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技術創新現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7 08:57:00

導語:企業技術創新現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技術創新現況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創新型行動計劃”,全面了解、掌握我市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情況,總結我市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好的經驗和方法,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增強我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我市企業的健康發展。年8月16日至25日,市政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和市科技局、經濟委的負責同志組成調研組,深入到、、、四縣(區)就我市企業技術創新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當地政府的工作情況匯報,召開了有縣(區)領導、駐縣(區)市政協委員、有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等參加的座談會,并實地察看了公司等企業,詳細了解了這些企業的技術創新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采取多項措施,全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通過扶持引導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我市企業科技綜合實力有所提升。截止年底,全市共申請專利414件,已獲批準授權271件(其中:發明專利28件,實用新型90件,外觀設計153件)。全市共有989項科技成果獲得了省、市級表彰獎勵,其中獲省級111項,市級879項。調研組所到的四縣(區)無論是在專利申請、授權數量上,還是在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數量上均有所增加,開發出了等新產品,不僅通過研發獲取了5項專利技術,而且在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銷售等環節,得到了國際權威機構的認證。年,全市共組織申報各類科技項目42項,其中:申報省科技廳36項、申報國家科技部6項。已取得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批準立項23項,其中:國家科技部立項1項,省科技廳立項22項,共安排國家和省科技經費1803萬元。我市產業化龍頭企業推薦申報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取得進展。區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廳認定為年第一批省高新技術企業,并被省科技廳、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批準列入年第二批上市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科技經費補助18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與擴散科技經費25萬元。年,我市共實施國家、省級科技項目34項,投入科技經費2048萬元;實施市級科技項目22項,投入科技經費280萬元。科技項目的實施為全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了引導、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一)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營造環境。我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當地企業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企業技術創新放在為企業鋪墊發展道路的優先地位,積極加強領導。各縣(區)成立了以縣(區)委書記任組長、縣(區)長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組員的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有效地對當地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進行領導和服務。縣(區)主要領導經常深入企業開展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和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市、縣(區)政府每年組織召開科技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全年科技工作,簽定科技發展目標責任書,做到了目標明確,任務具體,層層負責,有效落實,為企業技術創新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繼國家、省科技大會和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關于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一系列政策之后,我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制定下發了一系列關于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措施:一是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如年,縣以擔保貸款、借款等形式為佳浩公司籌資1000余萬元,支持企業應對危機,加快發展。在縣級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年,區科技投入452萬元,占當年本級財政支出比例的1.06%;縣科技投入234萬元,占當年本級財政支出的1%。二是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性企業的認定,推動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相關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在國家新制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出臺后及《省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開展后,我市科技、經濟部門及相關企業積極開展申報認定、創建、培育工作,區茶業股份公司已獲省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省創新型企業認定,其他幾個具備申報認定條件的企業正積極組織申報或積極培育。對被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關部門正在認真落實所得稅及企業研發費抵扣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為企業增強發展后勁。

(二)加強技術中心建設,提高研發水平。自省科技廳出臺了《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暫行辦法》后,市經濟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等部門聯合出臺了《市市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認定暫行辦法》,采取政策促進、專項扶持、規劃引導、信息服務等多項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努力形成自己專有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年,縣有2家、區有1家被認定為省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市級首批認定了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縣已遴選出了3家企業申報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全市以企業研發機構作為技術創新的中堅作用逐漸凸現,自主研發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如林紙、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建立了技術中心,加快技術改進創新和自主技術研發。林紙公司自主研發的松全漂白硫酸鹽絨毛漿技術,參與了國家絨毛漿標準的制定,填補了國內空白;公司還于今年實施了9萬噸紙漿生產線技改擴建、鍋爐煙氣除塵脫硫技改、污水處理設施技改、2#堿爐技改、抄漿切板機擴幅及優化技改等新項目,有效提高了企業整體效益。林業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技術中心雄厚的研發力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推出競爭力強、效益好、質量高的新產品。近幾年內,公司新建3.2萬立方米集裝箱地板生產線投產、完成了5000立方米刨花板生產線技術改造和3.5萬立方米定向刨花板技術改造項目、完成了中密度纖維板技改為強化板基材(高密度板)項目等項技術改造項目,提升了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創造了良好的效益。區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強公司技術中心建設,積極開展科技研發的同時,還主動與相關院校合作相繼完成了4萬畝有機茶園建設、茶園小綠葉蟬防治研究、國家級茶基地標準化建設、《有機茶綜合標準》、《茶曬青茶標準》的制定;年與浙江上洋機械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研制了一套烘青綠茶初制清潔化生產線的生產設備,提高了公司的茶葉生產及產品質量。茶興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茶精制生產線及除塵系統,相繼開發了6CYJ-32型壓茶機、6CYJ-6A型小沱茶機、6CJP-94型茶解塊機等。

