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生產的現狀和對策(區)

時間:2022-11-30 10:06:00

導語:蔬菜生產的現狀和對策(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蔬菜生產的現狀和對策(區)

圍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拓展新優勢,創優新環境,共建新城區”的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和載體,就城區蔬菜產業如何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目的,筆者帶領技術人員在對全區蔬菜生產基地進行生產指導的同時,就我區蔬菜生產如何發展做了些調研,共走訪了一鎮兩辦十余個村百余戶菜農,通過面對面交談、服務意見表格調查等形式,掌握了一些基層的一手資料。現結合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談一下自己對城區蔬菜發展的幾點認識和建議。

一,城區發展蔬菜產業的意義

城區發展蔬菜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城區位于德城市腹地,是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市區人口密集,集體經濟基礎相對較好,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這為我區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最大優勢。巨大的消費市場,是其它縣市無可比擬的先決條件。市區人口現有33萬多,按每人每天消費0.6公斤蔬菜計算,全市一年則需7727萬公斤。而我區現在實際產量僅1400萬公斤,僅占其18%,可見發展空間之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蔬菜的品種花樣、產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我區隨著藍天碧水工程的推進,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再加上我們科學規范種植,就地銷售,無公害、新鮮的蔬菜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城區蔬菜產業的發展,是解決農民增收、居民就業的有效途徑。一畝園十畝田,蔬菜生產是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高效農業。據調查,就目前的生產水平,城區溫室大棚年收入平均每棟收益在8000元左右,露地菜每畝年入也在6000元左右。城區農民人均收入2008年是5506元,可見種菜收益并不比外出打工差,而且不離鄉不離土,特別是40歲到60歲年齡段就業的很好選擇。近年來,城區因環保等原因,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相繼關閉,至少7000人因此而失業。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二產、三產經營困難,打工返鄉的農民增加,城市下崗人員增加。試想,如果城區新發展1萬畝蔬菜,那就會解決1萬人就業,而且收入也絕不少于其它行業。這個群體人員素質較高,接受新科技,適應新市場能力強,如果選擇發展蔬菜再就業、再創業,為城區蔬菜生產注入更大活力,這對城區發展和穩定的意義不言而喻。

二,城區蔬菜生產的歷史與現狀

由于城區特殊的地理位置,緊依城市,服務城市,自建區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菜籃子工程建設,曾經掀起三次發展蔬菜產業的高潮。建區前,僅有原西關、西巷兩個商品菜生產基地種植面積2500畝。保護地建設當時還不成規模,只有少量的小拱棚、土溫室和2棟老式連棟溫室大棚,面積不足20畝,溫室不足30棟,主要用于大田蔬菜育苗。86年掀起了第一次蔬菜發展的高潮,新發展了西呂匠、連川、北石店、東謝匠等10個村的商品蔬菜基地。90年,從石家莊“185”所引進溫室設計生產技術,首批在東謝匠、西呂匠、連川、等村建造了100棟煤火加溫溫室,20棟蔬菜大棚,結束了城區不能生產反季節蔬菜的歷史。但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展,城內西關、西巷兩個老蔬菜基地大面積被占,到95年底,大田菜縮減至2300畝。1996年—1998年,掀起了第二次蔬菜發展的高潮,又先后開發了牛山、郝匠、閆莊、東上村、七嶺等12個商品生產基地,種植面積恢復至3500畝。96、97年連續新建大棚605棟,全區大棚增至723棟。隨著全國農業形勢的發展,中央國務院在1999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的農業結構性調整。借此東風,我區制定了“縮糧擴經、增特創精”的農業調產方針,迅速掀起了第三次蔬菜產業大發展高潮,發動了2000年、2002年兩場攻堅戰,當年新增大田菜面積分別是2210畝、1850畝,新建日光溫室大棚分別是446棟、529棟。到2003年底,蔬菜基地村發展到61個,大田蔬菜面積9342畝、日光溫室大棚1415棟,總產量7750萬公斤,產值7800萬元。

