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安置情況調查匯報

時間:2022-08-17 09:28:27

導語:農民安置情況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安置情況調查匯報

一、基本情況

(一)宣傳法規政策,深入調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

縣煤炭資源豐富,全縣煤炭地質儲量32.5億噸,含煤面積525平方公里,可建設13對礦井,生產能力年產達2000萬噸。煤礦、劉店煤礦已建成投產,袁店二礦在建,信湖煤礦在籌備,煤炭開采業已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支柱,強縣富縣的希望。

2009年,煤礦首采區出現了地面塌陷,塌陷面積1000余畝,其中河道河壩和耕地面積各占一半。閘北鎮、、三自然村是首批出現地面沉降、耕地塌陷,需要搬遷的村莊,計971戶,3886人。2010年下半年,煤礦采煤塌陷區需搬遷還有閘北鎮大吳莊、楊池、李樓三個自然村(其中楊池、李樓二村計649戶,2714人)。

搬遷是安置工作的前提,為使搬遷工作有序進行,縣政府對將搬遷村莊和村民進行有關政策宣傳。發放了《致煤礦動遷村莊群眾的公開信》、《安全告示》,制定了《縣集體土地動遷補償暫行辦法》和《煤礦沉陷動遷安置實施方案》等。采取了電視、廣播、網絡等形式宣傳,為搬遷工作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補償安置,統一規劃,促進搬遷工作落實。

縣政府重視煤礦塌陷區村民搬遷安置工作,一是會同采煤企業和閘北鎮政府采取新老村莊面積置換的方式,為煤礦塌陷區、、三個自然村新村征地524畝,并將新村址的各項補償款發放到群眾手中。二是聘請阜陽評估公司對塌陷區村莊及農戶資產進行逐一登記、評估,通過張榜公布、征求意見,拾遺補漏最大限度地維護搬遷村民的利益。三是組織有關部門和鎮、村人員考察穎上縣煤礦塌陷區搬遷新村建設模式,委托專業設計公司對我縣安置新村進行規劃設計,制定了新村建設“六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式樣、統一高度、統一門窗、統一外墻涂料顏色、統一修建公共基礎設施)“一戶一宅”的原則。同時通過招投標先期完成安置新村內2.7公里主干道路基礎設施工程和高壓線路架設,并于2010年元月份把村自建房宅基地分配到戶,把老村房屋拆遷補償款打卡發放,多措并舉,有效地推動了搬遷工作。四是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塌陷區危房戶村民生命財產安全,一方面縣財政出資為村危房戶采購建設活動板房11套,從渦河移民拆遷安置房中調配200套,作為過度房分配給村危房戶。針對搬遷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春節后縣財政投資30萬元,有民政部門負責采購帳蓬200頂,派專人為村村民逐戶安裝,并安全告示和公開信,煤礦在增加塌陷區定時觀測點,為未搬遷村民提供有效安全保障。五是加強對搬遷工作的領導,調整充實干部隊伍。通過近期短時間的工作,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期搬遷村莊地面附屬物補償款已經全面落實到戶,新村建設已經正式啟動,自建房安置戶已經全面開始動工自建,村農戶積極要求搬遷安置,搬遷安置工作正朝著健康有序的方面發展。

二、存在問題

1、法規政策宣傳不夠廣泛、深入。煤礦是2004年開始籌建,2008年正式投產。調研中,、、三村村民房屋已出現大面積沉裂,耕地大面積塌陷,三村村民對土地塌陷如何征收補償?塌陷區面積到什么地方?搬遷安置農民享有哪些優惠政策?塌陷區治理費用由誰承擔?怎樣綜合治理和利用多為不知,致使群眾對搬遷安置工作認識不足,行動上積極性不高。

2、安置服務工作不夠細微周到。耕地塌陷了,耕地補償或征收沒落實,先開采后搬遷失地農民損失較大,、村人均承包耕地0.8畝,按補償標準補償每人月均60元生活費,失地農民的生產、就業及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安置服務跟不上,優惠政策不落實,搬遷安置農民存在過多的憂患思想。

3、規劃安置工作不夠前瞻。安置新村址按城市規劃要求,將規劃安置為2萬人以上的新村。安置人口之多,文化教育、五保福利等公益性安置設施不健全,同時規劃設計標準與前景發展也不協調。在具體安置工作中缺少分類指導,安置建設資金缺口大,向上爭取的少。

4、塌陷區綜合治理工作啟動不夠迅速。煤礦出現的第一至五期塌陷區均在城市規劃區內,截止目前,塌陷區土地依法征收工作未啟動,采煤塌陷區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未編制,何時開始治理?怎么樣治理?難以預見。

5、協調工作機構不夠健全。煤炭經濟已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支柱,但縣政府僅設立了一個煤礦建設協調指揮部辦公室,抽調兩名工作人員臨時辦公,過多的搬遷、安置等工作都有塌陷區鎮政府來做,形成開展工作難度多,基層工作壓力大的格局。

三、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和范圍。要加大對《煤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和省人民政府出臺的有關采煤塌陷區搬遷安置、補償及綜合治理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加大對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搬遷村莊村民的宣傳,定期組織舉辦法規政策培訓班,逐村逐戶發放法規政策手冊,增強搬遷安置農民的法制意識和發展經濟理念,努力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2、強化服務意識,依法做好搬遷安置補償工作。采煤塌陷區農民搬遷安置補償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礦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根據渦政[2009]51號《縣集體土地動遷補償暫行辦法》之規定,在向企業爭取搬遷農民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要認真落實搬遷安置補償政策,對搬遷村莊農民財物進行全面評估,盡快更好地把補償落實到群眾手中。對塌陷區農民的安置工作要服務在前,認真落實《煤炭法》和《礦產資源法》,依法堅守“先征后采”和“先搬后采”的原則,把搬遷農民利益及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切實將失地農民的就業、養老保障落實到位,使失地農民真實的享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以此推動塌陷區搬遷安置工作。

3、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統籌新村建設。對安置新村建設要在城市總體規劃基礎上,結合新農村建設特點和完善新村基礎配套設施的要求,把規劃做的更符合發展要求、更具科學性。塌陷區有城市規劃區內和城市規劃區外之分,塌陷區農民生活水平不等,要加強分類指導,加大對安置規劃建設資金的投入并積極向上爭取相關資金的支持,把新村建設成為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安置農民生活的樂園。

4、統一塌陷區規劃,盡快實施綜合治理。我縣采煤塌陷區域面積在不斷擴大,縣政府要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盡快編制采煤塌陷區土地綜合治理規劃。塌陷區治理要與新農村建設、土地復墾整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交通水利等其他相關工程結合起來,綜合治理規劃的實施后,要確保土地整治取得明顯效果,塌陷區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采煤企業生產秩序持續穩定。

5、健全機構,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發展煤炭經濟,要整合人力資源,配備專業技術隊伍,成立協調煤炭生產專門工作機構,發揮該機構在煤炭產業發展中搬遷安置,征地補償,塌陷區綜合治理規劃方案編制等工作中的主導作用,要積極開展考察調研工作,多聽取采煤企業、礦區鎮政府、塌陷區群眾的意見,認真總結我縣在煤炭產業發展過程中經驗和教訓,借鑒學習相鄰市、縣(區)綜合治理經驗,服務好塌陷區農民搬遷安置和綜合治理工作,全力推進和諧建設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