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工會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11-07 11:02:00
導語:企業工會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的加大,企業內部產業結構、組織結構和隊伍結構的大幅度調整,徹底打破了過去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格局,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勞動關系的復雜化、就業方式的多樣化。這給國有企業工會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面對這樣的形勢,國有企業工會要想實踐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研究當前工會工作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迎接挑戰,這樣才能探索出適應新形勢要求的企業工會工作新路子。
一、職工隊伍分化為不同群體,使工會工作對象變得復雜
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集體企業,職工的成份相對簡單,職工的政治地位基本平等,經濟收入差距很小,工會工作對象能夠涵蓋整個職工隊伍。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職工隊伍在悄無聲息中分化,出現了不同利益的職工群體,表現在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有了明顯的差距。主要有:一是經營管理者群體。這個群體過去是企業的黨政領導(處級以上干部)。企業改制、轉制后,成為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董事等,執行的是年薪制、期權制、股權制等分配方式;二是“白領”員工群體。這主要是科技人員、高級職員。當今知識分子受到企業的廣泛推崇,知識分子的勞動可以作為分配要素參與分配;三是普通職工群體。他們是企業從事具體生產勞動的一線職工,也是企業人數最為龐大的群體,他們要通過自己掌握的技能來取得工資。四是打工者群體。主要是哪些企業外聘的農民協議工、勞務工、季節工等,他們靠具體勞動來獲取報酬。上述這些不同的職工群體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自身需求不同,對工會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也不盡相同,企業工會應針對職工隊伍結構上發生的這些新變化,調整工作重點和工作方法。
二、職工就業方式多樣化,對協調勞動關系的要求增高
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內部不斷重組改制,所有制結構呈多元化發展,企業勞動、人事、分配制度發生了深刻變化,使得企業勞動關系出現復雜、多變的趨勢,所有者、經營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表現在:一是企業內部下崗、待崗職工有增無減,就業上崗成為職工關注的頭等大事。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要減員,而職工為了生存要崗位,這對矛盾越來越突出;二是企業群體性勞動爭議和突發性事件日漸增多,呈現出由個人勞動爭議向群體性勞動爭議轉變,由具體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勞動爭議向因企業改革中利益調整引發的勞動爭議轉變的新特點,并且這種勞動爭議和突發事件的規模越來越大。比如,針對企業實行減員增效、有償解除勞動關系等改革措施引發的勞資矛盾和勞資沖突時有發生,作為企業工會此時感到束手無策,處于“不能不協調,又不知如何協調”的兩難境地。
三、職工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使工會維權工作難度加大
隨著企業分配制度的改革,過去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已被徹底打破,現在企業實行的是經營者年薪制、股權制或期權制和職工的崗級制或持股制,同時資本、技術等要素進入分配領域,企業內部分配方式和工資檔次呈現出多樣化。在當前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更加注重人才和知識,為了吸引和留住高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員,在分配上制定出一系列向管理、科技人員傾斜的政策,這使得企業內部不同職工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大多數從事一般工作的普通職工群體處于低收入狀態,而這個群體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會陷入困難或特困之中。在這樣現實面前,工會無論從經濟實力上,還是方法手段上,都沒有力量解決職工就業、提高收入等根本問題。工會關心和維護弱勢群體的具體利益,也只能是參與、協調和幫助;只能救助部分特困職工。維護的難度越來越大,經常出現“不能不維護,又不能多維護”的尷尬局面。
四、企業實施重組改制,精減機構,定編定員,使工會組織受到沖擊
在企業機構改革中,一些企業黨政領導對工會工作仍存有“有之不多,無之不少”的偏見,甚至有的個別企業行政領導認為“工會工作干的越少越好,省得添亂”的思想,沒有認識到工會在企業改革、發展、穩定中所發揮的作用。雖然有《工會法》作保障,許多企業工會仍然成為第一個被合并、精減的組織,工會干部幾乎全部轉為兼職,有的身兼數職,一批工會骨干和積極分子流失?;鶎庸刹坑捎诩媛氝^多沒有時間和精力研究和思考工會工作,工會成為了黨群工作部里的一塊應付差事的“牌子”,由此可見,在某種意義上講工會工作被削弱了。
五、企業持續重組和快速發展的新形勢與傳統的工會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不相適應
表現在:一是思想觀念滯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重組、改制的力度很大,步子很快,與之相比企業工會無論在理論政策研究上還是在思維方式上都顯得滯后,許多認識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工作習慣于上級布置,如果上級不布置就不知道該干什么,缺乏創新與活力。二是工作方法滯后。對新時期工會在企業中的地位、作用、任務的變化缺乏超前性研究,工作方式與基層實際和職工需求貼得不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工作顯得被動;在工作方式上,仍偏重搞活動,活動方式也是墨守成規,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缺乏調查研究和把握宏觀形勢的能力。三是工作內容滯后。長期以來,企業工會的職能是“大而全”,不管是否切合實際,是否有能力都要全面鋪開,導致職責交叉,戰線過長,內容過多,職工希望干的工作沒作好,不該做的又窮于應付。四是作用發揮滯后。當前職工最迫切的要求是希望工會組織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保護他們的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權利。而在實踐中,工會往往為職工做不了主,顯得軟弱無力,甚至有的工會根本沒有成為職工群眾的代言人,失去了職工群眾的信賴。五是工會工作作風不夠扎實。特別是領導機關仍然帶有行政化傾向,年初布置工作,年終總結工作。仍然有從會議到會議,從文件到文件的現象,年復一年,工作成效不明顯,業績平平,個別工會還以人手少為由,工作得過且過,應付了事。六是干部隊伍素質不高。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要求工會干部必須強化自身素質,加速知識更新,工會干部僅掌握工會理論知識已遠遠不夠,目前,專兼職工會干部還遠遠不能適應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上述問題集中起來反映出企業工會對新時期工會工作發展規律的認識不足,對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和理論問題研究的不夠,導致矛盾和問題越積越多,束手無策,工作越來越難展開。筆者認為,企業工會要做好新時期工會工作,應該認真研究和思考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 上一篇:工程促優勢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 下一篇:企業和員工的協調發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