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內涵
時間:2022-06-06 05:06: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觀為我們解決復雜的國際國內矛盾,應對各種風險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和實踐方法。學習貫徹*精神,踐行*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點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這幾個維度中,筆者認為要特別著重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內涵。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和最終歸宿,是核心和本質。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1]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有著堅實的哲學基礎和深厚的歷史、現實背景,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我們黨深刻的執政理念。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堅實的哲學基礎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還是西方古希臘時期普羅太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都蘊含著樸素的“以人為本”的思想。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提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肯定人的現世幸福生活,真正開始了人的自我覺醒和自我發現,形成了后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對以人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規定和最有力的說明。馬克思在《黑格爾的法哲學批判》中寫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之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社會的一切發展,離開人就無從談起,社會的一切進步,離開人都無法實現,“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和發展觀,在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中,人的發展是其理論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標志,只有從現實的人及其自主活動、實踐出發,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以人的發展為尺度考察社會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2]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系統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同志告誡我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他在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他多次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4]“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5]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重要標準,就是著眼于人民群眾的利益,把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度統一起來,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的具體落實;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了“*”重要思想,強調“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6]同志指出,“黨的領導、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創造,接受人民的監督。這里既有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共產黨人的工作方法”[7]。
由此可見,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一脈相承,有著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同時又是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時代的新高度,確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社會主義的新觀念。
二、“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提出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
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我國仍處在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基本階段的國情沒有變”,我國的發展面臨很多新機遇新挑戰,也面臨很多新課題新矛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重視和解決,這些新問題、新矛盾也是我們提出“以人為本”理念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
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本身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馬克思曾尖銳描述道,“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么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這些馬克思曾經批判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消極事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金錢至上主義,“以物為本”主義等等,造成了人的被異化和物化,社會道德的敗壞以及人對人的剝削與壓迫。
其次,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出現了發展不平衡問題。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發展還很不平衡,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出現了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加劇,階層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持續擴大,社會貧富分化日益明顯,社會弱勢群體生活困難等現象。另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發展失衡。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被片面地理解為GDP增長,“效率優先”成為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出現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發展,重經濟總量擴張、輕結構優化,重物質財富獲取、輕環境生態保護,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等現象,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發展事業滯后于經濟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
因此,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在對當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對于反對和克服改革開放以來所出現的以“物”為本或以“經濟”為本的偏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我們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科教更加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社會更加和諧,就要克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見物不見人的傾向,把“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執政施政的各項活動中去,落實到領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中去,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從而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三、“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我黨深刻的執政理念
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一體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使得追求發展特別是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目標,為了人而發展的思想也成為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的尊嚴和權利不斷得到重視和強化,人的素質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為本”的理念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來面對新的挑戰,超越單純的經濟眼光,樹立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全面發展的標準,以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為目標,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長遠需要,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是人民的政黨,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以人為本”的理念與黨的這些執政理念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首先,以人為本與黨的執政建設的目的的一致。“以人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既是對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功能的全面開發,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這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奮斗目標和歷程是一致的。其次,“以人為本”與黨的執政建設的任務的一致。在我國,強調“以人為本”的“人”就是肩負建設社會主義的工人和占勞動者中的大多數的人民群眾,黨提出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不但揭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也提出黨完成執政任務的路徑。因此,“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我黨深刻的執政理念。[8]
黨的“以人為本”這種執政理念在“5.12”在今年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體現,成為指導我們應對重大挑戰、戰勝重大災難的一面偉大旗幟。
汶川特大地震驚天動地。同樣驚天動地的是,在這場災難中開展的對人的生命愛護、尊重和強調作為救災首要任務的對人的大搶救。總書記在與美國布什通電話時說:“中國人民為自己的同胞因強烈地震失去生命而深感悲痛。”在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又強調:“要繼續爭分奪秒地搜救被困群眾。抗震救災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搶救人民群眾生命是首要任務。”國務院總理、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同志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線指揮抗震救災工作,不顧隨時發生余震的危險幾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重災區,并反復強調“救人是笫一位”,“救人,是我們當前抗震救災戰斗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援救工作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倍的努力,絕不放棄”。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黨、軍民和全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有力、有序、有效地組織開展各項救災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價救人,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在這抗震救災過程中,無論是搶救被困人員,還是醫治傷員,無論是安置受災群眾,還是恢復重建的每一個細節,都始終把人民的利益、人的生命價值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深刻地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與災區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和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救災理念。
黨的*是我國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同志在大會上作的報告是在這個關鍵階段指導我國繼續深化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創新性,為我們在新形勢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道路。報告中提出的“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來面對新的挑戰,超越單純的經濟眼光,樹立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全面發展標準的發展觀,也是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長遠需要的發展觀。學習*精神,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將引領全國各族人民以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 上一篇:財政改革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 下一篇:廉政文化活動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