(三)加強交流,引進消化。全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組織和鼓勵科技部門、企業積極參加與有關省院、校科技交流、成果展示和洽談會。通過開展交流與合作,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工藝,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技術難題。通過消化吸收,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率,開發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企業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大唐漢方有限公司與中國醫藥研究開發中心、中科院版納植物研究所及區科技局和藥業共同合作,開發了具有自主產權的3個龍血褐系列產品,并完成了燈臺業片、龍血褐制劑等共6個制劑的質量標準研究及標準提高的注冊工作,完成了3個仿制產品的注冊申報及燈臺樹GAP基地的研究工作,新產品的開發成為支持公司長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林產品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引進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院士的發明專利,以松和龍竹為原料,開發了竹木復合集裝箱底板生產技術;與昆明人造板機器廠合作,利用當地松伐區“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為原料,自主研發出了膜工業托盤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和技術參數,申請受理知識產權2項,獲得“包裝設計發明專利”1項。茶研究院通過與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春理工大學歷經兩年多的合作,完成了茶降血糖機理的研究,于年4月通過了由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目前,茶降血糖研究的相關發現和發明,已經申請國家發明5項,并獲受理。

(四)積極申報科技項目,有效轉化科技成果。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強化科技計劃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國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的組織申報工作。年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6項,其中國家、省立項21項,為企業爭取資金1573萬元。通過科技攻關項目的實施,解決了一批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掌握了一批占領行業制高點的核心技術。林紙公司“混合闊葉木漿開發與產業化示范”項目被列為年市“黨政‘一把手’科技工程”,獲得省科技廳160萬元的經費扶持,已在實驗生產中生產出混合闊葉木漿試驗品9800噸,實現銷售收入3965.9萬元,利稅1050.5萬元,為林紙擴大原料來源,提高雜櫟木綜合利用價值探索出了一條新路。林產品公司于年實施的“模壓工業托盤”項目,爭取到省科技廳“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的401萬元項目資金支持。模壓托盤與傳統手工制作的木質及塑料托盤相比,具有承載能力強、不易變形、運輸方便、可回收利用的優點,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至年6月,共累計生產松壓膜工業托盤39.4萬件,實現工業總產值1864萬元,稅金275.87萬元。圍繞打造“茶”品牌,做大做強茶的目標,有關部門和企業先后組織實施了“名優生態茶開發研究”、“公司4萬畝有機茶園”等項目,使我市的茶葉種植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產品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在茶葉市場疲弱的環境中,銀生茶葉公司憑借優良品種和科技成果轉化,使產品價格遠高于同行業企業的產品價格。

(五)加強科技隊伍建設,提供科技創新保障。企業技術創新,關鍵在人才。我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企業十分注重優化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制定了人才發展規劃,明確了人才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近年來,我市通過政策引導、選拔任用、人才資源開發和配置、素質培養等方式,加強對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及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努力營造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展示才干的社會環境,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智力保障。林紙、林業股份公司、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紅塔木業等企業,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市企業的前列。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市在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先進州(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科技創新意識有待加強,科技投入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面對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部分領導干部的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對如何發揮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認識還不到位,對科技投入的力度還不夠;部分縣(區)的科技三項經費沒有按照法定要求完全足額到位,年度科技投入未達到本級財政支出比例的1%,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需要進一步引起各級領導高度重視。

