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調研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03-14 07:36:00

導語:市委調研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調研工作情況匯報

根據市委領導指示和市委九屆九次全會以及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要求,我局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為重點,全面做好農業各項工作,現將市委督查調研相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區農業結構調整的情況

(一)基本情況

三年來全區壓縮玉米播種面積10549畝;其中:退耕還林

4356畝;退耕植果3076畝;改種地瓜、甜瓜、菜田、牧草、其它雜糧等3117畝。

1、加大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

由于連續多年的干旱,造成我區糧食生產大幅度減產,尤其是種玉米,幾乎都是賠錢,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曾多次對全區糧食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專題討論,充分論證。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題,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種植觀念,勇于創新,積極參入結構調整的行列,因地制宜地進行了退耕還林,退耕植果,試種牧草,擴栽地瓜面積,糧食改菜和種其它雜糧等。科技人員有計劃地到全區各鎮、村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大力宣傳新品種、新技術的有關內容,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含量和自身素質,保證了糧食結構調整工作順利完成。

2、優惠扶持政策,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工作。

我區對退耕還林、退耕植果的農民承包戶每畝補貼200元,連補3年的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快速發展,尤其是2003年,是我區退耕還林、退耕植果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區政府投入20萬元,購買了2.5萬株核桃樹苗,免費發給退耕植果的農民手中,在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中為農民辦了件實事、解決了農民的實際困難。

(二)存在問題

1、經濟效益和產值較低的農作物還占有較大比重的栽培面積。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部分上了年紀的老人造成了年年種植玉米,年年都賠錢的惡性循環。

2、對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缺乏足夠認識,等、靠思想較重。

一些地塊,土層薄,石頭多,不利于農作物生長,造成了近百畝耕地撂荒。這些地塊適合退耕還林,但部分農民不想退耕還林,特別是年齡較大的農民認為退耕還林后,沒有承包地,打工沒人要,斷了出路怎么辦的想法。

3、對已退耕植果的果樹缺乏科技知識和科學管理能力。表現為在果樹中種菜,種玉米的現象較多,影響了果樹生長。

(三)幾點建議和措施

1、加大退耕還林工作力度。對于土層薄肥力低,不適合種玉米等其它作物的地塊,各鎮、村要做好規劃、積極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進行退耕還林。造林后,能否把林地承包給農民管理,以解決農民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2、退耕種草和發展畜牧業有機結合,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通過結構調整退耕還草來促進畜牧業發展。要選擇適應我區生產的牧草新品種,大力發展實現以草帶畜的行動計劃,這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又一途徑。

3、選擇土質較好的地塊進行退耕還果。要大力發展適應性強,抗旱,耐瘠薄的名優果樹新品種,利用三五年時間形成一村一個品種,一個品種,一個規模的農村經濟增長新格局。

4、要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和科學管理水平。要針對農民在結構調整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由種玉米改種果樹而不懂果樹栽培技術的農民,要積極舉辦培訓班,進行系統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含量,掌握修剪技術,提高管理水平。

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情況

通過十幾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我區水利基本建設得以長足的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和完善。截止年末,全區共有小型水庫7座,庫容288萬立米,塘壩(方塘)117座,總庫容508萬立米,節水灌溉面積近4萬畝,其中微重力滴灌1萬畝,電腦自控灌溉5處,控制面積3000畝,全區12條河流80%以上的堤岸實現漿砌化,防洪能力普遍達到10——20年一遇的標準,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最近幾年,我區緊緊圍繞著發展“都市農業”這個中心,不斷地調整農業結構,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針對我區是資源性缺水的地區,重點突出開源節流工作,提高水的利用率。今年我區將新建塘壩、集雨方塘5座,新增蓄水能力15萬立米,發展微重力滴灌2000畝,目前,整個工程已基本完成規劃設計,進入施工前的準備階段,3月份部分工程將啟動,水源工程將在汛前竣工,節水項目10月前竣工。

