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分析報告

時間:2022-10-28 10:53:00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分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發展分析報告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也是推動我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健。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縣域經濟的總量有所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總體來說發展的差距在拉大,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促進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

一、縣域經濟基本情況

1、自然概況

xx下轄一區一縣,縣域單位只有xx一縣。xx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臺地南緣。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目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60余種,其中大型礦床約20種,煤炭、花崗石儲量較為豐富。

20*年末,xx縣下轄6鎮4鄉,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總人口2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54萬人,占總人口的76.6%,非農業人口5.96萬人,占23.4%。耕地總面積76.28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3.9畝。

2、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至20*年,縣域經濟完成生產總值22.84億元,同比增長9.0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億元,同比增長8.45%;第二產業完成9.44億元,同比增長8.39%;第三產業完成7.34億元,同比增長10.38%。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76.27萬畝,其中啤酒大麥種植面積28.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8.01萬噸,比20*年增長1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8億元,增長8.65%;完成地方性固定資產投資8.99億元,同比增長2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4億元,同比增長13.1%;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2.27億元,同比增長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82億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5元,同比增長2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113元,增長8.22%。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xx縣域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從發展的角度分析,xx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1、縣域單位綜合經濟實力較弱

據統計,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gdp平均38.4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平均1.32億元。20*年,我市縣域經濟完成生產總值20.93億元,在全省69個縣域單位中排第五位;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74億元,也居全省第5位;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分別相差17.5億元和0.58億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4.4%和56.1%。

2、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受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經濟與市轄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十分突出。20*年,我市縣域經濟總量僅占全市經濟總量的15%,低于全國水平41.3個百分點;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2.27億元,僅占全市總量的7.4%,僅為市轄區的8%。而且隨著這幾年我市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市縣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與2000年相比下降了16.7個百分點。與市區相比,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拉大,這突出體現在經濟發展速度上,20*年,我市經濟增長18.16%,市轄區增長20.17%,而縣域經濟增速只有9.02%,分別比全市、市轄區低9.14和11.15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09%,分別比市本級、市轄區低37.75和41.8個百分點。

3、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進程緩慢

城鎮化的過程是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20*年,xx城鎮化率達到56.7%,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2.8和25.6個百分點,但xx縣城鎮化率僅為28.8%,分別低于全國、全省、全市15.1、2.3和27.9個百分點。同時,由于近年鄉鎮企業的萎縮,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財政支付能力弱化等因素,小城鎮建設步伐有所放緩,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影響了城鎮功能的發揮。

4、經濟基礎相對較差

縣域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集中表現在傳統農業比重偏大,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參與市場競爭能力較弱,農民增收難;工業經濟比重偏小,雖然企業數量不少,但規模普遍較小,骨干企業少,支柱產業不夠明顯,產業聚集程度不高,重復建設嚴重,產品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民營經濟發展較慢,整體素質不高,發展壯大難。

5、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

由于工業比重過低,對縣域經濟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導致縣級財力十分薄弱,收支矛盾較為突出,特別是在大力改善社會公共設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衛生等社會服務上明顯不足,使得財政杠桿作用難以發揮,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弱化。

三、縣域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及原因

以上諸多問題,折射出縣域經濟發展進程中自身存在著深層次矛盾。

1、工業化與農村經濟的矛盾

縣域經濟的核心問題是“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根源于工業化過程中城市經濟的聚集效應對農村經濟的吮吸,以及工業擴張對農村市場的征服。這是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在工業化過程中,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相比,無疑是弱勢經濟,處在一種向城市經濟供應廉價資源和被迫接受城市高價工業品的雙重擠壓地位。縣域內的“資本失血”、“資金倒流”、人才流失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現象,成為了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就有可能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2、市場化與小農經濟的矛盾

縣域經濟仍然以傳統的小生產方式為主。小生產方式與社會大生產方式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縣域經濟推進工業化及農業產業化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一是小生產方式與農業產業化對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二是與農業產業化對經營規模性的要求相矛盾,分散經營的產品即使是與市場對路的,也會因為規模太小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三是與農業產業化的開放性、靈敏性的要求相矛盾。如果不解決小生產方式的制度性障礙,推行農業產業化就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3、頸化與規模經濟的矛盾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效益經濟,資源跟著效益流動。規模決定效益,只有規模經濟才能產生高效益。而要達到規模經濟,首要的是大規模的投入,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的投入。縣域經濟“瓶頸”問題尤為突出,即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資金短缺。經濟發展落后不僅必然導致資本積累能力的低下,而且必然導致自身資源的流失,并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化解瓶頸化與規模經濟的矛盾,克服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加大投資力度,盡快改善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擺脫邊緣化危機,融入經濟快速發展的主流,亦是縣域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突出優勢和地方特色,大力推進農業“一特兩化”

要按照全市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加大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水平,對農業進行綜合開發,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標準化農產品基地。積極推進協作生產經營,加強“龍頭”與“農戶”之間的聯系。要以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為支撐,以市場機制和有關法規為調控手段,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縣域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通過高投入和高技術實行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經營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農民生產經營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縣域經濟系統的同步優化。

2、加快“工業強縣”步伐

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是解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發展縣域經濟要立足于當地資源,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發展地方特色經濟。要加大對工業經濟的投入,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把做大工業總量與著力培育產業集群相結合,把主攻工業的重點放在培植礦業、電力、建材、化工、農產品加工五大主導產業上,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力促產業上檔次、經濟上規模、效益上臺階。要以現有的工業園區為載體,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向園區聚集,把工業園區辦成產業聚集區,推動產業升級,形成產業規模優勢,使之成為提升經濟總量的重要載體。創新管理體制,加強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引導,聚集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構建中小企業群,加快縣域工業發展。

3、增加農民收入,激活農村消費需求

縣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而農民又在縣域內占絕大多數,因此,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消費環境。要繼續貫徹執行中央的扶持政策,積極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確保農民得到實惠;要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繼續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繼續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提升農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勞務輸出的規模和層次。

4、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

堅持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的原則,以城關鎮和中心集鎮為重點,壯大縣域經濟。重點發展縣城和有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特色優勢和規模優勢的重點中心鎮,增強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促進農村人口、生產要素向強鎮集聚,努力使城鎮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平臺,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注重將發展小城鎮同農村市場體系的完善配套、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發展和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商貿、旅游、餐飲、交通運輸、種子、農資、農機、防疫、信息、金融、咨詢、保險等服務業。進一步加強縣鄉基礎設施建設,以“六小”工程為重點,確保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