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控股企業虧損調研匯報
時間:2022-06-27 06:09:00
導語:國有控股企業虧損調研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卷調查的基本思路
此次問卷調查是為課題“十五期間河北省國有虧損企業托管經營戰略研究”之用。問卷設計,以河北省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虧損企業為調查對象,擬制若干題目及備選的可能答案供被調查者選擇,或由被調查者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問題自擬答案。題目內容包括虧損企業的名稱、概況、經營、管理、人力資源、虧損原因等方面,主要圍繞企業虧損的表現及造成虧損的直接、間接原因設計題目,然后將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登記整理,數據存入計算機,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在著眼深入分析河北省國有及國有控股虧損企業的虧損情況的前提下,真正弄清虧損原因,力求探索一條有效的解救之路。
二、被調查企業基本構成情況
此次問卷發放采用隨機抽樣方式。石家莊市20戶,保定市15戶,邯鄲市17戶,承德市1戶,張家口市1戶,廊坊市2戶,唐山市3戶,秦皇島市2戶,邢臺市3戶,滄州市11戶,衡水市3戶。在這78戶中已改制的企業67戶,占85.90%,未改制的企業11戶,占14.10%。河北省國有虧損企業大多進行了改制,但虧損局面并未徹底改變。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河北省國有虧損企業多集中在中小企業,尤其是國有小型企業中。
三、被調查企業職工數量變化情況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歷時20多年,但本次調查主要為課題服務,因而在時間(期)的選擇上,只選擇了三個有代表性的階段性時間,即1997年、2000年、2001年。選擇1997年,是因為當年發生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河北省國有企業有受之影響之條件,同時,由于全球性經濟衰退,國內外市場均受沖擊。1997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8年新一屆中央政府組成之后,即把實現三年兩大目標作為本屆政府最重要的任期目標之一,經過三年的艱苦工作到2000年底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兩大目標的任務基本實現。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走真正的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就應當客觀地看到,任何企業發展過程都是其產生、發展壯大、消亡的過程,國有企業也不例外,所以,三年脫困之后,所存在的虧損企業出路如何,必須慎重研究。據此,從1997年、2000年、2001年三個不同時期分析研究國有虧損企業,但以2001年出現虧損為準。企業出現虧損的一個表現是,員工人數的變化。從對被調查的78個河北省國有虧損企業職工人數的統計分析看,河北省國有獨資企業平均職工人數呈下降趨勢,而河北省國有控股企業平均職工人數卻呈上升趨勢,到2000年,河北省國有控股企業的平均人數將近于1997年人數的2倍。而同期河北省國有獨資企業平均人數變化并不很大,說明改制后,國有控股企業人數比例增大,企業曾有過經營效益良好時期,但冗員的因素,加人不加資,或加人少加資,均可成為其引虧的人為因素之一。國有獨資企業發展為國有控股企業,也易加大國有控股企業的人數。
從規模看,河北省11市的被調查企業,三個不同時期,人數均在千人左右,上下浮動不大,仍數中小企業范疇。不同區域的被調查企業職工人數在1997年、2000年、2001年三個被調查年份中整體數量變化成縮減趨勢。
四、被調查企業職工文化程度構成情況
被調查企業職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從產權類型看,被調查的國有獨資企業,有學歷、學位的人數占企業總人數10.46%,國有控股企業略高一些,占26.15%,但均不足1/3。二者的平均水平低于1/4,僅占21.31%。高學位人數更少。國有控股企業制度的特殊性,利于吸引人才,高學歷、高學位人數明顯高于國有獨資企業,但被調查企業職工文化程度構成的總體水平偏低,必然易造成缺乏利用先進的科學知識的基礎條件。
從規模類型看,大型企業擁有高學歷、學位的人數比例較低,中型企業較高,小型企業處于中等水平,但不足1/5。小型企業擁有專科、本科的人數比例分別為13.67%、4.61%,而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人數比例分別是0.25%、0.40%。
