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4 08:18:00

導語:干部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

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新型的人才觀和牢固的群眾觀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的重要觀點。認真樹立和落實“四觀”,既是落實中央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使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這四大觀點當中,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群眾觀,是基礎中的基礎,根本中的根本。如何才能更好地樹立和落實群眾觀,我認為在實踐中應該著力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為民。我們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同志曾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以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鄧小平同志提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鮮明地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成為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同志也多次強調指出,各級黨委要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自覺擺正同群眾的關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扎扎實實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此,新時期要落實群眾觀,首要任務是牢固樹立以人為本觀念,始終堅定地把人民群眾作為價值主體,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價值取向,把群眾的呼聲當做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做第一選擇,把群眾的滿意當做第一標準,努力創造讓老百姓得實惠的政績,努力在決策過程中和工作實踐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靠民。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民群眾推動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人民群眾既是改造自然的主體力量,也是改造社會的主動力量。因此,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新時期,要順應人民群眾歷史創造者這一根本規律,要充分堅持和發揚人民民主,通過支持人大和政協工作,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發揚民主傳統,暢通民主渠道,確保人民群眾的創造意愿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學民。廣大人民群眾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為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生產、生活經驗,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和無形資產,為未來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面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新事物、新情況層出不窮的現實,我們黨員干部要帶領群眾趨窮致富奔小康,就應該主動地向人民群眾學習,深入基層,融入群眾。體驗群眾的首創精神,汲取群眾的聰明才智,用長期以來人民群眾積累的豐富經驗充實我們的頭腦,用已形成的理論指導我們的工作,真正讓人民群眾的智慧成為我們執政的力量之源,不斷提高執政水平,夯實執政之基。

幫民。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戰略目標。但是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差異,而且有的表現得還比較突出。如何盡量縮小這些差距,如何使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正富起來,應當成為我們著力探索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經濟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的過程中,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企業職工下崗等問題時有發生,需要我們去關懷、去幫扶。因此,要堅持執政為民,要始終把涉及群眾利益的事作為大事,滿腔熱情地去做。既要解決那些事關全局的大事,也要為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各種難事出點子、想辦法。當前,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全面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工作,積極處理好涉及群眾利益的改革工作,最大程度地保障下崗職工和城鄉困難家庭的生產生活問題,最大程度地關心和支持生活困難家庭子女的上學問題。同時,我們要探索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及時了解群眾的疾苦和意愿,采取切實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幫助他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幫助他們想方設法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