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食品市場監管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3 10:46:00
導語:農村食品市場監管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食品市場遠而散,加強農村食品市場的監管已擺在各職能部門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農村食品市場攤小、點多、線長、面廣、分散,遠離各級執法機關,前些年在食品安全法規的宣傳教育上掛了空檔,監管執法上成了盲區。從近幾年發生的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問題和一些不安全的重大隱患上看,大都發生在農村。我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0%-70%,農民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如何在農村營造一個放心的消費環境,引導廣大農民科學消費、健康消費、安全消費、節約消費、文明消費是各職能部門必須認真思考和對待的一個重大問題。當前,在農村食品市場的監管問題上必須亟待克服的三種不良傾向:
一、克服因小而松、放水養魚的現象。
農村食品市場由于受諸多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無論從經營形式還是規模上看,都比較小。小集鎮、小攤販、小商店、小作坊、小飯(食)店、小加工等相對較多。針對這一特點,我們不能因其小而放松對他們的要求,忽視對他們的監管,而是把他們象正規大型商場、超市一樣對待,一樣要求,并堅持把這些小集鎮、小攤販、小商店、小作坊、小飯店、小加工,作為農村食品市場安全的一個“大頭”來抓,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做到法規宣傳要到位,自律制度要健全,監管措施要落實,防止和克服因小而松的現象。
一是要補上食品安全法規和食品安全常識教育這一課。從近幾年發生的食品安全檢查事故看,給農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法規知之不多、對食品安全常識不了解和受到侵害不會依法維權有直接關系。因此,我們職能部門必須下大力氣給廣大農民補上這一課。要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農村食品安全法規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送法下鄉,送知識下鄉。全方位、立體式地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常識知識,讓健康消費進農村、進農院、進農家,讓農民群眾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識、假冒偽劣食品鑒別的基本方法、依法維權的基本程序,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動員全社會力量,努力營造人人關注農村食品安全,人人重視農村食品安全的社會氛圍,筑牢農村食品安全防線。
二是要落實責任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把轄區農村所有小集鎮、小攤販、小商店、小作坊、小飯(食)店、小加工等經營點和加工點,承包到個人,并簽定承包責任書。明確各級、各部門和各個崗位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責任。各級的“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制、崗位責任制和指導監督責任制三項責任制。各級主要負責人對屬地農村內出現重大問題要承擔領導責任;分片包段的崗位責任人對片內出現重大問題承擔直接責任;負責包段的直接監督人員對所包轄區內出現的重大問題承擔指導、監督不到位的責任。同時,健全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對巡查不及時、監管不到位、工作失職和出現重大責任事故的單位和個人,要追究責任。形成在在食品安全這個鏈條上“一級一級包下去,一級一級保上來"的監管運行機制。從而增強各級的工作責任感和事業心,保證農村食品市場管理教育工作的落實。
三是要堅持各項制度。要求農村小攤販、小作坊和小加工點等從事生產經營食品的企業和個體戶要象城鎮大型商場、量販一樣,引導農村食品經營者建立健全并落實下列食品經營管理自律制度:(1)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采取索證索票的方式,審驗食品生產者或者供貨者的經營資格,驗明食品合格證明和食品標識。(2)購銷臺帳制度。如實記錄每種食品進貨時間、來源、名稱、規格、數量等內容;從事批發業務的,還要記錄銷售的食品名稱、流向、時間、規格、數量等內容。(3)質量承諾制度。采取質量先行負責、“三包’’等方式,落實質量承諾責任。(4)索證索票制度。食品銷售者對購入的食品,必須向供貨商索取法定機構出具的該食品檢驗檢疫合格證明,不能出具合格證明的食品,不得銷售。(5)協議準入制度。商場、超市、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等有條件的食品經營者對以肉類、蔬菜等農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為重點的食品,實施“場廠掛鉤”、“場地掛鉤"等協議準入制度。(6)市場開辦者食品質量責任制度。食品市場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展銷會舉辦者對入場經營者的資格進行審查,明確和落實對入場經營者的食品質量管理責任。市場內的經營者均應建立健全食品質量責任制度,建立食品銷售臺帳制度,嚴格落實食品質量責任制。(7)食品質量自檢制度。商場、超市、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和有條件的食品經營者完善檢測條件,對肉類、蔬菜等重點食品加強入市自檢,及時發現食品質量問題,防止不合格食品進入流通環節。(8)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經營者應當嚴格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對自行檢查出有質量問題的食品、超過保質期、保存期的食品和行政監管機關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及時采取停止銷售、退回供貨方、銷毀等有效措施,并對已經售出的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人身安全的食品,選擇能夠覆蓋銷售范圍的新聞媒體予以公告,或者在營業場所內公示,通知購貨人退貨,負責將不合格食品追回和銷毀。
