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反腐倡廉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01 05:20:00
導語:心理學反腐倡廉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注重情感因素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作用
反腐倡廉建設的目的是為幫助教育監督對象構筑抵制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從另一個側面講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教育監督對象。因此在反腐倡廉建設中重視情感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反腐倡廉建設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是有情感的。根據心理學中反映論的一般原理,人的意識、品質是在活動與交往中,沿著知(認識)、情(情感)、行(行為)的順序形成和發展的。所以,反腐倡廉建設的一般程序可以概括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導之以行”。隨著人們自主意識的增強和自尊需要的提升,在開展反腐倡廉建設的同時,情感因素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倳浽谑叽髨蟾嬷刑岢龅摹白⒅厝宋年P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本褪菍訌姾透倪M防腐倡廉建設工作的新的要求。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注重發揮情感因素的橋梁作用。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边@說明情感是提高認識的橋梁。企業黨委和紀委要幫助教育監督對象提高對反腐倡廉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明白教育監督的目的,就不能忽視情感因素的橋梁作用。“通情”才能“達理”,要對教育監督對象“曉之以理”,就必須先“動之以情”。只有在情感上有了交流,消除了教育與被教育、監督與被監督的原有的對立感,才能達成對教育監督目的的共識,你說的理他才會接受,教育的效果才能通過他的行動得到體現。倘若你“以我為主”,高高在上,缺乏共情,他也會對你冷眼相待,消極應付教育監督。在這種情感狀態下,有時即使正確的道理也難聽得進去,甚至還會從其他的角度去理解。所以情感因素是反腐倡廉建設的獲得理解、達成共識的橋梁。
如中船綠洲公司紀委實行的紀檢干部工作聯系點制,加強了紀檢干部和聯系點單位溝通與情感交流,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使情感因素的橋梁作用得到了較好發揮。
第二,要注重發揮情感因素的促進作用。情感因素是認識過程轉化為行為過程的催化劑。反腐倡廉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解決思想問題、提高思想認識上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付諸于行動,由知到行的轉變才是最本質的轉變。情感因素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我們開展反腐倡廉建設,要在“以情感動人”的基礎上,做到“以情促動人”。通過真誠的情感交流,激發出教育監督對象心靈深處的良知,在強烈情感的驅使下建立正確的認知,從而促進思想意識向實際行動的轉化。
第三,要注重發揮情感因素的強化作用。情感的強烈程度對行為的實施有著直接的影響。一個人樂于接受的事物,往往參與的熱情就高,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就強,成果和效率也會更加突出。反之,如果一個人不愿接受或很反感的事物,那么他的態度也必然是消極和懈怠的,在此種狀態下要想獲得成效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此,注重發揮情感因素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強化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我們開展的廉潔文化進家庭活動,通過給配偶寄一封倡廉信,邀請家屬參加警示教育大會等多種形式,強化了了家庭親情的感情因素作用,對促進教育監督對象的自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要注重發揮情感因素的調節作用。反腐倡廉建設的效果如何,往往還取決于教育監督對象的心理接受程度。因為反腐倡廉的建設屬于外部條件,它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有賴于受教育監督對象的心理內部因素發揮作用。而任何能夠使教育對象心理接受的方法,都必須通過喚起其內在情感來實現。情感可以協調人們之間的感情聯系,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拉近人際之間的心理距離,調節人際關系。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情感因素的調節作用,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思想教育氛圍,只有教育監督對象真正感受到反腐倡廉建設是真誠的關心,是熱情的幫助,是善意的批評,是真心的保護,才會消除“受教育”、“受刁難”的抵觸和對立情緒,由衷地產生親近感,使心靈之窗洞開,使教育內容最終化作行動的力量,確保反腐倡廉建設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掌握心理原則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運用
在反腐倡廉建設中,企業黨委和紀委要解決的是教育監督對象的意識和行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應該遵循人的心理規律,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心理學中有豐富的理論可以為反腐倡廉建設提供科學化的支持,在具體實踐中,我們應該掌握以下心理原則。