(二)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不高,品牌自主創新亟待加強。由于我市工業基礎薄弱、總量偏小,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由于自身的科技資源和創新資金缺乏、技術研發能力薄弱、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等因素影響,致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低、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速度不快。企業能打得響的產品品牌不多,特別是能起支撐作用的高新技術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數量很少;企業爭創國家、省著名商標的意識不強,產品產業化程度不高,規模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三)鼓勵企業研發優惠政策落實力度不夠。《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有關科技研發經費抵扣稅收政策和實施細則雖已出臺,但我市還缺乏具體的實施辦法,以致一些企業還未能享受并利用此政策來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力度。

(四)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市企業技術創新形成較大沖擊。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到了我市多數企業,致使這些企業產品積壓、或產品價格下降,企業效益下滑。這既對企業技術創新、研制新產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企業用于技術創新的投入難度。

(五)科技人才缺乏。雖然我市近年來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大力引進和培養各類科技人才,但我市企業的科技人才仍比較匱乏,尤其是缺乏領軍型人才。部分科技人員缺乏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不斷更新的科研素質,難以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難引進、留不住”等原因導致了現有的科技人才流失,結構不合理等現象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使我市企業整體技術創新水平不高。

四、意見建議

針對我市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進一步開展好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我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廣泛有效地開展,幫助引導企業或通過科技研發自主創新,或通過引進消化后集成創新,或直接通過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提升產品競爭力,應對挑戰,促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建議各級政府繼續宣傳和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戰略思想和方針,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不斷完善推進企業科技進步的措施,著力營造科技興市的大氣候,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要從宏觀上對經濟建設主戰場和我市傳統工業基礎的實際進行結構調整的科學決策和規劃,完善各項促進科技進步的措施,加大政府對科技的投入力度,積極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做強做大茶、林、礦等支柱產業;另一方面要堅持面向基層,做好協調引導工作,促進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和幫助企業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揮企業實施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升產業、產品的高新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二)進一步為企業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認真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營造企業技術創新的良好環境。通過制定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吸引科技人才、推進企業研發中心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創建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技術市場、科技信息中心、知識產權等配套齊全、服務良好的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為企業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制度、技術保障。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已經制定的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執行力度,進一步完善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

(三)進一步建立完善多渠道投資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引導全社會多方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優惠政策做扶持的全社會科技創新發展投入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整合科技發展資源,改進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率,重點支持一批技術先進、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前景良好的企業。二是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通過宣傳教育、經濟杠桿、政策措施和約束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企業主動增加科技投入。三是政府牽線搭橋,定期舉辦支持科技創新的銀企洽談會,促進銀企合作。特別是對經認定的省級、市級技術研發機構、主要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大力給予資助。四是進一步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的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科技、財稅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支持企業技術進步、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在許可范圍內,大力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四)進一步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隨著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大力推進,企業擁有的核心技術、商標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會在數量上不斷增加,層次上逐步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專利事務所、技術交易市場等社會化服務機構,為各類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提供服務和支持,大力培植一批國家級知名品牌和省級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在知識產權擁有者做好自身保密工作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知識產權主管部門與工商、文化、公安、司法等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依法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五)進一步加強企業科技隊伍建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人才是創新的關鍵,高層次復合型的人才是實現科技創新目標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要通過宣傳教育、政策引導、獎勵制度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提高企業領導者的科技創新意識。二是要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更加厚愛、關心科技人員,形成尊重和珍惜人才的濃厚社會氛圍。三是要盡可能多地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和完善各個行業的科研研發機構,不拘一格引進有一定專長的科研高端人才和產業技術骨干帶頭人,對掌握高端技術、具備經營頭腦和發展眼光的領軍人物要加大政策激勵力度。四是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多渠道、大面積地培訓技術人才,大力培養和引進高級技工和技師,盡快解決改善目前企業人才缺乏、結構欠優的狀況。五是要抓住人才引進、培養、使用三個關鍵環節,認真貫徹我市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讓愛惜人才、保護人才、用好人才落到實處。六是要努力給予科技人員較為寬松的發展空間,鼓勵和引進科技人員用技術入股,使他們也能得到企業成長帶來的利益,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