,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工作的永恒主題。面對前幾年農民增收減緩甚至個別地方出現負增長的嚴峻形勢,縣委組織力量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找出了制約農民增收的四大因素:一是多數農民信息閉塞,觀念陳舊,對先進的實用技術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不甚了解,缺乏增收的基礎;二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普遍較低,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缺乏增收的渠道;三是村級干部當中,“老實人”多,“能人”少,缺乏對農民增收的有效引導;四是就全縣而言,還未完全跳出就農業抓農民增收的思維定勢,龍頭企業因規模小或不配套對主導產業拉動力較弱,缺乏對農民增收的持久支撐。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約,農民增收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老天”的幫忙,受制于市場的波動,主導產業做不大,也做不強。縣委一班人深刻認識到,促進農民增收,各級黨委和縣鄉干部應當增強主動性、講求科學性,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使農民增收工作由“自發”狀態步入有組織的良性軌道。為此,縣委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創新工作方法。他們著眼于發揮縣鄉行政和科技干部的優勢、激發農民增收的內在動力,著眼于把政府的推動、市場的拉動、典型的帶動和農民的聯動結合起來,從*年10月開始,從縣鄉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抽調大批干部,采取縣級領導聯鄉、部門包村、干部駐村的辦法,進駐全縣發展滯后的90個村,開展為期3年的幫扶促增工作。其主要目標任務是:依據全縣產業發展布局,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通過明晰思路、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組織農民培育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力爭使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凈增100元以上。

求真務實,上下聯動

充分發揮下派干部的“助推器”作用

藍圖繪就,目標已定,關鍵在真抓實干。縣委汲取以往下派干部人下心不下、任務落不實、群眾不滿意的教訓,采取多種切實有效的措施,使下派干部蹲得住、幫得對、干得實,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㈠加強管理,嚴格考核,讓工作組真正沉下去。為了使駐村干部在促進農民增收工作中切實發揮作用,縣委堅持科學選派、規范管理、嚴格考核。首先,科學選派工作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廣大干部踴躍報名,在農村一線建功立業。很短時間,就有759名縣鄉干部報名。縣上抽調組織、人事、農口部門負責人,組成聯合考察組,按照“熟悉農村工作、對農民有感情、想干事且能干成事”的標準,對報名人員進行“資格”考察,最終選定了90名科級領導和231名機關干部、100名科技人員。在此基礎上,因村制宜,合理配置工作組,每個工作組有一名科級領導掛帥,并還根據各村產業發展趨向,保證有1名農業科技干部。其次,規范管理機制。縣上成立促進農民增收工作辦公室,負責對下派干部的管理和考核。辦公室每年年初與工作組簽訂責任書,明確幫扶任務、標準和時限要求,并提高了部門包村工作在年度崗位責任制考評中的分值。實行部門黨組、鄉鎮黨委雙重管理,以鄉鎮黨委管理為主的辦法,規定各工作組每周一到鄉鎮簽名報到,參加鄉鎮例會,明確本周工作任務和重點,周五下午由村黨支部出具工作實績單及考勤情況,到鄉鎮匯報。組建了由縣級領導任隊長的11個工作隊,每隊包抓1個鄉鎮的駐村促增工作,定期監督檢查,發現組長、組員三次不到崗的,領導干部就地免職,組員給予黨政紀處分。三是嚴格考核獎懲。由縣級領導帶隊,抽調組織、人事、紀檢部門干部參加,采取“進圈數牛羊,進地用尺量”和“一竿子插到底”的辦法,對各工作組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實地檢查驗收,在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的前提下,實行有功則獎,有過則罰。三年來,對全面完成目標任務且實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縣財政共拿出47.84萬元給予獎勵,對年度綜合考核進入前30名的工作組,組長直接進入年度考核優秀檔次,組員中再增加一個優秀指標。綜合考核排在后5名的,組長評定為不稱職,有17名干部因工作不力或虛報數字而受到黨政紀處分。

㈡因村制宜,真幫實促,讓農民盡快富起來。三年來,駐村工作組心系群眾,真抓實干,采取多種措施,全方位幫助和促進農民增收。

——深入調研明思路。各工作組認真調查摸底,吃透村情民意,與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所駐村經濟發展思路,幫助群眾選準增收致富的骨干項目。縣畜牧獸醫站副站長魏志杰擔任白善坊村工作組副組長,到村后利用一月多時間,走訪全村214戶,踏遍全村的溝坡山峁,確定了“主攻畜草,發展蠶桑,擴大經濟林”的思路,帶領群眾大干三年,全村奶畜由原來的86頭發展到418頭,牧草擴種到1340畝,蠶桑發展到530畝,農民人均收入由781元增加到1320元,被群眾稱為“活財神”。張家塬鎮寺坡村工作組進村后,召開村民、黨員代表、致富能人和村干部等各個層面的座談會23次,在吃透村情的基礎上,確定了“奶畜蠶桑富民強村”的發展思路,提出了“一年變大樣,三年大變樣”的奮斗目標。目前,全村奶畜存欄840頭,桑園面積突破1000畝,僅交售鮮奶全村月均收入10萬元,去年人均純收入1375元,比駐村前增加近500元。

