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6 11:03:00
導語:水產養殖業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安排,我組對*區臨港工業與水產養殖業關系以及我區水產養殖業如何走高質、精養、集約、規模發展之路問題進行了調研。我們走訪了區海洋與漁業局和養殖大戶,召開了部分養殖戶和鄉鎮、村社干部座談會。通過調研,我們對我區水產養殖情況有了粗淺認識,現就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我區水產養殖業基本情況
*區水產養殖業發端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二十年一直在粗放形態下徘徊。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在引進蝦類圍塘養殖后,全區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和效益顯著提高,但總體上還是粗放式經營。進入新世紀后,我區加大了漁業結構調整力度,水產養殖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20*—20*年的幾年間,全區水產養殖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20*年更是達到高峰。20*年以來,受臨港產業快速發展等影響和制約,水產養殖發展勢頭趨緩并呈逐年回落態勢。從發展歷史看,水產養殖業在我區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了漁業結構。近年來,*區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科技創新等,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20*年底止,全區水產養殖總面積為5.21萬畝,養殖產量為1.55萬噸,占全區漁業總產量(10.5萬噸)的14.76%,養殖總產值為2.25億元,占全區漁業總產值(7.03億元)的32.*%。在漁場面積縮小、漁業資源衰退、捕撈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優化了漁業結構,為我區漁業的發展、漁區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2、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漁農民致富的新門路。據調查,20*年以來我區有大批漁(農)民轉產水產養殖業,如長白鄉有25名捕撈勞力轉產水產養殖業,小沙鎮毛峙村30多名捕撈漁民上岸承包了近1000畝養殖塘進行水產養殖。目前,全區從事水產養殖業的勞動力已達2000多人。其中,還涌現出一些如陳文龍、黃秀癸等的養殖能人和養殖大戶(旭旺養殖場的對蝦畝純利潤11萬元、綠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對蝦單茬畝產1150公斤雙雙榮獲浙江省首屆農業吉尼斯記錄)。20*年水產養殖勞均收入達3.5萬元以上,為全區農漁村居民人均收入(9741元、比上年增17%)的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3、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漁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水產養殖業為水產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加工原料,同時養殖產品加工后提高了附加值,也促進了漁業增效、漁農民增收。水產養殖業帶動了飼料、藥物、運輸、服務、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為漁農民和社會富余人員增加了就業機會。水產養殖業促進了漁農村集體經濟增長,我區部分二三產業不夠發達的鄉村,充分利用一些灘涂、荒田、低產田發展水產養殖,穩定了集體經濟。
4、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增添了舟山的特色。一直以來,海洋漁業是舟山最倩麗的名片之一,來舟山的游客在游覽完海山風光之后,都不忘品嘗和選購舟山的特色海鮮。當前,我區水產養殖業已形成了蝦、蟹、魚、貝等四大類30多個產品的格局。水產養殖在豐富水產品品種、增加漁業產量的同時,彌補了海洋捕撈特別是伏季休漁期間水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此外有些水產養殖基地還為游客提供了休閑觀光場所。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為我們舟山添彩加色。
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區水產養殖業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水產養殖業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臨港產業的發展與水產養殖業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來,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給水產養殖業帶來了嚴重沖擊,主要反映在空間上的矛盾。一些養殖塘紛紛被征用,養殖空間被臨港產業擠占。全區海水圍塘養殖面積已從20*年的近3萬畝,減少到20*年的1.9萬畝。隨著“南生活、北生產”戰略的深入實施,原來編制的水產養殖發展規劃中一些產業布局已不適應形勢變化的要求,預計我區的海水圍塘養殖面積還將進一步縮小。同時,還有些認識上的誤差,認為工業經濟是強區之路,水產養殖產生不了多少GDP和財政收入,對發展水產養殖業熱情不高。如有些地方對現有養殖塘采取一年一包的辦法,以方便今后在發展臨港產業征用養殖塘時的政策處理。