從區域分布看,河北省11市國有企業專科、本科學歷人數比不等,比例高者(如邢臺市)達42%(專科)、13%(本科),比例低者(如滄州市)分別為9.9%(專科)、3.54%(本科)。總體上,河北省11市國有企業職工文化程度中,專科學歷人數比高于本科學歷人數比。很多城市國有企業職工中碩士、博士學位擁有者為0,學歷、學位層次不高。
五、被調查者在企業中擔任的職務情況
此次問卷調查的被調查者,在其所在企業中擔任領導職務的有41人,超過一半,占52.56%,其中部門負責人有33人,黨委書記5人,總經理3人,他們對經營管理環境熟悉,對企業虧損原因認識深刻,對解決虧損企業的建議的提出也很中肯。
六、被調查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情況
根據問卷設計,我們希望從產權類型、區域類型了解1997年、2000年、2001年河北省國有虧損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情況的變化。從產權類型看,河北省國有獨資企業1997年人均收入5398.13元,國有控股企業人均收入5141元,河北省國有企業平均收入5269.57元。至2000年底,三年脫困基本完成時,國有獨資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有明顯提升,但國有控股企業卻有小幅下降,總體平均水平是人均5257.5元。至2001年,無論國有獨資企業還是國有控股企業均明顯減少收入。國有獨資企業職工收入人均4762.43元,比2000年減少近1000元。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工資也呈縮減趨勢,但減幅略小于國有獨資企業,2001年是4298元,比2000年人均減少498元,近500元。從不同區域分布的被調查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情況看,11市1997年、2000年、2001年均呈減縮趨勢,但有減幅不等情況。
七、被調查企業工業總產值變化情況
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企業工業總產值因受各種因素影響有一定的波動性,但總體并不樂觀,尤其是國有獨資企業的產值2000年較1997年下降13%,成為企業虧損的一個明顯標志。
不同規模被調查企業,工業總產值變化情況呈明顯下降趨勢。大型企業在1997年工業總產值為4800萬元,雖在2000年有所增長為5600萬元,但在2001年卻出現了急劇下降的情況,2001年大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僅為1800萬元,相當于只完成了2000年其工業總值的32%。中型企業的變化情況雖不如大型企業變化那么大,但二者變化的總體情況一致,即2000年有增值,至2001年明顯下降。小型企業自1997年至2001年整體上工業總產值呈明顯下降趨勢,未出現再增值情況。
從區域分布情況看,被調查企業工業總產值平均值變化情況呈兩種變化趨勢,一是總體上有增加趨勢,如石家莊市、承德市,但增幅不大。二是總體呈下降趨勢,如邯鄲市、張家口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島市、邢臺市、滄州市、衡水市,降幅明顯。如唐山市被調查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平均從1997年的956.67萬元降到2001年的245萬元。河北省11市中有9市國有企業工業總產值平均明顯降低。
八、被調查企業利潤變化情況
被調查企業利潤變化情況,呈遞減趨勢。從產權類型看,國有獨資企業1997年企業利潤是105.78萬元,至2000年開始,出現虧損,雖虧損額不是很大(虧損額28.86萬元),但至2001年并未改觀,虧損加重(虧損額為136.82萬元),2001年虧損幅度是2000年的4.74倍。國有控股企業1997年、2000年利潤分別為790.25萬元、648.66萬元,雖都屬盈利年份,但呈下降趨勢,一年后,至2001年,國有控股企業出現虧損,虧損額為747.9萬元。與2000年相比較,2001年國有控股企業虧損幅度為2.15倍。
從規模類型看,被調查的大、中、小型企業利潤變化情況在1997年、2000年、2001年三個年份中總體均呈遞減趨勢,2001年三類型企業呈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情況。其中,中、小型企業虧損明顯。小型企業2001年虧損額91.47萬元,是2000年利潤額0.214萬元的427.43倍,虧損嚴重。中型企業稍好一些。2001年中型企業利潤-592萬元,是2000年利潤額-180.56萬元的3.2倍。
九、被調查企業上繳政府利稅變化情況