——示范引導做樣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2001年是*縣發展蠶桑產業的關鍵一年。由于受國際國內白廠絲價格波動影響,部分群眾對栽桑養蠶疑慮重重。縣委、縣政府通過對各種信息和市場需求的綜合分析,預測到當時的價格波動隱示著后期行情的上升,要求包抓領導和工作組做好教育引導工作,采取“雙百”即“建百畝示范園,抓百戶科技戶”的方法,做給群眾看,領著大家干,把全縣的蠶桑產業做大做強。一段時間,縣級四大班子領導巡回宣講,算帳對比,動員群眾栽桑養蠶。有包村任務的縣級部門,都由領導帶隊下到幫扶村抓落實。縣委農工部駐雙廟塬村工作組成員每人自籌500元,建起了1個百畝示范園,第二年除全部收回成本外,還賺了3000多元。最終效益的展示,使群眾由疑惑到信服,種桑養蠶的熱情更加高漲,全村桑園面積由原來的422畝,猛增到1470畝,養蠶量由原來的不足500張達到近千張,僅此一項全村每年可增收36萬元,人均340多元。縣公安局駐沙家坳鄉閆家庵村工作組,針對村民一時的抵觸情緒,挨家挨戶做工作,苦口婆心講道理,請來技術人員,面對面講,手把手教,協調縣繭絲綢公司與該村簽訂收購合同,打消了群眾的后顧之憂,當年新栽桑園480多畝,成為全縣第一個蠶桑專業村。

——爭資金,跑項目,強化發展后勁。各工作組立足部門業務特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錢沒力的出個好主意”,積極為所駐村爭資金、跑項目,為農民增收筑就一座永不干涸的“蓄水池”。三年來,累計爭取項目119個、建設資金3450萬元,修建人畜飲水和水保工程78處;新建移民小區9處,移民1255人;新修和硬化村級道路75.3公里;完成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8.5萬m2,新建教學樓33幢;開通電話和有線電視4000多戶,使所駐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民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包抓城關鎮北臺村的縣交通局,積極協助該村多方爭取資金20萬元,同時,從機關經費中擠出8000元,為該村新建了一幢三層教學樓。包抓文家坡鄉曹家塬村的縣水利局,抽調技術力量免費為該村設計襯砌渠道8公里,推廣噴灌技術,新增灌溉面積1400多畝,使該村人均有了1畝旱澇保收田。縣司法局是一個“清水衙門”,就把立足點放在幫助草碧村利用緊靠寶(雞)—平(涼)公路的地理優勢,盤活原有集體資產,發展第三產業,并利用各種關系,聯系引進外地資金辦起了聯富蔬菜脫水廠,使該村60%的勞力有了穩定的收入。該局駐村干部還積極在村民中普及法律知識,協助村黨支部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機制,把該村建成了*市唯一的全省依法治村示范村。

——強班子,帶隊伍,打好農民增收的組織基礎。工作組既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做文章,更在強班子、帶隊伍上下功夫。在緊緊依靠村“兩委”班子成員開展工作的同時,在與他們合作共事的實踐中考察干部、識別干部、選用干部。對那些不適應新形勢需要,缺乏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能力的“兩委”班子和班子成員,向鄉鎮黨委及時提出建議,進行組織調整。協助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采取“兩推一選”、“下派掛職”、“公選”等辦法,把一些村辦企業負責人、外出務工回村人員、科技致富示范戶、有發展潛力的返鄉高中專學生,選拔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來。三年來,全縣共對67個村級班子進行了整頓和調整,調整村支部書記42名(其中,通過公開考試、統一培訓、競標答辯等方式,在全縣縣鄉機關干部和農村黨員中公選村支書38名),依法改選村委會主任35人,培養村級后備干部150多名,使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平均年齡分別由原來的45歲、43歲下降為42.5歲和40歲,高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來的49.8%、37.4%上升為53.4%和45.5%;村級“兩委”班子主要干部中致富能人的比例明顯上升。此外,各工作組還通過產權置換、爭取項目、單位捐助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協助69個村建成村級辦公室、黨員活動室697間,15366m2。其中32個村蓋起了兩層樓房。全縣村級黨員電化教育“兩機一室”配備率達到100%,為廣大農民接受培訓、學習科學技術提供了陣地。