2、水產養殖業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區海域環境質量主要受長江、錢塘江、甬江等江河污染物排放的影響。隨著這些區域臨江、臨港產業的加快發展及人口的不斷集聚,工業污水、生活廢水等排放量不斷增加,水產養殖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舟山本地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加劇了近海水質的惡化。養殖戶自身投放的飼料、鮮活餌料殘余以及養殖產品排放的大量有機物,也對養殖區域周圍的水域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目前,全區稱得上設施漁業的養殖面積不到1000畝,約占圍塘養殖總面積的5%。雖然我區有陳文龍、黃秀癸等一批養殖能人和一些先進養殖模式,且許多養殖戶也有采用先進養殖技術和模式的意愿,但由于資金缺乏、技術落后、規劃滯后,使得他們不敢投入。同時,由于我區水產養殖業受一家一戶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制約,資金投入較少,新品種新技術引進開發滯后,先進的高產高效養殖模式難以大范圍推廣普及,影響了養殖業整體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提高。20*年,全區1.9萬畝圍塘平均畝產僅0.59噸,畝產值0.9萬元,高低相差20多倍。水產技術推廣機制尚不夠完善,人員經費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養殖科技措施難以迅速推廣,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
4、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水產品質量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最近幾年,對蝦、梭子蟹、文蛤、泥螺等養殖水產品均有病害發生。其原因:一是環境污染;二是個別養殖戶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學用藥知識,一旦遇到養殖品種發生病害,常常盲目用藥,甚至在不知道何為違禁藥物的情況下無意中使用了含有硝基呋喃類、氯霉素等禁用藥物,致使一些養殖水產品的藥物殘留超標,威脅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三、對策和建議
漁業歷來是*區的傳統基礎產業之一,水產養殖是現代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過去,盡管我區的水產養殖在省內面積不是很多、總產量也不是很高,但是養殖技術在全省、乃至全國均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別是高位池南美白對蝦精養高產技術和大棚南美白對蝦反季節養殖技術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是全區乃至全市漁業的亮點和旗幟。展望未來,受過度捕撈等多種因素影響,今后國內外水產品新增需求將主要靠發展養殖業來補充,而且養殖產品由于規格和品質比較統一、生長期和生產規模可控性強、質量標準容易實施以及貯藏和運輸等方面的便利,深受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消費市場的青睞。經過調研,我們認為,在今后一段時期,*區水產養殖業仍是可以有所作為、可以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我們必須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規劃為龍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漁(農)增收為目的,把發展高位池和大棚養殖等設施漁業作為海水養殖業的主攻方向,把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效益作為海水養殖發展的主要目標,促進水產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為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努力營造水產養殖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水產養殖在促進漁業結構調整、漁民轉產轉業、漁業發展、漁村穩定、漁民增收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處理好臨港工業與水產養殖業、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要進一步加大對水產養殖工作的領導力度,把水產養殖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來抓。建議區政府出臺海水精養工程的扶持政策,設立精養高產專項資金,加大對公益性和產業共性技術的投入,對疫苗、良種給予資金補貼以引導漁民應用新技術,加大推廣體系人才、資金和設備等的投入,以推動全區海水精養工程的發展。區政府設立的生態建設基金,要適當向無公害水產養殖生產傾斜,對推進無公害水產品基地建設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補助和獎勵。針對精養投入大、資本回收時間長的特點,建議將養殖塘承包期延長到十年左右,以鼓勵養殖戶大膽投資。漁業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省、市養殖專項資金,區財政要配套一定比例的資金。交通、科技、電力、水利等部門要做好基礎設施向水產養殖基地的延伸工作。針對水產養殖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水產養殖戶和養殖企業保險意識不強的現狀,要積極開展水產養殖保險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延伸保險公司對養殖戶、企業開展保險業務。
2、保持重點區域長期穩定,著力推進養殖結構調整。要將重點水產養殖區納入長期保護發展規劃,在符合國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將保護區域長期穩定,不作他用,以利全區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根據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圍繞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認真做好養殖規劃調整工作,做到有保有壓。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可供選擇的區域有:小沙旭旺養殖場600畝,長白綠源水產養殖公司1000畝,長白大滿養殖場500畝,干覽富田小蘆畈養殖場300畝,冊子大曬網80畝,冊子雙螺80畝,岑港韭菜塘230畝,岑港北斗岙300畝(包括100畝左右拋荒農田),長白小滿涂280畝,環南大巨100畝,環南摘箬山東岙110畝,小沙小江尖60畝,岑港海景養殖區塊100畝,全區合計約4000畝面積。建議在搞好高產精養基地建設規劃論證工作的基礎上,將這些區域開發為海水精養基地。
