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信用缺失的現狀和對策
時間:2022-02-15 06:58:00
導語:淺析信用缺失的現狀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信用經濟,而誠信是信用經濟的基石,誠信市場秩序的建立必須摒棄信用缺失。誠信是生產力,誠信更是效益。只有以整個社會尤其是市場經營主體的誠信為保證,才能將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深入進行下去,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順利與國際規則接軌,在全球經濟中穩步運作。然而,我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尚處于起始階段,個人信用機制滯后,企業信用制度未完全建立,極大地影響了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
一、企業信用缺失的現狀分析
目前,企業信用缺失主要是“假”、“欺”、“詐”、“賴”等方面的問題,“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廣告、企業三角債、銀行呆死帳、信用卡詐騙、偷漏稅、走私騙匯等問題都是具體表現。有資料顯示,現在市場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問題造成的無效成本很高,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855億元,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信用缺失嚴重影響市場經濟基礎穩定,嚴重影響企業和投資者的經營,直接破壞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導致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主體之間穩定的信用關系沒有完全建立。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國的市場經濟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完整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傳統經濟體制的影響還很嚴重。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企業信用建設滯后,忽視以誠信為基礎的企業文化建設,現代企業制度沒有建立,多數企業距真正規范的現代市場主體有一定差距,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對企業信用的要求。市場機制也不健全,很多規則尚未確立,市場機制的作用根本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常常出現一些和市場規律相違背的事情,影響企業間的正常交往和信用關系的建立,使得一些不良的市場經營行為時有發生。
二是利益驅動,企業片面追求效益,忽視誠信。這里存在一個認識上的問題,許多企業把經濟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只要能獲得利潤,采取什么手段全然不在乎,根本就沒有誠信的觀念,非法造假、合同欺詐、逃避債務、虛假報表、價格陷阱、黑幕交易等等無所不為,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有調查表明:全國每年由于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達2000億元;銀行告企業欠賬勝訴率在95%以上,執行率卻只有15%;銀行由于逃廢債承受的直接損失每年約1800億元。這些失信企業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往往不惜放棄誠信謀取短期的利益,像造假售假、虛假注冊、抽逃資金等等,近年來工商部門查處的這類案件數量不斷增多。
三是信用缺失的執法力度不夠,對失信監管、打擊不力。就目前的情況看,信用監管的力度跟不上信用環境的發展,企業信用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整體上看,有關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足以對企業的失信行為形成行之有效的規范、約束。同時,對企業信用的監管力量顯得薄弱,某些方面還存在著盲點,執法部門對失信行為的執法力度有待加強,對失信行為處罰太弱,使得企業失信的成本很低,不能成為對失信企業的失信行為產生強有力的制約和打擊。對于企業來說,失信行為付出的代價不高,即使有風險也在所不惜。
二、工商部門促進企業信用建設的對策
市場經營主體的信用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包含道德培育、法制建設、市場優勝劣汰等種種過程的系統工程,有待于大多數經營者擺脫急于取得經濟效益的浮躁,遠離少數人靠非誠信的手段致富的示范效應,適應獨立、理性的市場主體的角色。必須強化法律和其他社會規范對于經營者的約束,使造假和違信無利可圖甚至代價沉重。另一方面,讓誠信在整個社會受到尊崇,使經營者認識到信用和信譽的價值,像經營其他資產一樣致力于培植自己的信用并使其保值增值。工商部門作為市場準入的主要監管部門,促進信用建設的關鍵在于創新監管職能,充分發揮好自身的職能作用。
一是運用登記手段,建立健全企業信用檔案,以科學的方式對企業信用進行管理。目前工商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正在深入進行之中,通過經濟戶口管理制度建立起企業信用檔案,從經營主體進入市場開始就對其進行信用信息的記錄跟蹤,科學的測評,按照信用程度分為幾個等次進行管理。同時,利用現代信息化的手段定期向社會公布企業“紅黑榜”,在企業年檢、合同鑒證、項目招投標方面充分顯示企業誠信與否的差別,讓“不良行為警示記錄管理體系”真正起到作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是延伸監管內涵,著力培育發展誠信市場環境。工商部門要進一步創新監管執法思路,增強監管執法的前瞻性、防范性和有效性;延伸監管職能的內涵,培育和發展誠信市場環境。重點著力于建設誠信示范街、示范企業、示范點,以點帶面的推動整個市場經營主體的誠信建設。例如南京已經形成規模的湖南路“百城萬店無假貨示范街”以及正在積極創建的大明路汽車“誠信服務品牌優質”一條街,在擴大區域誠信建設面上都是很成功的例子。在拓寬監管思路的同時,通過工商本身職能的完善把企業信用建設推向社區,提升誠信文化的深度和廣度。目前,秦淮的工商分局正在積極探索“受理投訴進社區”與社區誠信建設融為一體,力求在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把誠信意識滲透到社區,提高市民對誠信的意識,努力創建信用文化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是加大打擊力度,規范凈化市場信用行為。現階段必須圍繞重點,加大力度,解決市場信用缺失的突出問題:通過實施市場商品監管關口“前移”,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有效防堵和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把好市場準入關,堅決打擊企業注冊登記中的違法行為,重點是加強對“兩虛一抽”的查處;完善對合同的監管,加大對合同欺詐行為的執法力度,杜絕霸王合同、虛假合同;強化商標、廣告監管,嚴厲打擊商標、廣告領域的失信行為,堅決查處商標侵權、虛假廣告等違法行為,以達到凈化市場的目的。