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鄉活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30 04:59:00
導語:科技下鄉活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協以認真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為契機,全面落實上級科協關于農村科普工作指示精神,堅持突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工作重點,扎實開展農村科普工作,在培育現代新型農民,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人翁,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力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谷城縣科協以扎實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為抓手,著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1、常年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谷城縣科協以涉農學會為依托,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常年深入鄉鎮、村組、農戶、田間地頭,開展多學科、多門類、多專業的與群眾面對面、手把手、零距離的實用技術培訓。重點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工作思路,開展以有機稻、茶葉、蔬菜、食用菌、山藥、銀杏、苗木花卉、畜禽養殖等為主的實用技術培訓。在培訓方式上,堅持課堂講授與電化教育相結合、現場操作與骨干示范相結合;在培訓內容上,堅持圍繞主導產業定內容、圍繞群眾需求定內容、圍繞資源開發定內容,并創造性地開展了一村一訓新模式,改過去多而全為專而精,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縣采取一村一訓方式的村達到102個村;在專家選聘上,做到省市專家定期聘請、縣內專家常年組織、鄉土專家定點幫扶傳帶。幾年來,先后邀請省農科院育種專家劉良軍、土肥專家胡定志,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劉春仁、宗賢爝、鄭世發,省茶葉學會理事賈尚智及本縣農業科技人員,舉辦各類培訓班、科普講座、科技咨詢活動50余場次、培訓農村黨員、基層干部4000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明星戶近千家,受訓群眾達3萬余人,其中:有2000余人獲得農民技術員專業證書,90%以上農民掌握了1-2門農業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
2、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近年來,谷城縣科協根據省、市科協的安排部署,堅持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并積極爭取縣“陽光工程”培訓計劃,通過與縣五大培訓基地采取聯合辦學、聯合招生、聯合辦班、聯合安置就業“四聯”并舉方式,年完成省、市科協系統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70余人,年開展“陽光工程”培訓轉移就業100余人。通過培訓,把農村剩余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建設新農村的有生力量,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和穩定就業,達到了培訓一個、就業一個、致富一家。
3、大力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是農業產業化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組織形式,是新形勢下推動農村科普工作的積極力量。近年來,谷城縣科協堅持從建章立制、規范引導、技術指導、強化服務入手,大力培育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截止20*年底,全縣先后發展規范性農技協組織41個,從行業上分,主要涉及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和營銷四個產業;從組織類型上分,主要有技術交流型、技術服務型和技術經濟實體型三大類型;從形式上分,主要有“協會+服務實體+農戶”、“協會+基地+農戶”、“協會+其他+農戶”三大形式。協會會員總數達8560人,網絡農戶1.9萬戶,使農技協成為農村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發揮了較好的科技示范引導作用。
二、積極建設科普“基地群”,著力打造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谷城縣科協以中國科協、省科協實施科普惠農項目為契機,積極爭取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和科普示范助力新農村行動計劃項目,堅持圍繞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科普示范基地,把“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村科技進步,發展主導產業”作為基地建設的重點,因地制宜,搭建平臺,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1、以促進農民素質提高為目的,努力發揮科普示范基地的科技領頭羊作用。谷城縣科協堅持把科普示范基地作為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引進、展示、推廣的平臺,充分發揮其“示范效應”,努力把先進科學技術直接、迅速、有效地傳播到農民中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20*年積極引進省農科院育種專家劉良軍最新培育的“晚燦98”新品種,在廟灘鎮檀樹灣村建成有機水稻連片種植示范基地,并獲得省科普惠農項目支持。在種植過程中,常年聘請省土肥、植保專家到村入戶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嚴格按照有機農業的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生產,在肥料使用和病蟲害防治上摒棄了使用傳統的化肥和農藥,著力推廣使用生物菌肥和物理病蟲害防治,20*年試種的60畝有機稻獲得成功,其米質達到國際優Ⅰ標準,質量、效益明顯。為我縣發展優質高效、現代農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2、以推動農村科技進步為目的,推動示范基地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康利生態養殖場老總陳太根通過引進現代化的生豬養殖技術,在谷城縣率先建成了萬頭規模的豬場,谷城縣科協、畜牧局通過與其做工作,目前與全縣50家生豬養殖大戶簽訂傳幫帶協議,常年開展技術交流和信息互通,有力地促進全縣生豬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20*年全縣牲豬出欄達到60萬頭。