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費保障工作專題調研

時間:2022-05-20 02:39:00

導語:教育經費保障工作專題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經費保障工作專題調研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要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了更好地促進黨的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實,使人人都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力,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最根本的利益,充分發揮審計的監督職能、建設性作用和“免疫系統”功能,結合開展“創先爭優”和“提質增效年”活動,今年上半年,行政事業審計科組織力量對我市財政性教育經費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統籌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科學謀劃,加快教育布局調整步伐。學前教育多元發展,義務教育鞏固發展,高中教育穩步發展,職業教育迅猛發展,民辦教育規范發展的目標得到較好推進。以教育質量為中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屬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全市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長,財政對教育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從2000年開始,我市教育布局調整工作陸續開始,到截止2010年,我市共撤并中小學552所,其中撤銷中小學295所,創建寄宿制學校201所。全市中小學總數由原來的1590所調整為1074所。“十五”末全市共有在校學生31.8萬人,其中小學生15.7萬人,初中生10.5萬人,普通高中生5.6萬人。在職教職工21020人。

“十五”期間全市教育總投入543648萬元,其中預算內教育撥款422592萬元,較“九五”期間增長18.22%。“十五”期間在校學生人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普通小學為2542元,較“九五”期間增長24.6%;初中生為3105.97元,較“九五”期間增長14.7%;普通高中1917.6元,較“九五”期間增長9.6%;職業高中3312元,較“九五”期間增長5.8%。

二、取得的成效

我市在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及管理使用中,認真落實“市級統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強化政府投入責任,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經費,通過合并、改造、置換、擴建、新建等多種途徑,積極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布局調整和薄弱學校的改造工程。結合全區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等工作,扎實開展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工程。加強學校財務預算管理,建立財務管理事先預算、事中監控和事后分析的機制,實現對各級各類學校財務的動態管理。嚴格預算執行,全面規范支出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制定完善了《學校財務管理辦法》及其補充規定和各類學校公用經費開支標準及定額比例,學校重大事項經費開支實行申報備案制度。

在“兩免一補”政策落實方面。“十五”期間,城市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共有421396人享受了免學雜費,免學雜費18082.76萬元,有413367名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資金5134.38萬元。有12126名學生享受了免除寄宿生生活費補助1106萬元。

在項目建設方面。“十五”期間共安排寄宿制學校學生寄宿設施條件改善項目10個,總投資1200萬元;安排中小學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初中建設項目62個,總投資6281萬元;安排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轉移支付項目69個,總投資2781萬元;安排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建設工程12個,總投資360萬元;安排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擴大內需項目21個,總投資6250萬元;安排外資援建項目即新建棗園小學明德教學樓一幢,總投資237萬元。這些項目建設的爭取實施,使全市各類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總體上看,我市基本上能夠認真執行中央及省上關于財政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管理使用的各項政策法規,教育經費的管理使用基本符合相關規定。財政、教育部門及各級各類學校基本上能夠按政策規定及時撥付使用教育經費,財務會計資料基本上如實地反映經費管理使用的實際情況,會計核算基本上遵守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及《中小學校會計制度》及其他相關制度的規定。教育收費基本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特別是涼州區教育局實行預算定額管理經費,規范了學校資金管理,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三、存在的問題

(一)我市教育經費保障不平衡的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鄉保障的不平衡。普遍來看城市教育投入高于農村教育投入,市級教育投入高于縣區教育投入。有的鄉鎮學校學生至今還危房里上課,安全隱患不容忽視;二是各縣區教育經費保障不平衡。有的縣區高度重視教育,教育投入比例也比較高,有的縣區則忽視教育的重要性,擠占、截留、挪用教育經費的問題時有發生,致使教學條件難以改善、教學裝備配備不齊;三是基礎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保障不平衡。部分縣區、鄉鎮存在重基礎素質教育輕職業技術教育的問題,致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緩慢。

