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資金管理和使用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23 08:13:00
導語:涉農資金管理和使用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涉農資金總體上管理較好,使用效益比較明顯;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管好用好涉農資金的對策與建議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政策的調整,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國家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各級下撥我縣的各項涉農項目資金逐年增多、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三農”問題,成立了以縣級領導擔任組長的監管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18個重點監管單位,并與之簽訂了涉農專項資金監管責任狀、涉農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廣且繁雜,撥付渠道多,參與管理部門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較科學、完善的規范、資金撥付不規范、資金管理混亂、資金使用監督不力、合理安排,完善涉農資金分配機制、健全制度,理順涉農資金管理體制、嚴肅紀律,強化涉農資金監督、深化認識,加大涉農資金投入力度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政策的調整,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國家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各級下撥我縣的各項涉農項目資金逐年增多,如何運行好、使用好,管理好各項資金,使廣大農民群眾能真正受益,只有確保各級投入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才能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為此,加大對涉農資金的監管,是新形勢下擺在糾風工作面前的一大課題。2008年以來,我縣就農村公路修建、基本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三小”水利、農村飲水安全、病險水庫治理、沼氣建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涉農補貼資金,各種種植、養殖業項目資金,扶貧、救濟、救災、農村五保供養、農村低保、新農合補助、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遷資金,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建設資金,“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農村勞動力培訓資金,用于農村的教育、衛生、文化、科技事業發展資金等進行重點監管。2009年5月至6月,我縣組織縣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縣監察局、縣糾風辦、縣審計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四個調研組,深入27個鄉鎮和有關部門,采取聽、看、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等形式進行歷時一個月的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涉農資金總體上管理較好,使用效益比較明顯
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三農”問題,成立了以縣級領導擔任組長的監管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18個重點監管單位,并與之簽訂了涉農專項資金監管責任狀。特別是近年來,各級下達我縣涉農專項資金達6億多元,改善了我縣的基礎設施條件。群眾久已盼望的巖頭河大橋得以順利實施,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目標,車站、碼頭已陸續啟動;全縣農民總數588973人,參合524113人,參合率達88.9%,31萬農民得到了就診補償,2008年以來共補償農民就醫資金5600萬元,大大地緩解了群眾“看病難”問題;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投入,投資500萬元,建起了種草面積4450畝、建圈舍6750平方米,購種公羊6750只,購基礎母羊9826只;投資200萬元發展茶產業、金銀花等;兌現農村低保、農村醫療救助、農村五保、能繁母豬補貼資金7800多萬元,這些資金的到位推動了我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三農”上了新臺階。縣政府及有關部門還出臺了相關的管理措施,一是建立了登記備案制度,要求各涉農部門要把涉農專項資金的名稱、來源、數量、項目安排去向、實施單位等情況,在項目安排后的15日內報同級紀檢監察機關備案。二是建立公開制度,各涉農部門要在項目資金安排后15日內,將資金的名稱、來源、數量、和項目安排,作為政務公開內容,在項目區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實行資金專戶管理,設立專門賬戶,實行專人負責,專款專用。四是實行項目規范化管理,項目實施程序依法合規,項目質量達到規定要求,項目實施完畢進行審計、驗收、并建立健全項目檔案,有效地控制了專項資金的“跑、冒、漏、滴”現象的發生,使涉農資金發揮了較好的使用效益。
二、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涉農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廣且繁雜,撥付渠道多,參與管理部門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較科學、完善的規范。資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監督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一些問題,使資金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影響了使用效益。
1、資金安排缺乏全局統籌協調,有限的資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我縣對涉農資金實行分塊管理,主管部門之間溝通不足,整體協調不夠,使資金分配在使用方向、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重復和交叉,導致一些項目多頭申報,重復撥款;另外,還造成資金分散使用,不能形成合力。如通村公路的實施單位既有扶貧辦也有交通局和發改局,勞動力培訓既有農業局也有人勞局和扶貧辦,小水池建設既有水利局也有扶貧辦和煙草局。
2、項目審批不科學,造成資金安排不合理。有的鄉鎮、部門申報的項目所需資金數額都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是當年全縣財政全部用于支農還遠遠不夠,但其中不合理成份所占比重也是很高的,加上主管部門在組織評審中,存在著較普遍的走過場現象,致使一些項目立項草率,缺乏科學性和效益性。一些鄉鎮還受利益驅使,積極跑項目,爭資金,更使項目立項中出現“人情項目”,個別項目重復立項,造成資金安排不合理。
