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工委促進青少年成長調查

時間:2022-07-04 03:10:15

導語:關工委促進青少年成長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工委促進青少年成長調查

位于市街道辦事處東北部腳下,現有村民176戶576人,其中青少年224人,另有青年職工(高峰時)近3000人。多年來,堅持走工業強村富民的路子,依托骨干企業振華工業集團地有力帶動,集體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三個文明”建設不斷攀上新臺階。致富不忘根本,從村莊的文明健康發展入手,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高度重視關心下一代工作,為建設和諧文明新村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推動了小康示范村的率先發展、科學發展、持續發展。

一、強化組織隊伍建設,夯實關心下一代工作基礎

關心下一代工作,隊伍是基礎,班子是關鍵,制度是保證。關工委從加強自身建設出發,不斷強化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努力夯實工作基礎。

(一)加強班子建設。根據村莊實際和工作需要,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主任、退休老干部薛金明為常務副主任,村主任、婦女主任、青年書記、治保主任為委員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其中,同志當過教師,干過生產隊會計,從1978年底擔任村黨總支書記至今,是全國勞動模范,省人大代表,振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具有很強的政治覺悟和強烈的干事創業意識。薛金明同志是莊原黨支部委員,現擔任村文明辦主任,他威望高,經驗豐富,樂于奉獻。領導班子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關心下一代工作,制定和完善了關工委工作、學習、會議等制度,確立了黨委書記親自抓,退休老干部、老黨員具體做的良好工作機制,促進了關心下一代工作良性發展。

(二)加強“五老”隊伍建設。市老黨員之家建在前,該村依托“市老黨員之家”,以建國前老黨員為主體,吸收本村的老干部、老戰士、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建立起一支思想水平高、身體較好、經驗豐富、工作積極、熱情耐心、甘于奉獻的58人的關心下一代工作隊伍。并從工作需要出發,及時調整和充實力量,不斷擴大參與面,進一步壯大“五老”志愿者隊伍,使關工委工作有了良好的組織保證和人才基礎。

二、做好“三個結合”,推動關心一代工作全面開展

(一)與“市老黨員之家”相結合,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市老黨員之家”始建于2005年,對全市建國前無人供養的老黨員實行集中供養,目前已入住老黨員51人。老黨員是我黨歷史的“活化石”,他們既是黨的事業的開創者,也是黨的歷史的見證人,許多重大事件親歷親為,對革命歷史有著切身的體會,是加強青少年教育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村關工委經常邀請老黨員為本村學生、青年黨員干部和青年職工作革命傳統報告,講親眼所見的革命歷史,談親身經歷的革命故事,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廣大青年黨員和青少年通過參觀老黨員事跡展,傾聽老黨員的歷史講解,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堅定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村關工委定期組織青少年到“市老黨員之家”進行義務勞動,幫助老黨員打掃衛生,洗衣服,為老黨員洗腳、剪指甲、梳頭,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結對幫扶的形式,近距離感受老革命老黨員的豐功偉績,在勞動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二)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積極開展村民文明教育

經過近30年的發展,由一個村集體收入僅62元的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展成為經濟總收入5.7億元、人均純收入10742元,村民全部住上別墅和樓房,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有些村民,特別是一些年輕人開始染上打麻將、沉迷于網絡游戲等不良惡習。關工委的老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不能讓他們口袋鼓了,腦袋空了”,為此,他們積極出謀劃策,向村“兩委”建言獻策,確定每月10日為“村民教育日”,邀請市、辦事處機關干部和科技人員進村宣講黨的政策、法律和科技知識,幫助解答村民關心的各種疑難問題。村里每年拿出2萬多元訂閱黨報黨刊,做到每家至少一份報紙,讓新知識、新思想占領農村文化陣地。還成立了鑼鼓隊、秧歌隊和舞龍隊等文藝團體,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每年開展“十星級文明家庭”、“十佳村民”、“十佳職工”、“十佳青年”等評比活動,弘揚社會正氣。

