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改革發展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8-01 03:11:12
導語:工會改革發展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市總工會在扎實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針對當前工會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于四月下旬由市總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組成調查組,采取發放調查問卷和調研提綱、查看調研單位歷史資料、個別談心和集中座談等形式,對市總直屬4個事業單位和3個縣工會的事業單位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和主要做法
我市工會直屬事業單位大多成立于計劃經濟年代,現有8個事業單位(含三縣),職工總人數271人,資產總額2177萬元,凈資產1306萬元,事業收入415萬元,房租收入459萬元,上繳稅金101萬元。
近年來工會直屬事業單位在市總工會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市總工會針對部分事業單位存在職責不清、任務不明、管理松散等現象,決定對直屬事業單位實行“工作目標責任書”和“安全穩定目標責任書”管理。依據“工作目標責任書”和“安全穩定目標責任書”的相關規定,各直屬事業單位紛紛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變壓力為動力,強化內部管理,加大管理體制創新,對目標任務進行層層分解、責任到人,逐步實現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1、開展職工文體活動,充分發揮工人文化宮“職工的學校和樂園”作用。市工人文化宮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自成立以來一直是全市職工文化體育活動的基地、全市“職工的學校和樂園”。近年來,先后成功舉辦了市首屆職工運動會,第二、三、四屆職工文化藝術節等一系列全市職工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職工文化體育生活。
為隆重慶祝市總工會成立60周年,在市總的統一領導下,在全市各界征集各個歷史時期工會工作圖片3000多張,經過精心挑選、認真編輯,在市政務中心陽光大廳集中展出109塊展板、600張圖片,成功舉辦了“光輝的歷程、奮進的足跡—慶祝市總工會成立60周年大型圖片展”,市領導及各界人士紛紛前往觀看。“五一”前夕,在市政務區大禮堂舉辦大型文藝演出,2位省委常委和市委常委觀看了職工文藝演出。“五一”節期間,又在市最繁華的逍遙津公園舉辦大型游園活動及文藝演出,市四大班子領導及部分職工群眾參加了游園活動。市工人文化宮通過協助市總工會舉辦一系列全市大型職工活動,不僅發揮了“職工的學校和樂園”作用,而且極大地振奮了全市廣大職工的精神,提升了工會的地位,擴大了工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為宣傳動員全市廣大職工積極投身濱湖大城市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發揮工人主力軍作用,積極開展經濟技術協作活動,推動職工科技成果創新工作。市職工技術協作服務中心是以職工經濟技術協作活動為主的市總工會直屬事業單位,曾經在市的經濟建設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是全市的利稅大戶。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自身工作失誤,在90年代未市職工技協受到較大沖擊,技協會員及技協交易額都出現大幅度滑坡。面對嚴峻的形勢,市職工技協在市總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重新定位,想方設法、努力拓展業務。特別是2008年與市總工會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和“安全穩定責任書”后,他們變壓力為動力,積極開展經濟技術協作活動,2008年開展技術攻關、技術協作4200項,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860項,技術開發135項,技術轉讓47項,技術咨詢1100項,技術服務1420項,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60期,培訓職工9300人次,實現技術貿易收入3300萬元。為鼓勵職工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推動市職工科技創新工作,他們又首次提出并得到市政府領導的高度肯定,在市總工會、市政府聯席會議上決定在全市設立“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為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搭建了展示才華的又一平臺。
3、心系弱勢群體,努力打造幫扶維權品牌。為關心、幫扶困難職工,由市總工會牽頭,市財政、勞動、民政等14個部門聯合組成職工維權救助機構—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為廣大城市困難職工提供政策咨詢、法律援助、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勞模服務、社會救助、大病救助、信訪接待等“一站式”服務。
2008年,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為困難職工發放救助證4000份,救助困難職工1255人,舉辦44場職業介紹招聘會和13場專場招聘會,成功介紹職工就業2272人,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幫助困難職工、樹立黨和政府及工會組織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也因此連續兩次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會模范幫扶中心”。
4、順應改革發展的需要,打造全國十大農民工培訓基地。市職工大學是1964年興辦、1984年恢復辦學的成人高等院校,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近些年來,隨著高等院校及成人高校的擴招,加之校園面積狹小、軟硬件設施越來越不適應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一度受到省教育廳停招通報,連學校生存都成了問題。為了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解決城市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市總黨組果斷決策,市職工大學在努力辦好高等教育的同時,籌資近百萬元用于市職工大學校舍改造,對城市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工進行家政、保安、物業等就業培訓,目前市職工大學已成為全國十大農民工培訓基地、省再就業培訓基地、市職工技能鑒定站、市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和全市工會干部培訓基地等。