3、有些涉農資金用途混淆不清,致使這些資金實際投放不足額、不到位,上級下達計劃資金與實際到位資金不相吻合,存在調劑項目現象,造成一些社會矛盾。就2008年我縣的水利建設資金而言,下達計劃4369.38萬元,而實際到位2196.57萬元,。
(二)資金撥付不規范。
1、資金撥付環節過多,影響使用效率。目前資金撥付的基本程序是,縣財政→主管部門→鄉鎮→村→農民個體。這種撥付流程中的環節比較多,資金在每個環節都需要時間流轉,影響了資金的時效性,而縣財政在資金安排時間上又較晚,一般都在四、五月份下達文件,往往撥付到受援單位或個人時,都已是下半年,這就影響了相關工程項目建設進度,降低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也增加了資金管理難度。如教育事業建設資金中的寄宿生困難補助費,基本上都在各校放學時才下撥,導致一些初三或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畢業回家,學校則以找不到學生為由占為公有。
2、資金發放不規范。如農村低保資金實行以戶施保,在操作中存在掛戶的現象(即一戶頭上可能有幾家人的低保),導致了有的由戶頭領取后,少發給所掛戶的現象發生,有的沒有使用規范憑證等等。這些資金的撥付由于缺乏規范,存在著較多的漏洞。
(三)資金管理混亂。
1、重資金分配、輕資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近年來,我縣財政支農工作中對分配資金比較重視,而對資金的使用管理則相對薄弱,有些鄉鎮涉農資金沒有單獨建帳、專款專用,項目間相互拆借移用,資金撥付沒有與文件規定項目相對應;個別單位沒有專職財政會計,財政帳戶管理比較混亂。
2、移用、截留現象普遍,涉農資金流失嚴重。我縣鄉鎮財政普遍虧空,存在嚴重拆東墻補西墻情況,導致有的單位不同程度上出現擅自降低下撥標準、截留、移用資金等現象。如寬坪等學校將部分寄宿制困難學生生活補助用于學校的其它支出等。
(四)資金使用監督不力。
1、監督不到位。正是由于縣有關職能部門對涉農資金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蹤監督,致使支農資金被移用、截留,使用效益不佳,有些項目效益明顯不好,照樣通過驗收,補助資金一分不少。
2、執行紀律不嚴肅。近年來,有的部門查出問題后只是罰款了事,未上報處理,把大事化小。
三、管好用好涉農資金的對策與建議
對農業的支持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管好、用好涉農資金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要通過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制度,使涉農資金管理更加規范,使用效益更好。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合理安排,完善涉農資金分配機制。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全縣一盤棋,縣政府要在不斷完善全縣城鄉發展規劃的同時,科學、合理地編制好涉農項目建設規劃。每年財政安排涉農資金要以規劃為依據,突出重點,統籌協調,減少盲目性,增強科學性,提高實效性,做到上年底報計劃,當年初下指標并及時向社會公示。對農業建設項目的財政支持,要避免資金分散,避免部門之間、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各自為政,自行建設,重復投資。在項目審定的基礎上,相對集中投入,分年分批實施,支持一個落實一個,生效一個。對農業生產戶的直接補助,要減少環節,做到足額、及時。要增加對優勢農產品生產性補貼,如良種推廣補貼、標準化生產補貼、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補貼等。要實施財政貼息,積極引導信貸資金的投入,拓寬支農資金渠道。可采取事后獎勵方式,對農業規模生產、利用技術生產以及項目建設完成優秀者給予財政補助,樹立先進典型,產生激勵效應。此外,還可以通過職業技術培訓補助等方式實施財政支農。
(二)健全制度,理順涉農資金管理體制。鄉鎮實施的支農項目,其資金應由有關部門的聯席會議審定,避免多頭申報,重復撥款。要明確鄉鎮政府和各分管部門在支農資金使用、管理中的分工,做到權責分明,責任到人。對項目的管理,要強化項目申報、評審程序,杜絕隨意拍板,從源頭上把握財政支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要建立包括項目的立項、招投標、實施、政府采購、驗收、評價及后續管理等在內的一整套規范、科學的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對資金的管理,應由財政部門及涉農主管部門建立健全系統的管理制度,規范資金使用。要為不同項目建立不同專戶,做到專款專用。所有項目資金從分配到使用都要發文明確,做到資金、項目、文號對應,要抄送相關部門單位,歸檔備查,以明確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防止管理混亂及移用、挪用、截留現象的發生。要堅持縣局機關和鄉鎮主要領導離任審計制度。要加強財政會計隊伍建設,實行培訓和考核制度,提高其政治、業務素質,增強責任感。?
(三)嚴肅紀律,強化涉農資金監督。要改進監督方法。對各類涉農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及責任人要張榜公布或登報公布,以增加項目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接受群眾監督。要注重項目效益的評估和驗收,建立資金下撥終端到位情況反饋和資金使用效益公示制度,確保資金專款專用。要注重項目的監督,做到全程監督和重點監督相結合,經常性監督和突擊性監督相結合,建立個人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要整合監督力量。鄉鎮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項目的直接監督;財政部門要加強對資金使用及其效益的經常性監督;縣人大要根據《農業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對涉農預算安排及預算執行情況加強監督,促進有關支農政策的落實;審計、監察、紀檢部門要積極介入,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嚴肅紀律;新聞媒體要積極配合實施輿論監督,逐步完善監督機制。
(四)深化認識,加大涉農資金投入力度。農業是一個具有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弱質基礎產業。當前我縣有較多的村已成為空殼村,不能全靠自己改善生產條件。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業,不斷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要保證對農業投入的比例,并足額、及時到位。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的不斷變化,縣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支農政策和支農資金投向上作適時調整。要大幅度提高對貧困鄉村的補助比例,及早從根本上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上一篇:培育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深化國企改革論文
- 下一篇:提高投資效益防范項目風險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9涉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