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對外投資需要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2 03:14:00
導語:企業對外投資需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有一個“服務先行”的問題,并需要認清“合成謬誤”,強化“抱團取暖”和“戰略聯盟”的戰略思維。此外,我國亟待加快體制變革,促進國內有效企業組織的發展,這將從根本上消除外匯儲備的過度積累問題,并為企業成功的跨國投資創造必要條件
當前和未來5-10年,中國經濟面臨著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艱巨任務。在此過程中,企業對外投資具有國家戰略意義。但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經營理念的轉換和國內現代服務業發展所能給予的支撐。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具有國家戰略意義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有利于改善對外經濟關系并促進國內的產業升級。由于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特點和實施了半個多世紀的相對剛性的工業化戰略,中國存在較為嚴重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以及消費過低、儲蓄過高從而經濟增長對投資的過度依賴。持續的過高比例的投資,則帶來了人均收入低水平階段的特殊的產能過剩問題。加入WTO后,中國制成品的大規模出口減輕了過剩產能的壓力,并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由于制成品銷售和原材料來源對海外市場過度依賴,這種外向型經濟的增長也引發了因“擠占”海外就業崗位和資源造成的貿易摩擦。制造業產能外移性質的對外投資,顯然有利于緩解這類摩擦。另外,中國制造業目前處在全球產業增值鏈“微笑曲線”的低端,需要加快步子進入研發、銷售、售后服務等高附加值領域,這就要向外“借力”,包括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投資于資源、技術和銷售渠道等關鍵環節。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是確保中國國民財富中海外資產安全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匯管理制度通過相對穩定的匯率安排和結售匯制度,將本應由涉外企業承擔的外匯風險和對外金融投資任務轉移到了中央政府身上。這使得中國積累起了巨大的外匯儲備。這些屬于老百姓的財富(我們持有的人民幣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財富的提貨單)目前由政府主要投放在美國國債市場上。而美國國債價格的下跌和美元的貶值將是“后危機時期”的主要趨勢。因此,避免國民財富受損失,我們就需要實現外匯資產品種和幣種的多元化和分散化,需要將所持美國國債的一部分轉換成海外的礦產、商業地產、企業股權和專利技術等有形或無形的資產。只有對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才可能實現國民財富中外匯資產的分散化。
企業對外投資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進因素。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美元本位制有關。但從根本上消除美元本位制內在缺陷的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在未來一二十年內顯然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是必然的出路。這使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為增加。從英國和美國的成功經驗看,英鎊和美元的國際化都經歷過工業強國、出口大國和企業對外投資三個階段。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將扮演人民幣“推銷員”的角色,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力軍。
要有“服務外包”意識和“戰略聯盟”思維
雖然中國是出口大國,但并非工業強國。與全球化經營的內在要求相比,中國企業還太年輕而經驗不足,需要轉變戰略思維和經營理念。
首先,企業對外投資有一個“服務先行”的問題。海外投資環境具有極大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法律制度、社會政治、宗教文化和經濟條件各不相同。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要有“服務外包”意識,投資咨詢、法律顧問、風險管理等等都需要引入外部的專業化服務。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過程,就是跨國企業全球化經營的管理服務外包的過程。
其次,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需要認清“合成謬誤”,強化“抱團取暖”和“戰略聯盟”的戰略思維。“合成謬誤”是指,對個體而言完全正確的決策和行為,對由個體組成的整體而言卻是完全有害的。比如惡性競爭導致的兩敗俱傷。另外,有些企業對外投資選擇海外品牌收購,卻不知品牌是由企業百年誠信和過硬的技術質量作擔保的,被收購品牌的市場價值通常都會大幅度貶值。相比較而言,需求和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的商業銷售渠道,最值得在危機時期去投資擁有。想想國內生產廠家被渠道商支配的局面就應知道其戰略意義。但這并非是單個企業可以作為的,需要以聯合投資等“戰略聯盟”來推進。
近年來企業對外投資失敗其實有共同根源
近年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和收購有很多失敗的案例,需要認真總結,這對其他有對外投資計劃的企業,會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但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從外匯儲備巨大積累的成因中探尋出企業對外投資失敗的共同根源。
加入WTO后,我們一方面大規模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或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參股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又對外大規模投資美國國債。這樣以本國企業產權換取對美國政府的債權,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經濟缺乏有效率企業組織的深層次問題。總體而言,民營企業先天不足,國有企業存在不少體制性問題,未能充分有效動員社會資源、有效組織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來滿足社會和居民的現實和潛在的需要。這種狀況是國內種種不良的商業環境和抑制性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如果這些深層次的體制問題不解決,一面利用外資一面積累外匯儲備的狀況仍會持續,在外匯風險增加、企業所有權優勢(產品、技術、資金、管理、品牌、網絡和配套服務)尚未形成的背景下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則面臨很大的失敗風險。因此,我國亟待加快體制變革,促進國內有效企業組織的發展,這將從根本上消除外匯儲備的過度積累問題,并為企業成功的跨國投資創造必要條件。
- 上一篇:國土局項目審批發展年終總結
- 下一篇: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