尊重真誠,掌握人性化原則。反腐倡廉建設的對象是人,各項工作能否體現人性化原則顯得尤為重要。在反腐倡廉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和真誠,把教育監督對象當做活生生的具有豐富情感的人來對待,既要“動之以情”,更要“曉之以理”,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教育監督對象能夠對環境和自身有客觀的正確的知覺,理性地接受教育和指導,反腐倡廉建設才能真正做到人的心坎上,才能真正引起教育監督對象的思想意識共鳴,從而使廉潔自律、廉潔從業的意識不斷增強,實現反腐倡廉建設的目標。*中船綠洲公司紀委結合公司的具體實際,每年在全公司范圍內開展一次黨風廉政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黨風廉政主題征文、法制教育圖片巡展的多種教育形式,使黨風廉政教育具體化、生動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兼顧差異,掌握個別性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情感、內心體驗和生活追求,開展反腐倡廉建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監督對象的個性差異(性格、氣質、能力等)。在抓好普遍教育的同時,還應兼顧崗位和人員個性的差異。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區別于他人的個性特點,每個人所處的崗位環境也不盡相同。所以,要根據崗位的特點和人員的個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反腐倡廉的特色教育,不斷豐富反腐倡廉建設的內容和形式,即“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確保反腐倡廉建設點、面結合,不留“死角”。如綠洲公司針對不同層次人員的崗位和職責特點的不同,明確了不同的廉潔自律的規范要求:領導干部黨員做到“廉潔自律、率先垂范”;管理人員黨員要做到“堅持原則、不以崗謀私”;一線員工黨員則做到“誠信守法、愛崗敬業”。使公司的反腐倡廉建設有效的兼顧了崗位、職務的差異,更加具體、更加貼近實際。
長抓不懈,掌握恒常性原則。人在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意識行為時,經常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甚至會感到痛苦,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任何一種調整和改變都難以實現。恒常性原則要求反腐倡廉的教育必須做到“長流水、不斷線”,切忌搞“一陣風”式的運動。只有警鐘長鳴,勤于“灌輸”,反腐倡廉建設才能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發揮長效作用,不斷地給予教育監督對象幫助、指導和激勵,從而使他們意識行為的調整順利完成,做到“常在河邊走,穿著防水鞋”。
選樹先進,掌握引導性原則。人在需求動機的驅動下,可能會因為知識經驗的限制,或奮斗目標的不確定,導致行為出現偏差。所以在反腐倡廉建設中還應通過一定的有效途徑來引導教育監督對象的正確行為。我們可以在加強以案說法等警示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潔身自好、保持本色的廉潔典型的選樹和宣傳教育力度,不斷用正面的、積極的輿論來強化教育監督對象的認知,從而達到引導教育監督對象的正向行為的目的。此外,紀檢監察工作者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和樹立榜樣的導之以行,也是確保引導原則在反腐倡廉建設中更加富有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上述的幾條主要心理原則。無論采用哪一條原則,或使而用什么樣的方法,最重要的前提是要以人為本而不是一味地說教。紀檢監察工作者一定要把教育監督對象當做活生生的人,因為反腐倡廉建設是一項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人為本”就要了解人心,疏導人心,引導人心。
三、發揮心理學理論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效用
反腐倡廉建設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要改變過去反腐倡廉建設簡單化的模式和狹隘化的格局,不斷豐富內容,拓展渠道,促進反腐倡廉建設的靈活開展,從而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的效能。一名優秀的紀檢監察工作者,應該了解心理學的有關知識,掌握一些人們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幫助教育監督對象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發揮心理學理論在反腐倡廉建設的效用,使反腐倡廉建設做到入耳、入心、入腦。以下幾種心理學理論有助于我們更加有效地開展反腐倡廉建設:
1、運用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次。本我位于最底層,它尋求的是直接的滿足,而不顧社會現實是否有實現的可能;超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自我則位于中間層次,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著調節作用。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當三者處于協調狀態時,人格表現出一種健康的狀態;當三者發生沖突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導致人的心理失衡,出現偏差行為。因此在反腐倡廉建設中合理地運用人格結構理論,注意發揮“自我”在人格結構中的調節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例如在企業員工中開展的個人愿景設計方案活動。紀檢監察部門應積極參與組織,重點幫助教育監督對象在企業總體目標的引領下確立自我目標,使他們的自我目標與企業的總體目標保持一致,通過企業目標的實現達到自我目標。從而使自我更好地協調本我和超我,促進教育監督對象人格得到不斷的完善。有效地避免教育監督對象由于自我的需要、目標、期望與現實環境的不適,產生的本我與超我的不協調,形成人格障礙,導致行為偏離正軌,給企業和個人帶來損失。