統計顯示,河北省11市被調查企業利稅變化情況整體呈明顯下降趨勢。其中,石家莊市、邯鄲市、張家口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島市、邢臺市、滄州市、衡水市利稅情況下降明顯。
十、被調查企業固定資產凈值變化情況
從產權類型看,被調查企業固定資產凈值逐年增加,應利于企業發展,而實際情況說明,所增加的固定資產的投入并未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從產權類型看,2001年被調查企業中國有獨資企業固定資產凈值,比1997年增加了15.73%,2000年更高,為20.91%,增加額是1997年的0.2倍。從規模類型看,被調查企業固定資產凈值變化情況是,大、中型企業呈上升趨勢,小型企業呈下降趨勢。大型企業1997年、2000年、2001年分別為100000萬元、110000萬元、110000萬元,中型企業三個年份分別是5622.5萬元、5925.21萬元、7512萬元。大、中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加,但效益未增。小型企業三個年份的固定資產凈值分別為1837.14萬元、1695.36萬元、1571.99萬元,逐年減少,易導致國有資產有流失問題,因而有必要從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且經濟效益提高的角度尋找有效的管理模式。
十一、被調查企業主業類型情況
數據顯示,虧損企業多是主業為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的小型企業。不同產權類型的被調查企業,主業類型除高新技術產業外,其他類型企業均有一定數量的占有情況。其中,所占比重較大的是制造業和基礎產業。這在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呈相同顯示。國有獨資企業中主業屬制造業的企業有19戶,占被調查企業的24.36%,基礎產業的企業有11戶,占被調查企業的14.10%。國有控股企業中主業是制造業的有17戶,占被調查企業的21.79%,基礎產業的企業有11戶,占被調查企業的14.10%。兩者累加共58戶,約占被調查企業的74.35%。在不同規模類型的被調查企業中,主業是制造業的企業以小型企業為多,有29戶,占被調查企業的37.18%,且小型企業中主業是基礎產業的有17戶,占被調查企業的21.79%。
從區域看,河北省11市被調查企業中,虧損企業的主業集中在制造業和基礎產業上,沒有一戶是高新技術產業。主業是制造業的企業,石家莊市9戶,占石家莊市被調查企業的45%;保定市8戶,占53.33%;邯鄲市5戶,占29.41%;承德市1戶,占100%;廊坊市1戶,占50%;唐山市1戶,占33.33%;秦皇島市2戶,占66.67%;滄州市6戶,占54.55%;衡水市2戶,占66.67%。主業是基礎產業的企業,石家莊市3戶,占石家莊市被調查企業的15%;保定市4戶,占26.67%;邯鄲市8戶,占47.06%;廊坊市1戶,占50%;唐山市1戶,占33.33%;秦皇島市2戶,占66.67%;邢臺市1戶,占33.33%;滄州市1戶,占27.27%;衡水市1戶,占33.33%。
十二、被調查企業下崗(失業)人數變化情況
不同產權類型的被調查企業,下崗(失業)人數變化情況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國有獨資企業1997年下崗(失業)人數百分比為3.03%,2000年百分比增長到19.24%,至2001年突增為37.12%。國有控股企業1997年為1.47%,2000年為1.62%,2001年為2.12%。相比較,國有控股企業的增幅雖低于國有獨資企業,但就其自身而言,仍呈增長趨勢。不同規模被調查企業,三個被調查年份1997年、2000年、2001年職工下崗(失業)人數變化情況整體呈增加趨勢,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由1997年的0人增至2001年的4000人,增幅較大。中型企業由1997年的319人增至2001年的862人,下崗人數增加6.20倍。小型企業職工下崗(失業)人數由1997年的47人增至2001年的236人,增加了5.02倍。
十三、影響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主要障礙受選情況