3、著力構筑多元化的投入體系,不斷加快產業化進程。針對目前全區養殖大戶投入不足、養殖規模不大的現狀,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向養殖業。積極推行養殖股份合作制,通過養殖大戶的技術與社會資金的結合,大力發展養殖民營經濟,推進養殖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積極鼓勵水產養殖戶通過集資、合股、貸款等方式,發展高位池精養(每畝1.5萬元左右)。鼓勵養殖戶通過引進民營企業,運用集資、貸款、合股等方式,發展大棚養殖(每畝15萬元左右)。建議金融部門加大對水產養殖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要牢固樹立“流通富民”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培植水產品營銷主體,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要積極吸納農民經紀人、養殖大戶、營銷大戶和企業家等能人賢才,組建規范操作、有效運轉的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服務協調職能,進行生產營銷的分工合作,爭取市場主動。鼓勵組建多種養殖協會,如南美白對蝦養殖協會、三疣梭子蟹養殖協會等。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成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民辦民管民收益”的辦社原則,發揮其新的作用。要高度重視養殖產品的加工增值問題,圍繞西碼頭水產品精深加工集聚區、西碼頭中心漁港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各類資本新辦或嫁接改造龍頭加工企業。要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繼續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出口龍頭企業,引導和推動養殖加工出口上規模、上檔次。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原料基地養殖戶之間通過訂單、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重點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鼓勵水產企業積極參與各類漁博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努力提高我區水產品的知名度。要圍繞三年百家農漁家樂行動,把一些養殖基地培育成為休閑漁業基地。
4、加快實施“科技興養”戰略,不斷提高科技支撐能力。要結合全區水產養殖的品種特色,加強養殖知識和技術的教育、培訓與普及,致力于提高養殖業從業人員素質,培養一批養殖優秀人才,提高養殖業科技含量,推進水產養殖現代化。要積極推廣高產養殖模式,通過基地示范,使廣大養殖戶“學得進,看得見”,引導漁農民由粗放經營向精養效益型轉變。要建立以養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養殖戶加強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聯合攻關,以求在水產養殖技術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和防治、養殖新飼料開發和給飼技術等領域取得新突破,促進水產養殖業增收增效。要逐步健全漁技推廣服務體系,落實推廣責任制度,充實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力量,強化漁技110服務功能。要大力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科技下鄉、科技幫扶、技術聯姻等活動,示范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和咨詢服務。要積極培養漁業科技示范戶,努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觀念新、生產技能好、既懂經營又善管理、輻射能力強的漁業科技示范戶,增強其創業、致富和帶動能力,加快水產養殖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要適應水產養殖業大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水產苗種體系、水產品檢測體系為重點的水產支撐服務體系,加強市場、信息、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強養殖品牌建設,在做大叫響現有“旭旺”、“長白島”、“普陀山”牌南美白對蝦等水產食品品牌的同時,積極鼓勵申報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快從養殖產品資源優勢向品牌優勢的轉化。要加強對各類認證的工作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勵企業在提高自身的生產、管理和質量水平的同時,積極開展HACCP、GAP、ACC等國際認證,爭取獲得國外經濟體規則和國外客戶的認同。
5、推廣水產品健康養殖模式,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旭旺、綠源養殖場南美白對蝦大棚高產精養技術、經驗,幫助和引導水產養殖專業大戶帶領群眾走公司化發展道路。要圍繞南美白對蝦、梭子蟹等主要養殖品種,編印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的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分發到養殖戶手中。要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的要求,結合全省“百萬畝生態型魚塘標準化改造工程”,繼續抓好圍塘等基礎設施的標準化改造。要引導養殖戶、企業通過控制放養密度、減少投餌量、改進投餌方式、使用配合飼料、采用先進生產工藝等措施來盡量降低養殖規劃區的自身污染,改善水域漁業環境質量。要幫助養殖戶建立生產、用藥、銷售三項記錄,真正形成養殖模式有標準、生產過程有記錄、質量安全有保障、產品流向可追溯的現代水產健康養殖管理體系。要定期進行水產品藥物殘留抽檢,建立質量管理檔案,強化對水產品質量的源頭管理。要規范水產品苗種生產秩序,做好對育苗單位的監管工作,加強對育苗過程中使用違禁藥物情況的查處。加強對養殖投入品的監管,認真執行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禁用、限用和推薦的水產養殖投入品品種,做到信息透明。要加強病害防治工作,增加養殖病害檢測點,做到病害檢測常規化。要建立水產品用藥“處方制”等制度,加快低毒高效漁用藥物和疫苗的推廣。
- 上一篇:群體生活狀況的對策研究
- 下一篇:網格化管理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