目前,我區各級對建設水利的熱情空前高漲,但也面臨著問題,最主要的是資金短缺。今年水利建設需要資金近千萬元,雖經各級多方籌措,仍有一半的缺口,這將影響工程的進度,也勢必影響農民興建水利的積極性。為此,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市里的重視,加大資金補貼的力度,促進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區農村人畜飲水的情況

(一)農村居民飲水情況

區共有涉農鎮(街)7個,所轄行政村50個,農村在籍人口15.99萬人。其中飲用自來水的居民有14.97萬人;占全區農村總人口的94%,其中12.01萬人口飲用城市自來水,水質與水量基本上有保證,(營城子地區3萬余人用水指標不足),而有2.96萬居民飲用鄉村自來水,該水質可以保證,但遇到連續幾年大旱,就會出現供水不足,因此這部分居民飲水條件需進一步改善。另有1.02萬人自打小井,解決人畜飲水問題,該水質良莠不齊,有些居民的飲用水氯離子、大腸桿菌嚴重超標,對農民身體健康十分不利,故這些居民飲用水條件急需得到改善。

(二)人畜飲水工程概況

我區農村目前已建供水工程60項(包括引進城市自來水的供水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16900噸/日,實際日供水能力12440噸/日,累計完成投資1.7億元。

(三)我區人畜飲水存在問題

1、部分地區管網設施老化,跑冒滴漏現象突出,急需更換新管網,如營城子鎮營城子村、金龍村等。

2、供水指標不足,導致一些地區定點、定時供水。如營城子鎮前牧村、革鎮堡鎮案子山村、夏家河子村等。

3、偏遠村屯無自來水設施,靠打小井、常年拉水維持日常用水,居民生活不便。

(四)人畜飲水發展規劃的目標

我區農村人飲水條件較差的地區,應加快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特別是進一步提高我區農村的城市自來水普及率,到2008年要達到98%以上,徹底解決我區農村居民飲用水問題。2005年計劃解決營城子村、郭家溝村、金龍寺溝村、雙臺溝村、夏家河子村、大東溝村等,計劃投資3000余萬元。目前,大東溝村的引水井已鑿成,后牧村的管網改造工程正在進行中,但就全區而言資金缺口十分巨大。

(五)解決措施及建議

“大大連”西拓北進,區作為未來的主城區,解決和改善居民用水刻不容緩,要從根本解決,必須盡早把區全區納入城市供水體系,要做出全面規劃及實施計劃。近期建議:

1、對距離城市供水管網較近,但由于資金和供水指標原因吃不上自來水的,爭取市里納入城市供水規劃,增加供水指標,積極改造老供水管網,對新管網建設給予資金補助。主要是。預計投資1.2億元

2、對距離供水管網較遠,近期不能供自來水的村,市里應拿出資金用于維護改造現有管網,提高水質。

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工作情況

(一)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奠定基礎

近年來我區從國外引進蔬菜、果樹、食用菌等新品種200多個,其中有120多個品種在我區安家落戶成為我區的主栽品種。例如:大櫻桃新品種福神、紅手球、紅秀峰等晚熟品種7月10日前成熟,品質好、產量高,調劑市場,深受農民的歡迎,櫻桃番茄新品種千僖、圣女、碧嬌等高產優質,深受市場和農民朋友的歡迎。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引進100多項。新西蘭奧根營養液無土栽培技術,成本低,產量高,畝增產30%以上。

(二)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新技術

圍繞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生產,推廣先進新技術10項。

1、推廣日本的EM和韓國的酵素及生物有機肥3萬畝,發酵農家肥,改良土壤,分解土地中殘留的有害物質,提高作物的免疫功能,改善作物品質,為無公害和綠色生產奠定土肥基礎。

2、推廣新寶佳、水靈靈防治櫻桃根癌病1000畝。增強了樹勢,改善了根際的土壤環境,提高了櫻桃的產量。

3、推廣鮮綠寶、水靈靈、富硒果樹營養液等新肥料2.8萬畝次,提高產量,提早成熟,改善品質,增強作物的免疫功能。鮮綠寶生物有機肥,在底肥施足的基礎上,不用化肥,畝成本100元,提早成熟7-15天,西芹增產45%,番茄增產33%,黃瓜增產28%。水靈靈在葡萄上應用增產40%,每畝增產節支1270元。