2、運用心理投入原則:反腐倡廉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導教育監督對象依法行事、遵章辦事,確保他們的行為合理、受控。因為反腐倡廉建設的最大的受益者其實就是教育監督對象本人,所以我們在反腐倡廉建設實施的過程中,合理運用心理投入原則,調動教育監督對象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增強他們對反腐倡廉建設的歸屬感和融入感,使施教者和教育對象之間形成一種互相信賴、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心理狀態,使反腐倡廉建設的目標轉化為教育監督對象的心理目標,教育監督對象的心理投入量就會隨之增加,接受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得到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效果也必然會隨之突顯。
例如綠洲公司開展的“算‘七筆賬’知榮明恥”專題教育活動。注重運用了心理投入原則,通過對腐敗分子警示案例的剖析,和大家一起為腐敗行為的代價細算了政治賬、經濟賬、名譽賬、家庭賬、親情賬、自由賬和健康賬等“七筆賬”。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腐敗行為所付出的巨大代價,觸動了大家的內心世界,幫助教育監督對象理清了思路、權衡了得失,取得良好的效果。
3、運用心理平衡理論:所謂心理平衡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和現實所得相對協調而形成的和諧心理狀態,反之則是心理不平衡即心理沖突。反腐倡廉建設應積極關注教育監督對象所處的實際生存環境,因為現實生活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行業不同產生的收入差距、不同年齡段心理需求的差異等等都是形成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反腐倡廉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對象,合理運用心理平衡的原則,著力倡導“知足知止,崇儉治奢”的理念,營造一種充滿情感、知足長樂的心理環境,從而在源頭杜絕由于心理失衡而導致的腐敗行為。
例如在黨員干部中開展的“回頭看”活動,讓大家對自己的個人成長經歷做個縱向的對比。通過重溫入黨誓詞,回顧自己入黨的動機和經歷;通過體會自己崗位的變化,感受組織的培養和同志的信任;通過比較自己的個人收入,體驗用誠實勞動不斷提高收入成就與滿足……“回頭看”的個人縱向對比,有效地運用了心理平衡理論,較好地處理了人們的攀比心理和現實所得失調而出現的心理失衡問題。
4、運用領導心理學理論:在反倡廉建設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教育監督對象心理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心理活動的規律,并研究出相應的教育監督的方法和對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反腐倡廉建設面對的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著各種需求的人,其產生的思想意識問題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容。因此,要發揮反腐倡廉建設的統領作用,就必須了解教育監督對象的思想狀況,發展的程度,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教育監督策略,這也是我們黨的一項優良工作傳統。正確地運用領導心理學理論,才能使反腐倡廉建設真正成為理解人、關心人、教育人、幫助人、塑造人的陣地,才能為教育監督對象樹起預防腐敗的“防火墻”,紀檢監察部門才能被教育監督對象視為知心、貼己的主管部門。
例如簽訂“黨風廉政責任書”就是反腐倡廉建設中領導心理學理論的生動運用。每個單位或部門最了解自身的實際和人員狀況,通過“責任書”的逐級簽訂,不僅把反腐倡廉建設的各項工作要求進行了逐級的分解落實,同時也明確了各級主管部門和領導對此項工作的領導責任,確保了反腐倡廉建設的主線上下貫通。
5、運用需要層次理論:需要是調動人類活動積極性的源泉,對人的行為活動直接發生影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有愛、歸屬感、安全感以及被人尊重等的五個由低到高的需要層次理論。在職業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信息能否溝通,彼此是否尊重,能否被他人重視、信任等因素,對調動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中國的文化發展歷史來說,我國人民重友情、講交情,倡導關系融洽、和諧,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人的思想和意識行為。傳統的反腐倡廉建設往往僅局限于外部的幫教、指導,而忽視了內在的五個層次需要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作用.
隨著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的一些基本需要往往遭到忽略?,F實的反腐倡廉建設理應更多地體現人文的關愛,從培育教育監督對象的企業歸屬感入手,不斷強化由于遵章守紀獲得的安全感,不斷強化由于品行端正贏得的被他人尊重……從而使人的需要逐層次地得到滿足,反腐倡廉建設的目標也隨之實現,達到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總而言之,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心理因素,調動人的積極性已成為現代化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應是我們工交系統反腐倡廉建設的主要課題。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以黨組織為核心、政工干部為骨干、管理干部為主體的反腐倡廉建設工作網絡的作用,注意研究教育監督對象的心理活動并積極運用心理學原則開展有針對性的反腐倡廉建設,做到警鐘長鳴、源頭預防,把員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切實發揮心理學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作用。為全市工業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 上一篇: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定價論文
- 下一篇:企業關鍵崗位監督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