(二)擠占挪用義務教育經費問題仍然存在。國務院(國發【1986】第50號)《征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第八條明確規定“地方征收的教育費附加,按專項資金管理,由教育部門統籌安排,提出分配方案,經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根據這一規定,地方征收的教育費附加,必須全額用于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各級財政和教育主管部門,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將教育費附加截留、挪用于其它項目支出,更不能用于平衡地方財政預算,但經審計調查表明,市、縣(區)財政及教育主管部門都程度不同的存在擠占、挪用義務教育經費的問題。從市審計局2010年對全市2009年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審計結果看,共挪用教育經費355萬元。其中,涼州區挪用教育補助經費及免除雜費專項資金支付基本建設款102萬元,民勤縣挪用教育公用經費搞基本建設85萬元等。

(三)截留教育專項資金問題較為嚴重。近年來,中央及省級財政為了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加大了教育專項資金的投入,每年投入的專項資金占了教育經費支出的一定比例,但專項資金下達后,基層財政及教育主管部門以各種理由,有意截留挪用義務教育專項資金,例如:省財政廳2007年8月下發了《關于下達2007年農村稅費改革省對地縣轉移支付資金的通知》,并根據《省農村稅費改革省對地縣轉移支付辦法》核定了每年為縣(區)轉移支付“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等經費”的數額,并每年撥付到位,而我市的個別縣(區)財政“十五”期間只下撥了50%,其余部分挪做其它預算支出。這種截留挪用義務教育專項資金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配套資金不到位。“十五”期間,中央、及省財政為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每年下撥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并明確下達縣(區)級財政應配套資金的指標,但中央、省級財政資金全部撥付到位后,縣(區)級配套資金不能按時足額到位。

四、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是地方財力不足與教育快速發展、不斷改善辦學條件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雖然近幾年教育經費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僅地方財力的收入情況還很難滿足教育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的要求。

二是地方財政為了保證“保吃飯”的需要,致使上級轉移支付的專項資金發生被擠占、挪用的情況,導致了義務教育經費的進一步緊張。

三是地方預算管理不夠規范。一些縣(區)財政預算編制不完善,致使有些應該爭取到位的義務教育專項資金沒有爭取到位。

四是市縣(區)財政收入明顯偏低,雖然近年來有所好轉,但是財政底子薄,收入少的現狀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配套資金難以落實的問題依然存在。

五、對策與建議

針對我市教育現狀和財政收入偏低的實際,通過調研,提出如下建議:

1、在確保公立學校健康發展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引導力度,盡量滿足人民群眾對多層次教育資源的需求。可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參與辦學,建立多層次的辦學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對教育投入的暫時不足,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

2、完善制度,積極創新管理模式。進一步細劃教育費附加的分配標準和比例,明確用于小、初中義務段和高中非義務段使用的比例,明確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和改善教學設施的比例或標準,使教育費附加的分配公開化、透明化,以利其更好地發揮出積極作用。

3、加強教育費附加的資金管理,強化資金撥付、使用約束。嚴格按照專項資金管理的要求,切實將教育費附加用于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做到專項資金專款專用。

4、加大投入,切實保障教育經費。配合學校績效工資政策的實施,積極爭取加大各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國務院《關于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提出從2009年1月1日起實施績效工資,所需經費納入政府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確保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所需資金落實到位。在縣(區)級財力保障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按照“以縣(區)為主、經費省級統籌、中央適當支持”的原則要求,積極加大各級財政對改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的投入,多渠道組織財政收入,以保證中央、省級教育專項資金的配套資金足額到位,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

5、探索實行兼顧績效的全市教師“陽光工資”辦法,對同一級別的教師,統一標準、統一口徑、統一項目,使全市教師收入實現大體平衡,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保障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6、各級紀監、財政、審計等監督部門要加大對教育資金的檢查、監督力度。紀監、財政部門要對轄區內教育經費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審計部門要形成年審制度,對違反教育經費管理使用規定的單位和責任人,要堅決查處,絕不能心慈手軟姑息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