數據顯示,不同產權類型的被調查企業,影響其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障礙,從受選情況看,集中在資金短缺、缺少優秀的管理人員、缺乏嚴格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開辟市場的能力因素上,其受選率分別為39.7%、38.5%、33.3%、50%。而不合理的稅收因素均未選擇,說明政府的稅收制度與政策是規范合理的。在國有獨資企業中,認為資金短缺是造成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的有23個,受選率為29.4%,認為缺少優秀的管理人員是造成企業虧損原因的有16個,受選率為20.5%,認為缺乏嚴格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造成企業虧損原因的有10個,受選率為12.8%,認為缺乏開辟市場的能力是造成企業虧損原因的有24個,受選率為30.8%。在國有控股企業中,認為資金短缺是造成企業虧損原因的有8個,受選率為10.3%,認為缺少優秀的管理人員是造成企業虧損原因的有14個,受選率為18%,認為缺乏嚴格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造成企業虧損原因的有16個,受選率為20.5%,認為缺乏開辟市場的能力是造成企業虧損原因的有15個,受選率為19.2%。國有獨資企業與國有控股企業中對于政府干涉過多受選率較低,分別為7.7%和0,說明政企分開的職能作用已產生了一定效果,同時也說明,國有企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指導。
統計數據顯示,影響不同規模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主要障礙受選情況是:大型企業選擇的因素集中在缺乏優秀的管理人員和缺乏開辟市場的能力上。中型企業認為影響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障礙集中在缺乏優秀的管理人員和缺乏嚴格完善的管理制度上。小型企業認為影響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障礙集中在資金短缺、缺乏優秀的管理人員、缺乏嚴格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開辟市場的能力因素的選擇上,在64個小型企業中選擇這些障礙的個數分別為29、24、17、34,受選率分別為37.2%、30.76%、21.80%、43.60%。這說明在小型企業中資金短缺和缺乏開辟市場的能力是影響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
十四、被調查企業市場占有情況
不同產權類型的被調查企業,市場占有情況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這是企業虧損的一個明顯標志。國有獨資企業1997年、2000年、2001年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1.27%、15.94%、9.28%,遞減速度較快,僅幾年時間,至2001年,市場占有率僅占1997年市場占有率的43.58%,相比之下,失去1997年所擁市場的56.42%份額。國有控股企業1997年、2000年、2001年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1.62%、18.76%、16.5%,市場占有率呈遞減速度緩于國有獨資企業,但整體上也呈削減趨勢。
十五、被調查企業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百分比情況
數據統計顯示,被調查企業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程度極低。不同產權企業中,國有獨資企業中有1戶,國有控股企業中沒有。不同規模企業中,只有大型企業有1戶,其他中、小型企業中都未達到國家先進水平,這說明,被調查企業產品98.74%缺乏國際競爭力。
十六、被調查企業生產設備相當于“九五”時期國際先進水平情況
不同規模、不同區域被調查企業2001年生產設備水平相當于“九五”時期國際先進水平的平均在28.70%左右,其中最低的為15%,這說明,被調查企業在設備更新方面雖有一定投入,但平均水平不高,相當于“九五”時期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不足被調查企業生產設備的1/3。生產設備水平偏低是造成企業虧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十七、被調查企業規章制度建立情況
在不同規模被調查企業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的企業有48戶,占61.6%,未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的企業有30戶,占38.4%,說明企業建立完善嚴格的規章制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十八、虧損企業最主要標志受選情況
被調查者認為,虧損企業最主要標志集中在負債過高、產品積壓過多二選項上,其受選率分別是75%、50%。另外,認為產品積壓是企業虧損的明顯標志與前面的第十四點調查結論一致,市場占有率下降的同時,企業的產品自然賣不出去,造成大量積壓,其惡性循環的結果則使企業負債率越來越高。