為促進群眾文明行為的養成,使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莊精神代代傳承,村關工委的老同志集體創作了“84字道德歌謠”,即:住樓房,穿整潔;惜水電,勤節約。育草木,護花朵;美環境,勿攀折。遵法紀,守規則;有禮貌,助人樂。扶老幼,幫殘弱;家和睦,鄰團結。修品行,倡公德;講文明,從我做。辦教育,興基業;謀發展,靠科學。富思源,頌改革;思進取,勇開拓。歌謠通俗易懂,膾炙人口,很快被村民所熟記,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多年來,全村職工群眾沒有一人參與“”等邪教活動,沒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也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省文明村”、“省衛生示范村”,村黨組織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三)與企業發展相結合,積極開展職工創業教育

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如何加強外來務工青年的教育成為關工委工作的重點之一。2004年6月,經關工委牽線搭橋,市婦聯和《早報》聯合捐建了“打工妹書屋”,藏書3000余冊,為外來務工青年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空間,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自身素質。振華工業集團還開設了微機室,購買了多臺電腦,職工可以到這里免費上網查閱資料。成立了職工大學堂,聘請有關專家定期對務工青年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和創業教育,關工委主任親自走上講堂授課,以自己親身的經驗和體會,教育青年珍惜機會,自強自立。在他的影響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職工劉澤明,自學了法律專科和本科課程,去年又考取了律師資格證,現在已成為公司中層干部。

為激發村民和職工愛崗敬業、愛國愛家,關工委的老同志組織編寫了村莊發展史,并在村“鄰里中心”開辟黨史村史教育專欄,通過圖片、文字和影像等形式,以歷史風貌、革命歲月、創業發展、先進人物及新農村建設成就為題材,通過新舊對比,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的發展軌跡,感受本村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現已成為本村未成年人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課堂。

三、助學助困,體現社會親情和溫暖

(一)關心教育發展,改善辦學條件

地處山區,以前的村辦小學校舍陳舊、教學設施落后,制約著教育的發展。在關工委的積極倡議下,村莊選定了新校址,先后投資180多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教學樓,配備了投影儀等先進教學設施,建設了微機室、語音室等。除按排本村和周邊村莊學生上學以外,還吸收容納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上學,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關工委主任是省人大代表,他時刻關注我省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他發現,西部學生上學難的根源是農民收入過低,于是在省人代會上,他同其他代表一起提出了《加快農村稅費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的議案,力求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問題。他不僅放棄了自己理應得到的1835萬元企業分紅,無償捐獻給集體,還先后以不同方式向山區學生捐款30多萬元,并資助貴州省及我省濟寧市、菏澤市等地的20多位貧困生完成了學業。

(二)安置殘疾人就業,幫教失足青少年

1996年,村民萬寶葉不慎砸斷了腿,住院截肢需花費一萬多元,正在他為高額醫療費發愁時,送去了6000元錢,出院后又在企業里為其安排了合適工作,使其生活得到保障。殘疾人張啟武原來常年流浪在外,冬天鉆草垛,夏天睡場院。2002年他流浪到,就再也不走了。關工委的老同志發現后,及時聯系村辦企業振華工業集團,根據他的情況專門為其安排了一份特殊工作。到目前,集團共安置殘疾人120余人就業,他們在經歷了生活的風風雨雨后,終于在這里找到了友愛和真情。

青年王某,因一時沖動而鑄成千古恨,刑滿釋放后,因為這段不光彩歷史,多次求職被拒之門外,最后他抱著碰碰運氣的想法來到,結果公司非但沒嫌棄他,還多次找他談話,幫他打消顧慮,鼓勵他悔過自新,重新做人。在趙書記的感召下,王某積極工作,大膽技術革新,后來被提拔為車間主任。這些年,振華工業集團共收留13名刑釋解教人員就業,他們在這里恢復了自信,學到了技術,開辟了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