二、存在的問題
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工會直屬事業單位在改革和發展上還很不平衡,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主要有:
1、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多,歷史負擔過重。市工人文化宮現有退休人員61人,離休人員7人,超過在編在職人員的2倍。離休干部每人每年平均醫藥費在2~3萬元,由工人文化宮全額支付,僅2008年醫藥費就接近30萬元,而且呈逐年遞增之勢。職工技協原只有退休職工1人,后來經過事業單位整合,增加至24人。由于在職人員比退休人員少,每年為退休人員交社保、醫保約16.6萬元,2007年前每年財政還補助技協19萬元,自2008年后財政取消補助,技協負擔加重,等等。
2、開展公益性活動場地狹小,經費嚴重不足。市工人文化宮新址建于90年代初,由于當時設計不合理,建成后存在很多問題:層高不夠,室內建筑柱子多,使用功能低等。在開展文藝戲曲演出、講座、培訓班、健身健美排練等公益性活動時,矛盾顯得尤為突出。從2006年開始,市政府每年撥付活動經費僅20萬元,但工人文化宮承擔了大量公益性文體活動,如職工運動會、職工藝術節等,經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人文化宮應有作用的發揮。
市職工大學是老校區,占地面積有限,教學設施陳舊,部分設備儀器老化,雖然市總工會2008年投入40萬元進行改造,但又要辦好高等教育,又要承擔全國十大農民工培訓基地的重任,又要進行全市工會干部培訓,教學場地和軟硬件都越來越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但僅靠市總工會的力量又難以解決。
3、機制不活、人才匱乏,對市總工會依附性過強。由于歷史的原因,工會直屬事業單位有相當一部分職工是家屬子女頂替、退伍就業安置形成的,這些人大多工作能力偏弱、文化偏低、專業性較差,形成目前事業單位人數不少,但真正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匱乏、專業人才更匱乏。但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事業單位急需的專業人才又進不來,形成想要的人沒有、不需要的人不少,嚴重制約著工會直屬事業單位的發展。
4、縣級工人文化宮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在調查中發現我市三縣工人文化宮從90年代開始功能逐漸弱化,目前工人文化宮職能已全部喪失,資產由縣總工會運營、監管或托管租賃,租賃費保職工工資,人員除少部分被借調在縣總工會機關上班外,大多數都是拿基本工資下崗自謀職業,縣級工人文化宮處于“三無”狀態,即:無場地、無活動、無專人,已實際上名存實。
三、對策建議
1、加強事業單位人才建設,盡快引進、培養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急需人才。全總十五大的召開,新的市總領導班子對事業單位的重視支持,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使我市事業單位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市職工大學被列入全國十大農民工培訓基地、市工會干部培訓基地,工人文化宮政務文化新區活動中心即將對外開放,幫扶中心新辦公樓即將搬遷并開展更大范圍的工作,全市“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的設立及運作,所有這些都急需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去完成,盡快引進、培養一批急需人才顯得尤為迫切。
2、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完全社會化管理。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歷史上都為工會事業做出過較大貢獻,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近年來,隨著退休人員數量的增多和退休人員年齡的增大,工會事業單位的負擔特別是醫藥費的負擔越來越重,嚴重影響了事業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因此,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完全社會化管理顯得十分必要。
3、深化事業單位體制機制改革。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事業單位的實際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按照科學合理、精簡高效和“以事定崗、以崗擇人,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的原則,合理設置崗位。打破用工的身份界限,實行全員聘用制和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公開、公正競爭上崗制度,形成能進能出的勞動用工機制,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平臺。建立健全目標責任管理,教育和培養廣大員工的敬業精神和競爭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全體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改革分配制度,參照企業化管理,建立績效工資制,實行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分配方式,實現利益分配與職工動力機制的有效對接,充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4、縣總工會要因地制宜,恢復發揮工人文化宮“職工的學校和樂園”作用。縣級文化宮作為全縣“職工的學校和樂園”,作為工會工作職能的延伸,服務基層、服務職工群眾的職能不能變,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充分發揮各自的地理位置優勢,開展深受職工群眾歡迎的文化體育活動,在開展公益性活動中尋找商機,以市場化手段促公益性活動的開展,把傳統的文化體育項目注入新鮮的文化內涵,讓職工群眾得實惠,因地制宜求生存、謀發展,在挑戰中不斷求新、求變,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
- 上一篇:工會組織金融作用調研報告
- 下一篇:工會勞動保護情況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