十九、被調查者對企業虧損主要原因外部環境因素受選情況
統計顯示,不同規模類型的被調查企業,對企業虧損主要原因外部環境因素受選率較高的,集中在國家政策性因素、行業普遍不景氣、技術更新快而企業跟不上等三個因素上。在大型企業中,認為國家政策性因素是主要外部環境因素,受選率100%,說明政府適度引導和給予一定優惠政策不可缺少。中型企業認為,行業普遍不景氣、技術更新快而企業跟不上是主要影響因素,其受選率分別是57.14%和28.57%,說明這些企業如只在本行業中尋找幫助解困者已不現實,技術落后的可考慮跨行業托管經營;同時,這些虧損企業由于高負債,缺乏技術更新資金實力,更需要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企業扶持一把。
不同區域被調查企業,對企業虧損主要原因外部環境因素受選率較高的集中在國家政策性因素、行業普遍不景氣、技術更新快而企業跟不上三個因素上。11市被調查者是隨機選出,在各地分布自然不等,但其受選因素上卻近乎一致,說明其結果有明顯的代表性。對于外部環境因素中,石家莊市、張家口市被調查者數量雖不等(分別為20和1),但均認為國家政策性因素對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非常重要,說明國有企業發展肯定離不開政策指導。石家莊市、保定市、邯鄲市、承德市、廊坊市、秦皇島市、滄州市、衡水市認為影響企業發展、造成企業虧損外部環境因素是行業普遍不景氣,其受選率分別是69.23%、37.5%、28.57%、100%、50%、100%、60%、33.33%,說明從行業外尋找發展成為必然。石家莊市、保定市、邯鄲市、承德市、廊坊市、秦皇島市、滄州市、衡水市認為技術更新快而企業跟不上是影響企業虧損的外部因素,其受選率分別為38.46%、62.5%、28.57%、50%、50%、100%、80%、66.67%,說明解決企業虧損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想辦法對這些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二十、企業虧損主要原因內部環境因素受選情況
數據統計顯示,不同規模的被調查企業,對虧損主要原因內部環境因素受選率較高的,集中在研發力量薄弱,無法適應市場需求上,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對該因素的受選率分別是100%、50%、68.75%。除這個因素外,大型企業認為企業領導不力(受選率100%)、組織機構臃腫、官官相護(受選率100%)也是導致企業虧損的內部環境因素。中型企業認為企業經營理念過時(受選率33.33%)、企業領導不力(受選率33.33%)、組織機構臃腫、官官相護(受選率33.33%),是導致企業虧損的內部環境因素。小型企業認為企業經營理念過時(受選率34.38%)、企業領導不力(受選率50%)、職工素質低、凝聚力差、人心渙散(受選率62.5%),是導致企業虧損的內部環境因素。歷史性原因,如設備老化,企業包袱過重(受選率34.37%)是導致企業虧損的主要內部原因。根據統計情況看,小型企業引發虧損的內部原因涉及面要多于大中型企業,這說明,如單純從企業內部進行簡單的改革,解決不了實質問題,迫切需要從企業外部引入強有力的作用力,來扭轉小型企業的虧損局面。
不同區域被調查企業,對導致企業虧損主要原因內部環境因素受選率較高的集中在研發力量薄弱,無法適應市場需求上,這與不同規模類型的被調查企業高受選率因素吻合。石家莊市、保定市、邯鄲市、廊坊市、唐山市、邢臺市、滄州市、衡水市被調查企業受選率分別是61.54%、57.14%、100%、50%、50%、66.67%、40%、100%,11市該因素平均受選率為47.76%,這說明被調查企業技術力量薄弱,缺乏市場競爭力,必須借助技術改進以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目的,才能開拓市場,生產出適銷對路產品。除技術因素外,11市被調查企業對導致企業虧損內部因素受選率較高的是企業領導不力,11市平均受選率是39.46%,說明解決企業虧損,必須考慮尋找得力的領導者和有效的領導方式。
二十一、被調查者對解決企業虧損可采取措施情況
被調查者認為,解決國有企業虧損問題,應把重點放在管理方式的更新上。多年來,這些企業已采用了租賃、承包、合作、股份制等形式的改革,但收效甚微。被調查者主張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積極采納一種新型的產權管理方式來達到解救國有企業的目的。
- 上一篇:小議動物防疫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 下一篇:勞動法律關系完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