但在近年來,由于城市的不斷擴大,再加上煤礦的大量關閉而導致缺水可澆等種種原因,蔬菜產業又陷入低谷。據國土資源局2007年土地利用普查數據顯示,全區農用地總面積112679.1畝,耕地77652.2畝,占農用地的68.9%;其中水地9483.3畝,占總耕地的12.2%,旱地64876畝,占總耕地的83.55%;菜地3292.9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24%.大田菜面積在50—100畝規模僅有8個村,北石店鎮的北石店(60畝)、窯頭(50畝)、劉家川(50畝)、洪村(60畝)、七岑店(50畝)等5個村,西上莊辦的夏匠(50畝)1家,鐘家莊辦的曉莊(50畝)、寺底(60畝)2個村,面積在100畝以上的集中在西上莊辦的牛山(560畝)、苗匠(150畝)、西呂匠(280畝)、北巖(200畝),閆莊(200畝)等5個村。菜地按鎮辦分,北石店鎮1106.4畝,西上莊辦事處1446.1畝,鐘家莊辦事處621.3畝。日光溫室大棚也因為擠占而拆除,廢棄而損毀等原因,現存774棟。其中鐘家莊辦事處128棟,北石店鎮295棟,西上莊辦事處252棟,西街辦事處38棟,北街辦事處61棟。2008年底,全區仍正常使用的596棟,其中蔬菜種植367棟、食用菌生產168棟、花卉18棟、養殖44棟;未正常使用僅作露天菜地使用178棟,其中有墻有架上膜即可使用的102棟,只有墻已無架的76棟。全區日光溫室規模在20棟以上的村13個,其中北石店鎮的北石店村(92棟)、大張村(37棟)、東上村(36棟)、西王臺(21棟)、王臺鋪(20棟)、孫村(20棟)6個村,鐘家莊辦事處的曉莊(58棟)1個村,西上莊辦事處的牛山(48棟)、閆莊(45棟)、夏匠(45棟)、馮匠(20棟)4個村,北街的古書院(25棟)、中后河(23棟)2個村。就種菜戶籍貫來分:大棚菜367戶中,本地人107戶,外地人267戶,兩者比例1:2.5,大田菜按面積分,本地人2850畝,外地人450畝,兩者比例6.3:1。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緊依城市、服務城市是我區蔬菜產業發展的區位優勢,同時城市建設發展而生存空間的不斷擠壓,生產環境不斷惡化是困擾我區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邊建邊占,面積小而不穩,經濟效益提高不大、村級水電等硬件設施不到位,部分領導干部重視程度有所減弱,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問題,已使得蔬菜生產做強做大的動力顯得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發展沒有占的快。伴隨城市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我市城市規模也急劇膨脹,城區農用耕田,特別是緊靠市區,道路、水利等基礎條件好的菜地成了首當其沖的擠占對象。據我們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我區累計發展蔬菜發展面積達10000余畝,大棚溫室1600余棟,但與這同時,被占菜田6000余畝,拆除大棚500多棟。鐘家莊辦事處受侵害最為嚴重,大田菜被占2600畝,溫室大棚被拆392棟,涉及14個村。西街、南街共3000余畝菜田已徹底退出生產。北石店500余畝菜田被礦務局和陵沁路占用,西上莊辦事處300余畝菜田被澤州北路、二環路拓寬及道路綠化占用。

2、生產條件惡化。近年來我區的煤礦絕大多數被關閉,曾經是蔬菜種植主要水源的煤礦廢水也急劇減少,使得我區許多村的蔬菜生產受到直接的、嚴重的影響。比如七嶺、大張村、郭山、馮匠等村百畝以上的蔬菜基地因缺水澆地而面積萎縮,水利設施因長期不用而堵塞,生銹損害,防滲明渠也殘垣斷壁,村民想種而不能種,許多菜農吃菜重返靠買。同時,因煤礦關停,集體經濟困難,也無力去對水電等基礎設施再進行維護和完善,無力對蔬菜種植再補貼扶持,農民種菜積極性間接受到影響。許多農民無奈之下,自己拉電線買泵澆園,既增加了生產成本,又帶來不安全隱患。

3、商品生產無規模。由于土地經營體制問題,各村在菜田分配上,都是按人頭來分。本來地就不多,再細分在每個人頭上就更少得可憐,最多也就幾分,最少以厘來分。不好的連吃都不足,好的也只是吃是吃不了,賣是不夠賣。規模上不去,成本下不來,效益提不高,農民種菜積極性自然就不大。成本高,不僅表現在生產上,而且銷售上也遇到不小困難。因為數量不多,形不成批量,自己零售市場攤位又不好解決,只得打游擊。

4、發展動能有所減弱。一方面是農民自我發展動力不大。城區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就業渠道相對較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煤碳支柱產業的支撐,城區的干部群眾對農業依賴性都不是太大。但隨著近年來集體經濟的不景氣,加之去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業困難,收入減少已是個現實的問題,然而怕吃苦受累嫌麻煩思想還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目前農業政策性支持力度,種菜反而沒有種糧大。種糧尚有直補,種菜除區里仍然對新發展菜田有明確標準,但對生產性,特別是對生產個體農戶沒有類似的補貼,使得一些農民誤以為政府政策導向有變化。另外部分基層領導干部近來對蔬菜產業抓的力度也大為松懈,服務嚴重缺位,使得種菜戶的一些具體問題,如用水、用電等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四,發展思路與對策