㈢科學定位,龍頭帶動,讓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強起來。*縣委認為,促進農民增收,要一手抓主導產業,一手抓龍頭企業,只有如此,農民增收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廣。他們立足轄區面積大、山川塬皆有、產業布局零星分散等特點,在深入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篩選確定了奶畜、蠶桑、干鮮果、蔬菜等四大主導產業和草業、藥材、制種、速生楊四個后續產業,制定區域布局和實施方案。為了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縣上采取政府推動與市場利益驅動相結合的辦法,先后組織實施了以新增萬頭(只)奶畜(增種萬畝草)、萬畝桑、萬畝果、萬畝菜、萬畝藥為主要內容的“五個萬大會戰”和以新增2萬頭(只)奶畜、3萬畝速生楊、3萬畝草、1萬畝桑、1萬畝藥材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結構調整大會戰。縣上從土地、資金、信貸、物資等方面制定20多條優惠政策,投放各類發展資金4800多萬元;按照“一個規模產業、一個龍頭企業”的產業化發展要求,圍繞優勢產業,以合資、獨資、嫁接等形式招商引資,先后完成了年產7000噸液態奶生產線技改項目、1200緒蠶絲自動生產線技改項目,年產720噸的脫水蔬菜生產線項目,與深圳客商簽訂了以速生楊為原料的年產10萬噸紙漿廠、年產10萬立方米的工業用板材廠的一體化開發意向。這些龍頭企業的建成,有力地帶動了產業基地的發展壯大,增強了農產品增值變現能力,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證。

下派干部心系群眾、真抓實干

達到了促進農民增收、提高干部素質的“雙贏”效果

縣鄉干部駐村幫助農民增收,加強了縣委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實現了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有機結合,達到了促進農民增收與提高干部素質的良性互動,保證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㈠主導產業初具規模,農民增收效果明顯。到20*年底,全縣奶畜存欄11.47萬頭(只),其中奶牛1.97萬頭;種植牧草17萬畝,桑園面積達到4.4萬畝,發展養蠶大棚844座,栽植速生楊6萬畝;發展日光溫室149座、塑料中棚1899座,種植蔬菜4.5萬畝,種植藥材2.1萬畝,初步實現了戶均3頭(只)奶畜、5畝牧草、1畝桑、1畝菜、半畝藥和2畝速生楊的目標。隨著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壯大,農民增收渠道的不斷拓寬,全縣形成了“縣上多業并舉,鄉鎮主業突出,實現一村一品,農戶增收有方”的局面。20*年,派駐工作組的90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達到1373.2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34元,較*年的937元增長436.2元,增幅達46.5%。群眾高興地說,“縣鄉干部進了村,農民增收有盼頭,奶牛林草和蠶桑,穩賺鈔票奔小康”。

㈡農村社會不斷進步,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健康發展。三年來,各工作組堅持一手抓增收,一手抓農民素質的提高,積極開展爭創文明村、十星級文明戶、村村文明示范一條街、以法治村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民主法制教育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駐村期間,共創建縣級文明村40個,省、市級敬老模范村56個,十星級文明戶950戶。與此同時,村務公開制度廣泛推行,農民群眾對村級事務管理的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得到了落實,一些困擾所駐村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如干部作風、村級財務、宗族矛盾、鄰里糾紛等大都得到了有效化解,農村治安狀況明顯好轉,集體越級上訪事件明顯下降,賭博、封建迷信等也得到了有效制止。

㈢培養鍛煉了干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三年駐村工作實踐,使工作組成員學到了在機關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掌握了新形勢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了立說立行、知行統一的自覺性。許多包抓部門把工作組所駐村作為了解農村的窗口和轉變作風的基地,經常組織機關干部深入下去,體察民情,經受鍛煉,促進了機關作風的轉變。各包抓單位和工作組成員共向所駐村捐款14萬余元,捐物5000余件,以實際行動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眾,工作上服務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駐村干部任勞任怨、埋頭苦干的為民新風,帶來了全縣干部隊伍的新氣象:下基層、跑項目、抓落實的多了,高高在上、養尊處優、混日子的人少了。三年來,共有7名包村的副科級干部被提拔為鄉鎮或部門正職,6名一般干部被提拔為副科領導干部,8名同志被確定為后備干部。一些村干部感動地說:“過去干部下農村,不是催糧就是要款,我們害怕見、不愿見;現在干部下農村,不是跑項目就是搞服務,我們盼望來、歡迎來”。