4、推廣臺灣磁能液,增產20%以上,保花保果,降解農藥和亞硝酸鹽的殘留,是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的必備佳品。

5、推廣農業新品種20個,面積達1萬畝,為農民增收直接提供品種保證。

6、推廣大櫻桃三早技術(早成型、早結果、早豐產)5000畝。采用熊蜂授粉,矮化中間砧,第二年結果,4年豐產,5年高產。

7、推廣測土施肥技術2萬畝,蔬菜和果樹各1萬畝。取土樣300個,提出施肥建議卡,節支增收。

8、推廣大秋蓋等食用菌新品種200畝,畝投入成本3000元,畝產值2-3萬元,每年生產2茬,純收入4-5萬元,是一項投入少,產出多的高效農業項目。

9、推廣節水栽培技術5000畝,采用滴灌、生草覆蓋、使用保水劑等新技術,節水60-70%,增產15%以上。

10、推廣蔬菜、果樹無公害栽培技術3萬畝,應用頻振式殺蟲燈400臺,赤眼蜂防蟲技術,生物農藥等無公害技術。

(三)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1、對全區農業村的承包戶進行無公害生產技術和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進行培訓,舉辦培訓班40期,培訓4500人次,聘請沈農大、哈慈集團、市農科院等知名專家教授來我區傳經送寶,召開新品種、新技術現場會10次,培訓1000多人次。制作科技展板15塊,編印發放科普資料20種,5萬多份,發放科技書刊3萬冊,接受農民咨詢1萬人次。

2、組織萬名農民看科技活動12次,到北京、山東、沈陽、北三市等地參觀學習2000人次。

3、在大連電視臺“遼南大地”欄目科技講座20期。

4、組建農民科技書屋20個,配備科技書刊20000冊,VCD光盤1000張。

5、科技大棚車走村串戶,發放技術服務聯系卡10000多張,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

(四)存在問題:

1、科技推廣人員不足,身兼多職,影響推廣工作的開展。

2、知識老化,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的需要。

(五)建議:

1、圍繞我區都市農業建設,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技術保障。

2、采取多種渠道,培訓科技人員,以提高自身的素質。

3、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特別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陽光工程”。

五、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大規模轉移農村勞動力工作情況

(一)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情況

根據區總體規劃,農村農民失地人員逐漸增加,如何解決農村勞動力再就業問題,成為我區農村工作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按照國家啟動的“陽光工程”要求,做了如下工作:

1、區農發局與區社會勞動保障局簽定了就業培訓合同。一年來經過認真工作,圓滿完成了培訓大綱的計劃和上級的要求。全年培訓118人(市下達計劃100人),有電焊工、鉚焊工、車工、家庭編織工等,經過培訓,成績合格,并都給予了就業安排(大部分在鄉鎮企業)。

2、自謀職業:按照區發展綠色城區和旅游觀光農業的要求,各級政府扶持農民自謀職業。如開辦了39家農家樂,每戶農家樂收入多的10多萬元,最少也有2-3萬元。

(二)面臨的困難、問題

1、個別單位對解決農民工再就業存在顧慮,認為農民懶散,素質低,本地農民要求工資高,不愿接納。

2、區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失業人員的急劇增加,提供給他們的就業崗位相對較少。

3、部分農民工對工作崗位挑肥揀瘦。

(三)建議

1、進一步深入企業、基層調研,摸清我區企業勞動力就業情況、勞動力需求情況和農民工需求職業情況。

2、領導重視,區、鎮、村齊抓共管,成立專門的工作組織,確保工作順利進行。

3、采取各種培訓形式和途徑對農民開展職能技術培訓,提高實用技術水平,培訓農民轉變擇業觀念,提高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認識和能力,調動他們靠科技致富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