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31 08:09:38
導語:農業機械化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為了進一步推動我縣農機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結合我縣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縣農機局抽調人員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基層,先后走訪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機企業及經銷商等,并就縣農機化發展現狀與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意見建議和對策措施。
一、縣農機化發展狀況
縣農機局系統內現有工作人員30人,其中農機局機關參公管理全額撥款人員8人,農機安全監理站50%差額撥款人員7人,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農機員在編在崗人員15人。
截至2013年12月,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4、8萬千瓦,農業機械駕駛操作員6400人,其中登記注冊農業機械有:變型拖拉機730臺,配套農機具690臺,農用水泵5100臺,聯合收割機31臺,耕整機3600臺,插秧機6臺,排灌動力機械18632臺(套),機動噴霧器25800臺,機動打谷機7205臺,農產品初加工機械10500臺(套),畜牧養殖機械1100臺,林果機械15臺,運輸機械950臺,農田基本建設機械25臺。
自2005年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全縣農業機械的數量大幅增加,2005年至2013年全縣落實國家惠農政策,發放農機購置補貼專項資金1889.65萬元。其中大型果品加工機械,果園節水灌溉設施專業機械機動噴霧機械,農產品運輸機械等都有較大發展為全縣農機化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質基礎。我縣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全市的平均水平46.16%,以柑橘為主的果業機械略高于全市的機械化水平。農機化裝備水平逐步提升,農機化生產水平逐步提高,機械化生產方式在我縣農業生產中日益突顯;農機化發展效益穩步增長,農機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做出了重要貢獻,農機化已成為推動我縣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制約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1、地方財政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差,人員經費無保障。
近年來縣地方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增長,但真正投入農業機械化的財力嚴重不足,甚至有倒退的傾向;具體表現為:一是在2002年度政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完成上級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讓利客商,將縣農機局辦公場地,農機技術培訓基地通過招商引資的形式演變成了“億多商業購物中心”,造成農機局固定資產嚴重流失,農機局幾十年的原始積累化為烏有,縣農機化基礎設施倒退滯后,農機化發展服務平臺弱化功能喪失,從此縣農機化基礎事業遠遠落后于其它縣市;二是縣農機局物質基礎無法支撐農機化事業發展需求,失去了依法履職必要的物質條件,據縣農機局2013年1月31日財務報表顯示固定資產原值22940元,作為一個縣級依法管理全縣農業機械化正科級事業單位已到了“上無片瓦,下無寸地,一貧如洗,家無四壁”的境地。三是縣級農機安全監理站人員經費50%差額撥款,人員經費和必須的公用經費保障困難。2010年政府機構改革沒有落實好相關農機化法規政策,導致我縣農機化工作體制和財政保障機制明顯落后其它縣(市)。“參公管理的編制機構,正科級的事業單位,差額撥款的人員經費,自收自支的公用經費,租用的辦公場地,報廢的工作用車,無力使用的農機補貼資金,拖欠干部職工的社保基金”。是我縣農機局困境的真實寫照。四是鄉(鎮)村農業機械化的基礎設施薄弱,存在“有機無路走,機閑無處放,機壞無處修”的現象,田間道路建設規劃和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農機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2、地方領導惠農支農意識淡薄,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程度低。
相當一部分地方領導干部在市場化經濟時代,落實中央強農惠農政策有差距,重視工業,城建等經濟工作部門,輕視或者忽略農村農業工作部門;認為惠農支農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事,地方政府有強農惠農不顧農的現象,造成農口部門職能弱化,農口領導干部邊緣化;在中央提出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大背影下,地方政府經常以犧牲農村農業的利益謀求促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繁榮發展,我縣農機化基礎設施被招商引資商業化而未得到妥善安置的情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相當一部分農民,甚至農機技術人員對發展農機化的思想觀念滯后,總覺得機械化不太適合縣的丘陵山區,導致對發展山區農機化缺乏信心,思想上制約了農機化發展思路。我縣土地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生產的主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缺乏規模經營理念,土地承包分散經營是制約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水平低
目前縣農機局機關為參公管理行政事業全額撥款編制8人,農機安全監理站50%差額撥款編制7人,農機局依法承擔全縣農機管理,農機新技術推廣,農機安全監理等公益性職能。2002年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后,全縣15個鄉(鎮)人民政府由縣政府批準下設股級事業單位農業服務中心。中心保留農機管理員編制1名,對外稱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農機站,但鄉(鎮)農機服務體系,一無獨立機構,二無辦事經費,三人員少且歸屬鄉(鎮)政府統一安排其它中心工作。導致鄉(鎮)公益性農機管理服務工作幾乎空白,政府農機化公益性職能嚴重缺位,農民普遍存在“購機難,用機難,維修難,技術培訓難”問題。縣鄉(鎮)村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水平低,也是制約我縣農機化事業發展主要問題之一。
4、農田基本建設水平低,機具選型難度大、適應農機少。
山區搞農田基本建設難度大,地方財力根本無從顧及,農機作業道路不暢通,加上土地分散經營小田塊作業難度大,使農機的功效難于發揮,影響了農機經營者效益和農民購機積極性,我縣北半縣水田以果業為主,而只有南半縣為水稻糧食主產區。而南部水稻田連片面積小,梯田多,適宜于作業的農機型號要小,性能要高,而國家購機補貼的機型以適應平原地區的大中型機具為主,適應山區的機型較少,選型的差異帶來了農機化程度的差異,制約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農機化發展建議和措施
1、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一號文件,中央、省、市農村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一是要樹立與人為本的理念。農機化發展的主體是農民,這就要求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思和首創精神,切實調動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和開展農機作業的積極性,不斷減輕農業勞動強度和農產品生產成本,切實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實事求是的觀念,充分發揮政府及職能部門的規劃指導,技術服務,資金投入和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引導作用,根據我縣各鄉(鎮)不同地理條件,生態特點,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區分輕重緩急。抓好重要季節,主要作物,關健環節和重點區域的農業機械化生產。三是樹立效益最大化的觀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讓農民充分感覺到農業機械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進一步激發他們發展農業機械的強大源動力。
2、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把推進農業機械化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健全縣鄉(鎮)村農機服務網絡,保障農機公益性服務人員經費和必須的公用經費全額納入財政的保障范圍,解決好農機化人員編制,項目建設,經費保障,設備裝備等實際困難和問題。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農機合作組織投入為方向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機化投入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支持農機化事業,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投資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動員農民組建農機合作社,將資金集中起來,以合作社為單位購買機具,開展經營,使農機事業與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
3、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打造農機社會化服務平臺,突出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大力引導和扶持農業機械化合作組織,農機大戶,擴大農機服務領域規模,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為農業機械使用者經營者提供信息和技術咨詢,技術和安全知識培訓,機械維修等方面提供服務。
4、進一步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種糧大戶,農機大戶,農機科技示范戶為主導,農機生產流通企業為補充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功能齊全的農機推廣服務網絡,推動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試驗,做好推廣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機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素質,通過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示范素質,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5、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依法促進土地承包經營的合法有序流轉,適當集約土地經營權,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管理,多渠道解決農業規模經營的投融資問題,破解我縣農機化發展的土地規模經營和資金兩大制約因素,促進我縣農業機械化持續健康發展。
- 上一篇:引導式高中歷史論文
- 下一篇:關于農業農村工作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