其中:規模在150頭以上的達100余家,5000頭以上達到3家。趙灣鄉食用菌生產基地先后從中科院、浙農大、安徽豐綠、福建三明食用菌所等單位引進大球蓋菇、高產木耳等新品種,定期不定期為菌農提供技術服務。在全鄉形成了上聯科技部門、下通千家萬戶的食用菌技術普及網絡,為該鄉培養了一大批食用菌種植能手。石花小坦山村苗木花卉基地通過不斷發展,帶動周邊5個村發展苗木花卉,目前已建成了5000畝花木盆景示范園區,使石花鎮成為鄂西北苗木花卉第一鎮,部分苗木銷到北京奧運村。五山玉皇劍茶葉基地、茨河豆制品生產基地還通過舉辦“斗茶會”,評選“腐乳大王”等活動,促進會員技術交流和產品質量提檔升級。五山鎮通過建基地以茶興鎮,建成了堰河、田河等一批全國馳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3、以提高農民規模經營,推進產業化發展為目的,促進農民形成科技聯合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靠政府部門單一渠道的管理和服務,難以滿足廣大農戶多種形式的需要,而示范基地可以按照農民所需,把技術服務直接送到田間地頭或農戶家中,真正解決了農民一家一戶辦不好、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情,示范基地將農戶組織起來進入市場,并將產業示范基地的技術和經驗不斷推廣到群眾中去,發展規模經營,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在結構調整中遇到的信息難尋、門路難找、技術難懂、產品難銷的問題,推動了農業向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廟灘鎮蛋雞養殖基地網絡了全鎮所有養雞戶,現有注冊會員300余戶,并網絡輻射全鎮1000余戶,基地以服務為宗旨,以技術傳遞為紐帶,以經濟利益為支撐,先后邀請廣州農科院莫棣華、省畜牧局首席專家李朝國、華農大教授宗賢爝到基地開展畜禽養殖和動物疾病防治技術講座,搭建提高養殖戶科技素質的平臺,基地對養殖戶在養殖標準上實施“四良”,即:良種、良舍、良法、良料;在生產經營上實行“一分五統”,即:分戶生產,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購料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獸藥飼料、統一市場銷售,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鏈條。截止20*年底,該鎮蛋雞養殖專業戶達1200余戶,蛋雞養殖規模達100萬只以上,年產鮮蛋14000噸,產品銷往襄樊、十堰、武漢等地,年創產值7千萬元。20*年該基地納入省科協科普示范助力新農村資助項目。
截止目前,全縣12個鄉鎮、開發區,已建成各類示范基地25個,其中:省級3個,市級5個,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基地群”,一批科普示范基地的建成,發揮了較好的科技引導示范作用,達到興辦一個基地,推廣一套技術,發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帶動一方經濟的目的,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狠抓科普能力建設,著力構建農村科普組織網絡。
開展農村科普工作,建立健全組織網絡是前提和基礎,谷城縣科協堅持把科普能力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好。
1、努力營造農村科普工作良好的政治環境。谷城縣科協以貫徹鄂發[20*]8號、襄發[20*]13號文件為契機,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支持,以谷發[20*]11號文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科協工作的意見》,成為指導全縣農村科普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科普工作,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切實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把農村科普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支持縣科協發揮職能作用,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時調整充實全縣農村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堅持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正、副組長,定期召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為農村科普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條件。
2、建立健全農村科普組織網絡。自20*年以來,谷城縣科協與縣委組織部、縣文明辦聯合,以認真開展農村黨員科技傳播行動計劃,實施農村科普“一站一欄一員”建設為抓手,努力把科普活動站建成組織農民開展科普活動的主陣地,把科普宣傳欄建成農民身邊的科普信息窗口,把科普信息員建成植根基層,直接面對農民的科普工作者。截止目前,全縣各鄉鎮、開發區都建成一定數量的科普站欄員,其中:城關筑陽社區、三岔路村、廟灘鎮靈水街社區等市科協授予科普活動站欄員建設先進單位,同時,一批科普信息員被市科協授予優秀科普信息員。農村科普工作網絡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明顯改善,
3、恢復鄉鎮科協,組建農村科普服務隊。谷城縣科協狠抓谷發[20*]11號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堅持把科協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拓展農村科普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截止20*年底,全縣12個鄉鎮、開發區都建立了由一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任主席,社會事務辦公室主任秘書長,農技、畜牧、林業、水利、衛生、教育等單位技術骨干為成員的鄉鎮科協,為鄉鎮農村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證。為了認真落實市科協字[20*]28號文件《關于建立城鄉科普工作服務隊的通知》要求,谷城縣科協積極爭取縣委支持,以谷辦文[20*]66號文件印發了《關于在全縣城鄉開展科普服務工作隊實施方案的通知》,堅持把科普服務工作隊建在科普示范基地上,截止20*年底,全縣成立了1個科普工作服務總隊,相關部門成立了7個專業科普分隊,12個鄉鎮、開發區成立了科普工作隊,探索了新形勢下做好農村科普工作的新機制、新體系、新模式,搭建了社會化科普服務平臺。
總之,近年來,谷城縣農村科普工作在市科協的正確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上級要求相比,與農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我們將借這次會議的東風,再鼓斗志,再加措施,為培育新農村、助力新農村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上一篇:老干部工作意義調研報告
- 下一篇:林業局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