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促優勢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07 11:00:00

導語:工程促優勢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程促優勢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實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創新經濟增長方式,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區自20*年提出并倡導以來,把實施“一村一品”工程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有效地促進了全區特色產業基地的形成及農民收入的增加。在當前新的形勢下,發展“一村一品”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舉措,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重要動力。今年以來,我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發展機制,提高發展質量,拓展發展空間,促進“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推動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企業帶村、生態建村、人才強村新格局的盡快形成,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下面就我區發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況、經驗體會、問題困難及發展意見等,報告如下:

一、我區發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從20*年開始,在省、市的直接關懷、支持和幫助下,我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綠色農業特色經濟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戰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設施、丘陵紅棗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結構調整思路,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據統計,從20*年實施“一村一品”以來,全區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余家,形成有產業特色的專業村近100個(其中蔬菜專業村21個,水果專業村10個),帶動近3萬農戶從事“一村一品”生產,農民從中獲得純收入占家庭年經營收入的60%以上。農業產業化進程進程加快,蔬菜、紅棗、養殖、農產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設規模壯大,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區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年開始,增長速度連續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來增長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級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區)、省級增加農民收入先進縣(區)稱號。

一是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特色產業,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年以來,我區把發展“一村一品”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壯大規模農業的重要手段,改變以往適應性調整的路子,著力建設區域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以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品種做紐帶,重新布局產業,充分發掘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我區農業的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糧食種植突出優質玉米、傳統小雜糧(谷子)等,玉米從2001年前的16萬畝左右,猛增至34萬畝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類蔬菜、溫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類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種植達5.1萬畝,年總產各類蔬菜達到11.63億公斤,商品率達85%,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1245元,占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林果業上,突出抓好紅棗的規模擴張,由2001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建成了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范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全部進入盛果期,紅棗總產量可達6.64萬噸,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業上,先后建成了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肉蛋奶年總產量達到4萬噸左右,總產值3.5億元;突出抓好奶牛養殖基地,奶牛養殖從微到大,規模達到7649頭,正在建設張慶、修文、郭家堡萬頭奶牛養殖基地。

二是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農業增收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20*年以來,我區農業結構調整由過去主要抓產業和產品為主,轉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調整和優化,加速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的格局。按照《晉中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提出的建設“兩區三帶”特色產業總體框架,重點培育12種優勢農產品。規劃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共規劃實施蔬菜面積34萬畝,形成了“三線四片”優勢區域,即,108國道沿線18萬畝、榆長公路沿線10萬畝、太舊高速公路沿線6萬畝,茄果類蔬菜優勢區15萬畝、結球葉菜類蔬菜優勢區5萬畝、根莖類蔬菜優勢區5萬畝、設施類蔬菜優勢區5萬畝。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其中優勢區面積達到25萬畝,有11萬畝進入掛果期。

三是扶持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鏈條得到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向特色資源、主導產業靠攏,帶動了“一村一品”工程的發展,同時,“一村一品”也為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優質農產品。經過幾年的努力,使我區形成了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加工布局,真正意義上的龍形架構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業園的品牌優勢,不遺余力地引進能夠消化當地農產品的加工企業。目前已有河南正龍、江蘇恒順老陳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總投資3.7億元,年產值可達16億元。白象方便面12萬噸項目,年消耗面粉就達8萬噸。紫晨醋爽蘋果汁、葡萄汁、紅棗汁加工項目,可帶動紅棗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豐元棗業、綠源棗業、博瑞乳業、華玉榮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餅干等一批圍繞棗、菜、乳等主導產業的加工企業迅速崛起。去年引進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業之一,是山西農產品創匯第一大戶。其榆次直屬分廠食品加工項目,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將會成為晉中規模較大的干果、干鮮蔬菜出口創匯企業,對推動我區蔬菜、紅棗、核桃產業的上檔升級起到積極作用。

四是加大投入創新機制,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針對我區十年九旱、生態脆弱、投資缺乏的實際,我區采取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過股份合作、拍賣轉讓、租賃承包、個人自辦等方法,盡一切可能吸納社會各類資金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0萬畝節水工程全面鋪開,圓滿完成了國家級“九五”計劃井渠結合灌溉類型區農業高效用水與產業化示范項目,去年新發展達標節水面積6.5萬畝,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重點節水示范區。根據立地條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場集雨等形式發展丘陵山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旱作示范園一戶一井一菜園,戶均年收入2000元,探索出了一條山區興水富民的成功經驗,成為我省乃至華北旱垣地區發展高效旱作農業的示范工程。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1080萬元,可改造東陽鎮25000多畝土地。水土保持生態流域工程建起什貼鎮十里溝流域綜合治理萬畝精品工程。耕地保護和開發工程先后鋪開烏金山鎮聶店村等1500畝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畝土地復墾工程。去年開工建設的烏金山黑河灘涂土地開發項目,總面積1210畝,是我區有史以來投入最多、規模最大、質量最好、標準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開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