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局扶貧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9 08:31:00

導語:水務局扶貧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務局扶貧調研報告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縣委《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意見》和《××縣第一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按照××縣水務局《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方案》的安排部署。我就如何進一步推動托拖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本村將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托拖村基本情況

托拖村位于××縣洛本卓鄉西北部,座落在高黎貢山一偶,東臨怒江流域,西與緬甸毗鄰,南與本縣古登鄉接壤,北邊本鄉保鄧村,海拔在1200m——1900m之間。

托拖村轄11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現有476戶1757人,其中:男性883人、女性874人。勞動力895人(其中:男勞動力490人,女勞動力405人):白族人口有1740人,占全村人口98%。

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985畝,其中:旱地1835畝、水田150畝,人均占有耕地1.2畝。到2008年末,全村經濟總收入為16.40萬元,糧食總產量為61.5萬公斤,人均經濟純收入1067元,人均占有糧食325公斤。到目前為止,全村尚有284戶1211人處于貧困線以下。

1、黨組織情況

全村共有1個黨支部8個黨小組51名黨員,其中:女黨員4名,預備黨員3名。

2、婦女組織情況

全村共有1個婦委會17個婦女小組17名婦女組長,共有婦女874人。

3、民兵組織情況

全村共有1連2排6班53名民兵,有1名武裝干部。

4、其他組織建設情況

有1個村委會5名村委委員,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員3名:有1個治保會,其中:主任1名、委員11名:有1個調解委員會,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委員21名,現有村主任助理1名。

5、農業生產情況

2008年末全村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4700畝,科技推廣項目4個,完成科技推廣面積達3450畝。2008年末,全村大小牲畜存欄3140頭(只)。其中:大牲畜存欄150頭、山羊存欄1350只、生豬存欄1640只;大小牲畜出欄1001頭(只),其中:大牲畜出欄21頭,山羊出欄410只、生豬出欄510只。

6、林業生產情況

全村現有經濟林木3410畝,其中:生漆1000畝、桐油1100畝、核桃1100畝,其他210畝。2008年完成萬畝林果基地建設面積1720畝,其中:生漆670畝、核桃1050畝,全村已完成林權登記工作。

7、教育工作情況

全村現有2個校點9名教職員工,現有學齡兒童135人。在校學生135人,入學率100%,鞏固率99。6%、升學率達98%。

8、醫療衛生情況

全村現有1個醫療點2名衛生員。2008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475戶1757人。

9、精神文明建設情況

本村為州級文明村,縣級文明單位,320戶“星級”文明戶,其中:“十星級”文明戶210戶、“九星級”文明戶80戶、“八星級”文明戶30戶。有1支業余文藝隊,共由20名隊員組成。

10、茅草房改造工程項目建設情況

到目前為止,全村通過安居、溫飽和茅草房改造工程項目,其實施完成茅草房改造210戶,受益人口840人。尚需改造266戶917人。

11、道路交通建設情況

全村共完成人馬驛道建設工程7條,總長32千米。

12、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及水利建設情況

歷年來,全村共完成人畜飲水工程15件,受益386戶1450人,尚需解決2件90戶305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13、信息網絡建設情況

全村原有可接收4個頻道的電視接轉臺6架,電視覆蓋率達48%。

14、能源建設情況

全村現有13個村民小組通電,受益391戶1399人,通電率達85%,還需解決4個村名小組(目可局,俄基鄧一、二組,孟基干)85戶358人的生產生活用電難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看,托拖村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部分農民比較富裕,房子比較漂亮,農村也比較穩定。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1、村級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

近年來,由于加大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及文教衛生等項目的投入和建設,顯現出村級經濟實力薄弱,發展較緩慢,使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2、傳統農業難以拓展,支撐力不強

托拖村是一個人多地少、糧食收入較低的鄉村,種植業在全村的經濟中沒有主導地位。同時,傳統農業還受自然災害、市場供求等因素影響,處在一種“望天收”的極不穩定的狀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十分有限。

3、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

在深入基層調研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農民增收門路狹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雖然村里相繼發展了中藥材產業、養殖業等,部分農戶收入相對較高,但是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沒有抗市場風險能力,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收入不穩定。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群眾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三、對策和建議

1、要堅持富民為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7元,但農民收入渠道不寬,增收基礎并不穩固,靠天吃飯、靠農業增收的現狀并未根本改觀,偶遇自然災害,稍遇市場波動,增幅就會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進托拖村脫貧致富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振興全村經濟的中心任務,擺在一切鄉村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采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續加大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力度,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辟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采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并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2、要抓住主線,鞏固和發展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積極開發和發展特色產業,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3、要創新機制,加強和培植市場主體。一是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通過對一些市場意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的辦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品種,采用精細的管理方式,逐步發展狀大起來,使他們不僅是科學種養致富的典型,而且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二是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的主體。要引導農村大戶、運銷能人、龍頭企業、基層干部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領辦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

4、要以點示范,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緊緊借助中央、省、州、縣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以新村示范點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范點建設的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節能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于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要堅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于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范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村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5、要轉移農民,拓寬增收領域。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速度呈加快趨勢,務工經商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在縣內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7000元左右,縣外務工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8000元以上,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年收入超過萬元,“種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賺錢蓋新房”,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圍繞新農村建設今后幾年,要繼續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本開發,加強外出務工的組織引導。我村農村勞動力外出主要依靠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就業的盲目性較大。要結合我縣勞務輸出工程的實施,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讓農民出得去、能就業。

6、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和社會綜合治理工作,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開展公民教育活動。開展分層次、分類別的教育活動,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和道德水準,增強了公民構建和諧、平安社會的意識。為全村人民群眾營造一個安定、團結、美滿、溫馨的生活環境。

總之,本村要按照我縣全面實施“一個中心城市、四個門戶城鎮、四個特色功能城鎮”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以發展藥材及農特產品產業為依托,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北大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