二、克服因遠而疏,把遠拉近管。對遠離城鎮和執法機關的農村小集鎮、小攤販、小商店、小作坊、小飯(食)店、小加工等經營點和加工點,在宣傳、教育、監管和執法中,我們不因為其邊遠而疏忽對他們的經常性宣傳教育和經常性的監管執法,各級領導和執法機關應該靠上去、沉下去,把他們拉近管理,把《食品安全法》、《特別規定》的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教育、行政執法工作做到具體集鎮、攤販、商店、加工點和具體人身上,使農村食品市場中的小經營點和小加工點經常處于我們食品安全監管的視野之下,監督指導之中。一是要設立農村食品市場監管領導機構。針對轄區農村食品市場的特點、監管的重點、執法的難點和廣大群眾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實施面對面指導,常分析、常研究、常抓落實。促進農村食品市場監管執法工作的落實和農村食品經營者和加工者自律意識的提高。二是要選派工作人員長期蹲點。各級食品監管部門要在學校、社區、村會以及群居地消費場所設立食品安全消費警示。特別是在重大節假日,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由領導帶隊到農村食品市場進行檢查。特別是遠離城鎮的偏僻山區,由于受各種條件和環境的制約,監管執法上往往容易掛空檔、留盲區。這恰恰是各級領導關注的一個弱勢群體,同時也正是出現食品問題的高發地段。我們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讓廣大群眾的食品安全法規意識樹立起來,把相關的食品安全常識和識假辨假的能力逐步提高,徹底扭轉假冒偽劣食品長期流向農村市場的趨勢,增強廣大農村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三是要靠上去抓。首先抓住生產加工點。農村食品生產小作坊、小加工點、小餐館多,但無證無照的黑作坊、黑加工點、黑餐館也相對較多,生產加工銷售“三無”食品、偽劣食品,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危害。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無證無照的黑作坊、黑加工點、黑餐館的查處力度,切實做到抓住生產點,堵住造假源。其次抓住銷售點。農村食品市場點多面廣,消費群體廣闊,在市場巡查中應深入到山莊窩鋪、社隊小組、大街小巷、廠礦學校、居民社區的食品經營戶,加大對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品店、小攤點、小餐館、小超市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抓住銷售點,堵住售假源頭。第三要抓住投訴點。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依托基層村級、社區、學校、商場、市場、廠礦投訴站和維權站,及時、合理、公正、有效解決廣大農民朋友的消費投訴,維護廣大農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消費權,構建誠信、和諧的食品消費市場,切實做到抓住投訴點,堵住侵權源。第四要抓住警示點。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各種形式及時在轄區范圍內食品消費信息和消費警示,向廣大農村消費者宣傳健康安全食品消費知識,使健康消費進農村、進農家、進社區、進學校、進廠礦,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全面提高廣大農民朋友的食品消費意識,保護農村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消費,切實做到抓住警示點,堵住法盲源。為廣大農村和農民朋友創造和諧的食品消費環境。
三、克服因散而亂,把散集中管。農村食品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散”。一是要強力推行農村連鎖超市、便利店等現代流通體制的建設。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同當地政府一道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推動、部門規范、市場運作”的思路,把城市的現代物流管理方式引入農村,在鄉(鎮)建立連鎖超市,在村莊加快農村小型標準化超市改造進程,引導游商小販進店、入市經營,切實規范農村食品流通秩序,實行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一票制”(食品銷售證明單)堵住進貨源。二是要建立集中教育培訓的長效機體。首先要在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上下功夫。在農村食品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上,應堅持定期不定期集中培訓的原則,采取集中辦班為主,各職能部門分散辦班培訓為輔,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協助培訓為補充的農村食品安全培訓方式,針對農村實際制訂合理的培訓計劃,定期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新的法規出臺要及時培訓,切實提高行業人員的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其次要在消費群體的宣傳教育上下功夫。針對農民食品安全知識匱乏,安全法規和自我保護意識差的問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通過開設知識講座,開辟食品安全宣傳專欄,專訪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知識,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理論氛圍。三是要實行統一規范的管理模式。在農村食品企業規范管理上,可結合農村實際,綜合考慮農村生產力水平,從業人員文化知識,自身素質等因素,簡化農村食品各環節各鏈條管理規范,突出重點規范指標,形成簡潔易懂、操作性強的農村食品安全統一管理規范,從縱向、橫向和動態上去最大限度地利用、整合方方面面的資源,逐步形成縱向齊動、橫向聯動、動態互動的監管體系,增強農村食品市場管理的效能,確保農村食品市場的安全。
- 上一篇:政策性銀行法律地位分析論文
- 下一篇:商業銀行法律規避型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