1、用科學發展觀統一思想,再下氣力,推動蔬菜產業的新發展。綜上所述,城區發展蔬菜產業,不但有獨特的優勢,而且有很大潛力,當然也存在許多問題。結合目前全區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的活動,圍繞區委提出的“拓展新優勢、創優新環境、共建新城區”的主題與載體,作為各級領導干部,就是要充分認識到我區發展蔬菜對保民生,保穩定、保發展的重要意義,撲下身子,心系百姓,切實摒棄怕苦怕累怕麻煩的思想,為種菜戶實實際際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服務水平,真正讓農民在發展中得到更大的實惠。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有關單位要通力協作,改善水利等基礎條件,加強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努力創優生產的必要環境。這樣才能真正使城區蔬菜產業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好渠道。

2、統籌城市發展,科學規劃城區蔬菜發展的布局。依據城區“一環建社區,二環建市場,三環建基地”的理念,結合市區規劃,我區蔬菜生產首先要搞好近期與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根據我市最新的規劃,中心城區近期(2010年)人口規模為50萬人左右,遠期(2020年)為70萬人左右。因此市區蔬菜需求空間巨大,如果全部靠我們自己來完全滿足市區不斷擴大的人口對蔬菜的需要也不現實。根據我區實際情況,到2010年我區蔬菜種植面積應恢復至8000畝,到2015年發展至15000畝,2020年,發展30000畝,有可能也非常必要。其次在生產布局上,一是在城區白水、北石店兩條河水治污改造基礎上,積極沿河發展;二是充分利用我區上游緩洪庫的東水西調工程,積極協調各方利益,沿線發展;三是繼續鞏固示范園區建設,千方百計利用地下及各大煤礦廢水圍井而建;四是積極推廣有機旱作、節水等新技術,大力發展旱作蔬菜及各種保護設施生產。

3、創優環境引投資,共建城區現代蔬菜產業。國家對耕地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城區土地更是寸土寸金。受規劃、環保、用地等政策的限制,二產、三產發展想擠占農用地也更加困難,加之目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以煤炭為傳統的產業大鏈運轉不暢,一些成功的企業、有智之士,開始把目光投向城區農業這塊熱土。如晉城煤業集團各礦就有與地方合作分別建一園一池的意向,一園就是以生態生產旅游觀光科技示范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一池就是建一面積比較大水面工程。王谷坨蔬菜生產基地,就是古書院礦工貿公司與該村股分合作建設的。項目占地516畝,分三期完成,總投資3600萬元。目前已經完成一期的5棟生產面積1000平米的大型日光溫室并投入使用。北石店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晉城煤業集團總公司也已達成合作意向,前期規劃也已完成。由民營企業家投資建設的農業園區項目,如牛山仙靈山農業生態園正在建設中,曉莊柏基菌業公司正穩步健康發展。這些現象表明,城區農業發展,特別是以蔬菜生產為主的高效生態農業投資經營多元化已悄然形成。經營方式的轉變,高資本的投入,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將對城區蔬菜發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4、創新機制謀發展,提高服務上水平。城區蔬菜要想發展,就必須徹底解決經營體制的問題。擴大戶、村、鎮辦的生產規模,首先必須解決土地流轉問題,使基礎條件好的土地向經營大戶轉移,這也完全符合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精神。只有規模上去了,那效益才能更好的顯現;只有有了效益那才能激發生產者的積極性;只要有了積極性,才有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發展才有真正的動力,有了動力就會又好又快可持續的發展。具體講,一戶至少種植5畝大田菜,或者3棟以上的大棚蔬菜,才能保證年收入在3—4萬元,才能形成批量,才能吸引營銷者上門收購。生產與銷售更專業化,才更有利于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一個村至少集中發展200畝蔬菜,那集體才會投入足夠精力來保證它的健康發展,一個鎮辦如果都有萬畝蔬菜生產基地,那么我們城區各鎮辦農業才算真正的高效城郊服務型農業,那樣全區3萬畝的規模,就可以解決本地至少3萬農民的就業,并且帶動相關產業,比如技術、農資、產品等市場的真正建立和發展。其次建立蔬菜產業的保護制度。所有菜田都要建檔造冊,特別是已享受過財政補貼的菜田,應采取嚴格的保護。對私自改變菜田為其它農業方面的,所屬鎮辦應責成該村原地或異地恢復。除城市道路、公益設施征用外,不準隨意改變菜田用途。對政府征占的,應從征地補償中拿出一定比例,建立蔬菜發展基金專戶,在占地同時,重新按一比一、或者一比二面積補建,確保全區菜田面積穩定并增長。第三,建立長效的政策鼓勵和技術支持機制。政策上,對蔬菜產業的發展,不僅只對新發展項目進行扶持,而且也應每年對日常生產進行類似糧食現行的綜合補貼。技術服務上,要建立一支穩定而堅強的技術隊伍?,F在蔬菜辦擔負著此塊職能,但目前存在人員少,技術力量弱,辦公條件差都不利因素,建議政府能增加幾名事業編制,充實專業技術人員,改善服務手段,以提高服務水平,促進我區蔬菜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