㈣形成了干事業、謀發展、創一流的良好氛圍。選派干部連續三年幫助農民增收,使縣鄉干部堅定了“實干出真知,實干出效益”的信念,強化了“加快發展、富民一方”的意識。一時間,學理論、學技術,強素質、促發展成為上上下下的共識。縣鄉機關干部紛紛積極參加省市縣各類理論、科技學習班,為自己“加油”、“充電”。縣級部門和機關干部的工作作風煥然一新,積極主動到農村去,送技術、送資金、送政策。縣信用聯社圍繞主導產業,為群眾上門發放小額信貸資金900多萬元,解決了許多農民無錢起步的問題,深受群眾好評。三年的幫扶工作,不僅使農民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也使干部看到了自我發展的希望。在今年初縣上啟動的以“貫徹1號文件、做大十個產業、實現三個優化”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促進農民增收工作中,全縣451名干部和科技人員又分別包抓98個村。盡管縣上要求不再常駐,但許多工作組成員下去一住就是10多天。許多縣級部門在總結上一輪駐村幫扶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尋找不足,普遍制定出機關干部與包抓村經濟發展“榮辱與共”的考核措施,決心更好地發揮本部門的優勢,為培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出力流汗,一個“干部忙服務,群眾忙致富”的熱潮正在全縣形成。

促進農民增收、培養鍛煉干部的好形式

*縣選派干部駐村促進農民增收,是鞏固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成果,建立健全“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三級聯創”活動、培養鍛煉縣鄉干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縣區一級黨委領導和指導農村工作、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種好形式。他們的做法充分說明,在發展這個富民強縣的第一要務上,實干是唯一出路;在促進農民增收這篇大文章中,干部是有力的助推器。他們的做法,為我們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創造性開展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促進農民增收,縣鄉干部必須深入農村、真幫實促。促進農民增收,除了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有關農村工作的政策外,關鍵要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農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難免在“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問題上有一定的隨意性,迫切需要外力的引導、扶持和推動。縣級部門特別是涉農部門聚集了農民所短缺的信息、技術、資金等諸多生產要素;縣鄉干部相對而言見多識廣、文化層次高,其中不乏熱愛農村、熟悉農業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說,縣鄉干部既有促進農民增收的潛力和優勢,更有關注農村、幫助農民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鄉鎮機關干部,在“不收糧、不收稅”的情況下,要緊緊圍繞怎樣促進農民增收,確定工作任務,轉變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方法。因此,要按照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求,采取類似*縣的做法,組織和引導縣鄉干部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為農民增收出主意、想辦法、辦實事、多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聽農民之所怨、急群眾之所急、幫農民之所需,把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抓好村級班子建設這個根本,激發基層組織的內在活力。“農民奔小康,全靠干部幫。”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是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落實者,是農民增收致富的組織者。做好新階段的農業和農村工作,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目前的村級班子和村干部部分很適應,多數不很適應,少數很不適應。因此,抓促進農民增收工作,要從村級班子特別是村黨支部班子抓起,象*縣那樣,采取創新村級干部選任辦法、強化教育培訓等措施,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質好、發展經濟本領強的“能人”選拔到村級班子的主要崗位,為農民增收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農民三者關系,以市場定產業,以“龍頭”帶基地。促進農民增收,政府應當而且可以大有作為,但必須尊重市場規律,符合農民意愿。*縣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實踐中,既有政府有力的推動,又注重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有效地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并重視尊重農民的意愿、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育和發展了一批較大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基地、龍頭企業,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無錢投入”、“盲目種養”、“賣不出去”等幾大難題,把農民增收風險降到最低程度。這說明,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正確處理好政府的行政推動、市場拉動和農民自動三者的關系,既不能違背市場規律和群眾意愿盲目決策,搞強迫命令的“一刀切”;又不能放任自流,讓農民散兵游勇式地去調結構、闖市場。要把工作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實現政府決策與農民意愿相統一,生產行為與市場需求相銜接,做到“政府科學指導,干部有效幫促,農民穩定增收。”

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建立科學的干部政績考評機制。“進圈數牛羊,進地用尺量。”以科學、嚴格的考評辦法督促干部身到心到、真幫實促,是*縣選派干部駐村促進農民增收的一條成功經驗。他們針對以往駐村干部多是“傳話筒”,而且上報的工作實績“水分”較大等問題,對干部是否駐村、為農民增收做了哪些工作的考核,動真的,來實的。這種以實績見高低、以貢獻看能力的考核機制,讓吃苦耐勞、求真務實的干部得到表揚和重用;讓不干實事、弄虛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評懲戒,既解決了干部“沉下去、蹲得住”的問題,也解決了“干得對、干得實”的問題,有效地調動了駐村干部的積極性。可見,促進農民增收,一定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科學、嚴格、求實的干部實績考評機制,用好的機制督促和引導各級干部為農民增收解難題、干實事、做好事,防止和克服虛報浮夸、“政績工程”等傷農害農的行為,讓干部養成求真務實的作風,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